文/李 菁 周 勤 王寶斌
當前,國際經濟、科技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步伐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深度融合。技術標準作為一種產業技術政策,在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迫切需要構建貼近產業和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標準創新服務平臺。

2015年5月,國務院在《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提出要建設標準創新研究基地;2016年3月和2017年5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又相繼出臺《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管理辦法(試行)》《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設總體規劃(2017—2020年)》,全面部署推進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設工作;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中進一步提出了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的具體建設目標。由此,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近年來,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在促進科技成果向技術標準轉化,以標準化助推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積極成效。
2021年年初,上海市在此基礎上探索開展了市級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的研究,并啟動上海市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試點建設。2023年9月本市出臺《上海市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旨在進一步規范上海市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建設和管理,推動科技、標準與產業有效銜接和耦合互動,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是在一定領域或者產業內開展標準創新、提供標準服務的非法人技術組織,分為技術標準創新基地(以下簡稱“創新基地”)和標準化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創新基地旨在通過構建產業發展生態,以標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以標準服務產業鏈和創新鏈為目的的技術組織,一般由某一領域科技、產業和標準化資源較強的單位為承擔單位,由產業鏈上下游相關方共同參與建設。創新中心是以滿足某一垂直領域標準需求、推動標準化水平提升為目的的技術組織,一般由該領域技術和標準化綜合實力較強的一家單位承擔建設任務。

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是一種新型的標準化技術服務平臺、標準化自由協作平臺和標準化交流開放平臺,可通過創新標準化工作模式和運行機制,集聚上海市重點產業內國際標準化技術機構、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地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社會團體、專業標準化服務機構和研究機構等優質標準化資源,凝聚行業主要力量,聚焦上海市標準化工作深化改革需求,探索標準化工作體制、機制創新。
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對接上海市企事業單位標準化建設需求,提供高效優質標準化技術服務,同時面向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需求,加快科技創新成果的標準轉化,并且立足產業發展趨勢及布局,謀劃產業的標準化發展,夯實上海市標準化發展基礎,提高標準供給水平和供給質量,服務上海市重大改革措施的落實和重點產業的發展。
制度建設是市級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建設工作推進的重要保障。為使本市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能規范發展,保障其長期有效運行,本市市場監管部門充分吸收《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管理辦法(試行)》和已有的地方層面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管理辦法,結合本市實際,編制形成《管理辦法》。
依據《管理辦法》,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的制度設計主要包括建設管理原則與職責分工、建設全流程管理要求和建設任務及考核要求等。
《管理辦法》明確了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是開展標準創新、提供標準服務的非法人技術組織,分為創新基地和創新中心兩種形式,前者主要服務于產業鏈,由上下游相關方共同參與建設,后者主要聚焦于垂直領域標準需求,由一家單位承擔建設任務;要求本市市場監管部門根據國家、本市標準化工作方針和政策,加強布局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建設,建立健全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日常管理和評估機制,統籌協調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建設中的重大事項,推廣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成功經驗,各區市場監管部門配合開展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建設和管理工作。
《管理辦法》對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的推薦與申報、評審與評估、命名等全流程提出管理要求,規定本市各類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均可申報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建設;考慮到創新基地和創新中心的不同定位,還規定了創新基地推薦單位為本市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或所在區人民政府,創新中心推薦單位為所在區市場監管部門,以更好地發揮創新基地服務產業、創新中心服務垂直領域標準需求的作用。
《管理辦法》確定了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的管理要求、建設任務、支持措施和違規處理等,要求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應建立組織架構和管理制度,并從機制創新、標準供給、人才培養、國際標準化和標準宣貫普及等5個方面開展建設任務;對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的考核提出年度總結和計劃報送、年度評估等要求,以加強其日常管理,確保建設質量。

為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要求,支撐《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結合產業集中度和標準化需求緊迫度,上海市市場監管部門在“三大先導產業”(即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六大重點產業”(即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四大新賽道”(即數字經濟、綠色低碳、智能終端、元宇宙)和“五大未來產業”(即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等本市重點領域進行布局,科學指導并全面推進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建設。
通過統籌規劃和系統推進,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將為本市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包括各類標準制定、標準體系構建、標準化服務、標準化咨詢等在內的全方位的標準化支撐。2022年2月,本市發布《上海市標準化發展行動計劃》,其中明確提出了到2025年打造30個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的任務。
2021年,本市首次試點開展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建設。基于上海市市場監管部門的前期研究,本市通過組織申報、形式審查和專家評審,遴選出綠色低碳能源裝備、跨境數據流通、工業互聯網、國際人類表型組、物流、產業數字化等6個本市重點領域,且技術優勢明顯、技術創新活躍、技術標準需求旺盛,有利于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產業推進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試點建設。根據申報情況,本市成立了綠色低碳能源裝備、跨境數據流通、工業互聯網等3個創新基地,國際人類表型組、物流、產業數字化等3個創新中心,共6家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
2022年,本市繼續開展試點,進一步促進本市先導產業發展、突破關鍵技術節點、帶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協調發展,保障司法公正、維護公平正義、提升民生產品高質量發展,推動成立了集成電路、傳感器與物聯網等2個創新基地,生物醫藥、司法鑒定、智能家居等3個創新中心,共5家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

2 0 2 3 年,上海市市場監管部門進一步加強主動布局,聚焦數字化轉型、行業龍頭作用、標準鏈服務產業鏈,秉持寧缺毋濫的原則,推動成立了元宇宙、快遞物流裝備、智慧水務與智慧水利等3個創新基地,納米技術與應用、區塊鏈、穩定同位素、數字教育等4個創新中心,共7家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
標準化與產業發展緊密關聯,高標準引領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科技創新與產業處于高速轉型發展中,標準與科技創新同步尤為迫切,市場類標準的地位和影響力變得越來越重要。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建設是貫徹國家標準化戰略和落實本市標準化工作部署的迫切需要,是服務產業發展、推動標準創新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標準供給、賦能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
經過近3年的探索實踐,本市先后培育出18家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8家創新基地、10家創新中心)。這些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在創新標準化工作模式,填補新興產業標準化組織空白,發揮產業“鏈主效應”,推動科技與標準耦合互動、標準國際化,提供標準化專業服務,加強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有效提升了所屬領域標準化工作水平,有力支撐了所屬產業的創新發展,切實發揮了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在以標準化推動重點領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