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運玲

主持人語:
日常生活中,這樣的孩子特別多:一玩起來就忘了時間,任憑家長怎么催促都不肯回家;做事沒計劃、磨蹭,分不清輕重緩急;不守時不守約……其實,孩子的這些表現都與缺乏時間觀念有直接關系。
孩子缺乏時間觀念,會引發很多常見的育兒難題
平時帶孩子出去玩,尤其是到游樂場或公園等孩子比較喜歡的地方,到了中午或傍晚該吃飯的時候,都會遇到相似的情景:家長叫孩子回家,孩子卻要繼續玩,要么不理睬家長,要么哭鬧甚至撒潑打滾。
我家附近的公園里有個人工湖,湖邊的沙灘是孩子們的樂園。有天上午我帶女兒到那兒玩,臨近中午時陸續有家長叫孩子回家。有個孩子不愿意,要再玩一會兒,媽媽同意了。孩子玩了一會兒,媽媽再次叫他走,他仍然不肯走。媽媽只好繼續等,但孩子又玩了半天還是沒有要走的意思,媽媽等不及了,便強行拉孩子走,一邊拖拽一邊怒吼:“都12點多了,我得回家做飯,爸爸一會兒吃了飯還得去上班,你吃了飯也得睡午覺,咋一點兒時間觀念都沒有呢?”可任憑她如何講道理,孩子就是不配合,哭喊著拼命往后縮,引來眾人圍觀、議論。一位奶奶指著不遠處的一個小男孩說:“我孫子也是這樣,玩起來就沒個點兒,下午還有鋼琴課呢!”一位寶媽也說:“就是啊,說好的時間孩子就是不遵守,我女兒也經常這樣。”
類似的情況,表面上看是孩子貪玩,實際上則是孩子缺乏時間觀念,不知道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也不知道要遵守跟家長的約定,更不知道做事要分輕重緩急,日常生活習慣混亂,導致家長對孩子管教遇阻。
另外,孩子缺乏時間觀念,還會做事磨蹭,讓家長頭疼。現如今生活節奏快,尤其在城市,家長要上班,孩子要上幼兒園,早上起來后簡直兵荒馬亂。但這種緊迫感往往只是家長有,因為他們腦海里有個“無形的鐘表”,時刻都能意識到時間在流逝,時間不夠用,再不抓緊要遲到了。但很多孩子腦海里沒有這個“無形的鐘表”,感覺不到時間在流逝,因而不知道著急,總是不慌不忙,甚至磨磨蹭蹭。
孩子缺乏時間觀念,還會導致做事無計劃,不會安排時間,更不懂珍惜時間。這樣一來,孩子做事會很隨機,想到啥干啥,或者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干擾,忽略重要的事情。比如在幼兒園的手工課上,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精力容易分散,一會兒跟這個同學聊幾句,一會兒看看那個同學做的是什么,結果一節課很快過去了,他的手工卻沒有做完。
孩子缺乏時間觀念,很容易引發親子沖突。比如到了該做某件事的時間,孩子卻不著急,不做,家長得管吧?一個管,一個被管,孩子如果不服管,家長就難免發脾氣,親子矛盾便一觸即發。反之,若孩子有了時間觀念,知道什么時間該干什么,家長不用催促,自然就避免了矛盾。
如果深究就會發現,孩子缺乏時間觀念不僅對當下有影響,對孩子的未來發展也很不利。比如有的年輕人時間觀念淡薄,一刷手機就停不下來,任由時間白白流逝;缺乏自律,晚睡晚起,黑白顛倒;不守時不守約,覺得早到一會兒晚到一會兒無所謂……這肯定都不利于他們的事業發展。而追根溯源,他們的放縱與散漫,都跟童年期沒有好好培養時間觀念有關。
因此,家長有必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加強孩子對時間的重視與關注,引導孩子合理利用時間、珍惜時間。
增強孩子的時間觀念,應從何處入手?
