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禾
她師從建筑泰斗梁思成、莫宗江,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她設計的陜西歷史博物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為世界一流博物館;2022年7月,由她領銜設計的中國國家版本館西安分館落成。她就是將中國傳統建筑藝術應用于當代建筑的領軍人物張錦秋。
如今,87歲的張錦秋仍對建筑設計飽含熱情,她說:“我們建筑業的人,工作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人民拓展幸福空間。”
從陜西歷史博物館、大唐芙蓉園、曲江池遺址公園,到大明宮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再到中國國家版本館西安分館……扎根西部半個多世紀,張錦秋為西安這座古老的城市留下了太多印記,年過八旬的她講起古時長安、今之西安的詩意與氣質,溫潤謙和、不疾不徐。
心中埋下一顆種子
1936年秋,張錦秋出生在“花重錦官城”的成都。少年時代的她熱愛讀書、向往文學,從《古文觀止》到《唐詩》,中學時在上海又沉浸在外國文學作品之中,從高爾基、普希金到巴爾扎克、羅曼·羅蘭,在閱讀中感受文學的魅力。
父親在唐山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出身,母親在中央大學學習建筑,舅舅留德深造后在同濟大學建筑系任教,姑姑張玉泉是我國第一代女建筑師,在家庭的熏陶下,張錦秋走上了讓她鐘愛并奉獻一生的事業——建筑設計之路。
1954年,18歲的張錦秋帶著來自建筑世家的家學淵源與殷切期望,考入清華大學建筑專業。讀研究生時,梁思成先生曾希望張錦秋跟他學習宋《營造法式》,但她更喜歡中國園林,對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充滿了好奇與遐思,心中也悄然埋下一顆種子:將中國傳統園林藝術應用于現代設計。
從學習中國古典園林的歷史沿革與規劃布局開始,張錦秋開啟了研究中國古典園林與建筑,并將古典應用于現代的建筑設計之路。有一回,梁思成和張錦秋說:“其實,我們建筑師就是匠人,給人民蓋房子,使人民住得好,不應該把自己看成主宰一切、再造乾坤的大師。”對于梁思成先生的才華,張錦秋用“出口成章、倚馬可待”這八個字來形容。而在文化素養與建筑技藝之外,讓她印象最深、對她影響最大的,還是梁思成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執著和熾熱的家國情懷。
結束了在清華園的學習,張錦秋踏上了西行之路。這不僅是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參加“三線”建設,她心中還裝著求學時恩師沉甸甸的囑托。
北瀕渭水,南依秦嶺,周禮秦制,漢風唐韻,為這座城市留下了太多悠遠的聯想。然而千百年來數次兵燹火噬,“長安宮闕九天上”的盛景早已煙消云散。這座曾經“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的城市,過去是什么樣子,未來又應該是什么樣子?西北建筑設計院年輕的設計師張錦秋心中埋下了一顆不斷蓄積能量、等待破土萌發的種子。
讓傳統與現代融合
追尋傳統并不意味著只取意大氣恢宏,一味擬古仿古。張錦秋嘗試將傳統與現代融合,將市井百業與日常生活融入建筑設計之中。
為新西安城市建設尋找風格,始于為華清池設計大門。“那時我作為帶隊干部,正在陜西省三原縣給開墾農場的知青帶隊。我們院長找到我說,你在學校學過古建筑,來為這處旅游景點設計大門吧!”當時西安的古建筑大都是明清風格,而這一次,張錦秋認為給唐代名勝設計大門應該是唐代風格的建筑。有了這個想法,她從查資料到構思設計,一個星期后交出了“作業”,又返回農場。等她再次回到西安,這座大門已經建成,而且收獲了不少好評,她這才放下心來。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迎來高速發展期,人們對建筑的實用與審美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張錦秋也在為這座城市塑造風格的路上愈行愈堅。
彼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不久,外資項目絕大多數都是由投資方來指定外國建筑師設計。位于西安大雁塔旁的唐華賓館、唐歌舞餐廳和唐藝術陳列館(簡稱“三唐”工程)就由中日合作建造,日方也請建筑師出了方案。然而,對方的設計風格有明顯的“和風”,與周邊歷史環境不相符。
“大雁塔旁邊不能搞日本風格的建筑!”勘探完現場后,張錦秋重新設計“三唐”工程,方案一拿出來,便獲得了日方贊賞,“我覺得很長志氣,日方投資,中國設計師主持設計。”
國家級大型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是張錦秋設計團隊接到的一個重點項目。“到底要把新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建成什么樣子?任務書上有一句話:博物館建筑本身應該成為陜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張錦秋說。
不僅如此,怎么將傳統博物館文物保管、藏品展示的功能,拓展到兼具文化交流、科學研究、社會教育,同時又能為觀眾提供更為舒適便捷的服務,也是設計團隊面臨的一大難題。
對此,張錦秋團隊首先確定了其宏偉莊重的唐代風格基調,借鑒了中國傳統宮殿建筑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空間特色,并采取了室內外空間穿插的布局,以開敞式庭院與封閉式小院相組合的方式,使展廳與公共服務設施主次有序又渾然一體。
自1986年開工建設,陜西歷史博物館歷時6年建成。這組建筑的外觀設計以黑、白、灰為主色調,飛檐翼角灑脫舒展,空廊環繞曲率幽遠,頗具中國審美意趣,這座博物館也成為西安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我工作的目的是為人民拓展幸福空間”
“莫忘前人,服務今人,想到后人,以人為本”是二十多年前張錦秋寄語年輕人的一副題字。其中的“以人為本”,正是貫穿她整個建筑人生的根本原則。
西安的熱門景點大唐芙蓉園,也出自張錦秋之手。如今,這里隨處可見愜意享受風景的市民和游人,這樣的“情景相融”也正是張錦秋最愿意看到的景象。張錦秋說,當初建設大唐芙蓉園,就是為老百姓建的,園子里有供市民使用的廣場大院、臨水平臺等室外活動場所。“現在,西安東北方向還有以浐灞生態區為主體構成的生態軸線,以及西北方向自西咸新區連接昆明池與豐鎬遺址的歷史文化軸線,這五條軸線將發揮各自優勢、促進城市發展。”張錦秋說。
被譽為西安“會客廳”的鐘鼓樓廣場,則是出于便利百姓生活的考慮而建造。三十多年前,張錦秋在一次和丈夫的討論中,提出建立鐘鼓樓地下廣場的想法,她的設計巧妙平衡了古城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為西安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也為古城增添了一張連接歷史和現代的名片。
2015年,國際小行星組織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在2007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張錦秋星”,她的名字也將永遠和古都西安聯系在一起。
如今,年近九旬的張錦秋,依然帶領團隊在一張張圖紙上勾勒、孕育著心目中的理想建筑,不斷推敲反復論證每一個設計細節,傾盡全力為人們生活的城市注入更多的美好和詩意。
(綜合自《新華每日電訊》“全國婦聯女性之聲”微信公眾號等)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