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記者 張利娟
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著眼于人類共同面臨的各類挑戰和全球性問題,提出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旨在傳承絲綢之路精神,促進共建國家和地區攜手打造開放合作平臺,為各國合作發展開創新機遇,謀求新動力,拓展新空間。
當今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面對全球發展面臨的多重風險,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將為世界經濟企穩復蘇提供強大動能,為共同發展提供新機遇。10年來,“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共建國家和地區經濟融合、發展聯動、成果共享,成效斐然。共建“一帶一路”搭建起世界與中國互聯互通、互利共贏的橋梁,推動我國對外開放持續深化。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就必須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建‘一帶一路’不僅為世界各國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也為中國開放發展開辟了新天地”。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全面謀劃全方位擴大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和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梁昊光認為,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經濟全球化向更加公平、包容、平衡的方向發展的新型全球化2.0版本的中國方案,為破解全球發展赤字、促進全球均衡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0年來,“一帶一路”給中國的開放發展提供了諸多發展機遇。一方面,中國與共建國家深化戰略對接和政策協調,全球超過四分之三的國家和重要國際組織加入“一帶一路”建設,簽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建立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領導小組機制、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等多層次的對話協商平臺。通過高效的政策溝通機制,增進政治互信,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疫情防控、反恐維穩等全球性挑戰。另一方面,推進陸、海、天、網“四位一體”互聯互通,建設了一批標志性工程,比如中老鐵路、雅萬高鐵、中歐班列等提高了貨物和人員的流動性,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比雷埃夫斯港、瓜達爾港等港口建設以及國際貿易航線的不斷增加,搭建起了“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網絡;我國已與104個共建國家簽署雙邊航空運輸協定,與57個共建國家實現空中直航,架起“一帶一路”空中橋梁;還有中歐數字絲綢之路、中亞數據中心、中巴光纜等信息基礎設施項目,快速推動了數字經濟和創新合作。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2年,我們與共建國家的貨物貿易累計規模達到19.1萬億美元,年均增長6.4%,并已與2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21個自貿協定,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
“我們不斷發展互利共贏的經貿伙伴關系,建設了一批經貿合作園區,如中白工業園、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等,促進產能合作和經貿往來。” 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助理研究員陳志華博士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共建“金融絲綢之路”,推動了本幣結算、金融監管、金融風險防范等領域的合作;共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為基礎設施建設、產能合作等活動提供資金支持。“多種金融合作形式,提高了金融服務水平,加強了資金保障”。

當地時間2014年12月1日,最后一節排軌鋪設完成,標志著186.5公里的阿卡鐵路項目全線鋪通。
陳志華同時指出,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人文交流合作,促進文化互鑒,為多方合作提供社會基礎。比如共建“文化絲綢之路”,舉辦文化節、藝術展、電影周等活動,共建“教育絲綢之路”,開展學生交流、教師培訓、學位認證等合作。通過“小而美”的民生工程,鋪就通民心、達民意、惠民生的陽光大道。
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教授李遠在《國家治理》撰文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是統籌國內國際發展與聯通國內國際循環的重大舉措,對于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推動“一帶一路”規則標準“軟聯通”,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也為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動力;“一帶一路”倡議還是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理想方案,引導經濟全球化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指出:“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成事、辦好事、辦大事。”我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將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在共建“一帶一路”中推動實現共同發展、合作共贏,彰顯了與各方共享機遇的格局和胸懷。
以中歐班列為例,截至目前,中歐班列聯通中國境內112個城市,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覆蓋中國中西部18個省(區、市),六大經濟走廊建設為中西部地區開啟開放發展的快車道。
李遠表示,“一帶一路”建設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內生性要求,有助于推動我國開放空間從沿海、沿江向內陸、沿邊延伸,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對接,帶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在更高水平上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在陳志華看來,共建“一帶一路”拓展了中國對外開放的空間和渠道。共建“一帶一路”從亞歐大陸延伸到非洲和拉美,覆蓋了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以經濟走廊為引領,以陸海天網為依托的全球互聯互通網絡,有效促進了各國商品、資金、技術、人員的大流通;通過商簽自由貿易協定、投資保護協定,創建“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深入推進跨境服務貿易和投資高水平開放,同時積極推進綠色、數字、新能源產業合作,拓展對外開放新渠道。
“共建‘一帶一路’提升了中國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陳志華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共建“一帶一路”堅持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的發展目標,不斷提高合作項目的質量和效益,加強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促進綠色和可持續發展。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等采用了國際先進的技術標準和安全標準,提高了運輸效率和安全性。亞吉鐵路、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建設期間都進行了嚴格的環境考察和論證,避免對土地、水源和生物多樣性的破壞。這些標志性品牌項目都充分證明了“一帶一路”建設的高標準,提升了中國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

當地時間10月20日,人們在新薩爾瓦多國家圖書館建筑周圍走動。中國援建薩爾瓦多國家圖書館項目建設已經進行了19個月,即將完工。
共建“一帶一路”面向所有國家和地區開放,注重互幫互助,踐行互聯互通、互利互惠,謀求共同發展、合作共贏,展現了中國的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也由此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和支持。10年來,“一帶一路”從務實合作出發,切實幫助共建國家實現經濟增長、社會穩定、民生改善,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加入,擴大“一帶一路”朋友圈。對此,陳志華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增強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遼寧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余淼杰指出,“一帶一路”對塑造我國全面開放新格局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從根本上實現更大規模、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合作。更大規模方面,可以看到,經過10年發展,我國已經穩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國地位,去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42.07萬億元人民幣;更寬領域體現為,我們不僅有商品貿易,還有服務貿易、數字貿易以及對外投資,不僅強調出口,也強調進口;更深層次體現為,我們不止在做一些業務型的開放,還在進行制度型的開放,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規制、管理、標準方面的制定。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認為,深化和發展“一帶一路”務實合作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不斷深化市場化改革,推動中國在與共建國家之間商品要素流動性開放的基礎上,穩步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對接等制度型開放轉變的一個過程。
當前,我國正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追求的不是中國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期待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共建“一帶一路”搭建起世界與中國互聯互通、互利共贏的橋梁,推動我國對外開放持續深化,使國內各區域開放潛力有效釋放,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文化自信傳承的現代化,‘一帶一路’倡議從多方面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強勁動力。”陳志華說。
在陳志華看來,一方面,“一帶一路”助力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通過與共建國家的互聯互通和經貿合作,加快了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提高產業創新和競爭力,培育了新的增長點和動力,比如推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等新興領域的發展。另一方面,“一帶一路”促進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通過“小而美”的民心相通工程,中國在增進與各國人民友好感情、提升國際形象的同時,更是增強了民族自信和凝聚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脫貧攻堅、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和諧穩定。此外,“一帶一路”推動中國文化的傳承創新。通過與共建國家的人文交流,我們展示了中華文明的歷史底蘊和現代風采,促進了文化自信和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借由“一帶一路”平臺,得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梁昊光表示,“一帶一路”是中國式現代化最好的國際實踐。10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在構建新的全球價值鏈、供應鏈,全球經濟治理、區域治理過程當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數據顯示,近10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約38.6%,超過了G7國家的總和。與此同時,以美歐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卻在不斷鼓吹全球經濟的“脫鉤”“斷鏈”。
“從全球發展的視角來講,‘一帶一路’和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模式,避免了零和博弈、文明沖突。因此,這一套發展理念將對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探索出新的路徑,找到新的朋友圈和新的現代化發展體系。”梁昊光告訴《中國報道》記者,“與此同時,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當中也會給更多的發展中國家、主權國家探索出實現自身現代化的新模式、新樣本和新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