◎想辦法將無形的時間變成可視可感的“有形時間”
孩子缺乏時間觀念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感知不到時間。《兒童保健學》中對孩子的時間知覺是這樣描述的:“兒童時間知覺的發展落后于空間知覺。因時間無法直接感知,兒童需借助直接反映時間流程的媒介物來認識時間。”所以,這就需要家長想辦法,將孩子不容易感知的無形時間,變成可視可感的“有形時間”。比如教孩子認識鐘表,通過鐘表上的數字變化或指針的移動,引導孩子理解時間,感知時間的流逝。也可以用沙漏,或讓孩子觀察太陽的升起、落下,以及陽光強弱的變化,來感知時間的流逝。
另外,還要引導孩子感知時長。有時我們對孩子說“再玩10分鐘”,可對孩子來說,10分鐘有多長,他不知道。這就需要我們通過生活中的場景來幫助孩子理解分鐘、小時等時間概念,并讓他們感知1分鐘、10分鐘、1小時等有多長。比如過馬路時,可通過讓孩子觀察紅綠燈來體會時間的流逝與時長。一般路口的紅綠燈會有一個固定的變換時間,短的幾十秒,長的可能1分多鐘,很多紅綠燈還有10秒鐘倒計時,特別有利于孩子體會時間的流逝,感受1秒鐘、1分鐘有多長。另外,看動畫片時,也是讓孩子感受時長的好機會,因為播放1集動畫片的時長大約半小時。
日常生活中的時間節點,也應向孩子灌輸。這里所說的時間節點,是指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往往都是約定俗成、大家共同遵守的,比如:一日三餐的大致時間,睡覺、起床的時間,幼兒園上學、放學的時間等。這些重要時間節點都應讓孩子認知并遵守,這樣孩子的潛意識里才能形成正常的生活節奏,知道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到了吃午飯的時間才不會賴在游樂園里不肯走。
◎將孩子每天必做的重要事項定時
孩子每天的生活其實是有規律的,主要的事情也就那么幾項,而且時間基本是固定的。家長可幫孩子將這些事情定時,比如做一張時間表貼在家里醒目的位置,或者定鬧鈴提醒,讓孩子知道自己有哪些事要做、什么時間做。通過這種對時間的量化管理,很容易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增強孩子的時間意識,讓孩子做事自覺,生活自律。
還可以跟孩子一起制作一個專屬于孩子的“時間鐘表”,將一天的某些時間點與孩子要做的具體事項結合起來。比如,在鐘表上7點的刻度畫上穿衣服的圖案,表示這是起床時間;8點的刻度畫上面包,表示這是吃飯的時間……依此類推,孩子要做的事都可以體現在這個“時間鐘表”上,孩子只要看看這個鐘表,就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事。
◎對孩子做一些統籌安排時間的訓練
孩子稍微大一些,理解了時間,有了一定的時間觀念,可對孩子進行適當的統籌安排時間的訓練。比如拿出周末的一天或半天時間,先跟孩子說說這段時間有幾件事要做,然后讓孩子自己來安排,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每件事情安排多長時間來做。這種訓練能讓孩子對做事的時長、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時間有更深刻的體會。
◎限時,一次只做一件事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這也是造成孩子時間觀念不強的原因。因此,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訓練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的專注力。能限時完成的話,最好限定一個時間。比如晚上刷牙洗漱,有時孩子能磨蹭十幾分鐘,邊做邊玩。我就給我的兩個孩子規定,刷牙洗漱時要專心,不做其他無關的事,并限時5分鐘。建議設定的時間稍微寬松點兒,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完成,甚至能提前完成。而當孩子在限定的時間內做完了一件事,要提出表揚,讓孩子體會到成就感,促使孩子下一次更注意掌控時間。這樣長期訓練,會讓孩子更敏銳地把握時間長短,進而增強時間觀念。
◎家長不輕易妥協、改變約定的時間
家長跟孩子約定時間以后,比如看完一集動畫片就關電視、約定玩到6點鐘就回家,一定要堅持約定,一到點兒就嚴格執行約定,哪怕孩子央求、哭鬧、撒潑都不要妥協,以免讓孩子產生他可以隨意不遵守約定的錯誤認識。只有家長堅決地按約定行事,孩子才會慢慢養成遵守約定的好習慣。
我每次帶孩子出去玩,會事先約定玩多長時間,時間一到必須走。我會設好鬧鈴,告訴孩子鬧鈴一響就要結束玩耍。我會很鄭重地對孩子說:“只有你遵守約定,我才能信任你,才會在你跟我提出別的要求時答應你。”讓孩子明白遵守約定、講誠信,對自己大有益處,反之則大有害處。
◎和孩子玩“跟時間賽跑”游戲
我還經常跟孩子玩一種游戲,我稱之為“跟時間賽跑”。有時是兩個人做同一件事,看誰做得又快又好;有時是追趕時間,比如趕火車、趕電影開場時間、趕在某個時間到學校,我們一起想辦法,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目的地,就像是與鐘表的指針賽跑一樣。這樣的游戲很好玩、很刺激,能真實地讓孩子感受到時間在飛快流逝,懂得時間有多么寶貴、多么值得珍惜。而且,這種游戲,能完美替代催促,既達到了趕時間的目的,又能增進親子關系,避免親子矛盾。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從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都是有好處的。對大人而言,孩子時間觀念強,知道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說話算話守時守信,大人省心省力,能避免很多親子矛盾。對孩子而言,他時間觀念強,懂得珍惜時間,懂得合理管理和掌控自己的時間,就能及早養成惜時、守時、自律以及做事高效有計劃的好習慣,并從中受益無窮。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