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華傳統造物的身體維度及當代價值

2023-12-21 02:52:25劉婧羽郭勇健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藝術

劉婧羽 郭勇健

身體是理解中華傳統造物藝術的關鍵,傳統造物藝術必須以身體為媒介,在具身活動中不斷展開。從身體出發,中華傳統造物的核心是一種以身體為媒介的體驗感知活動,表征著人作為完整自足的生產力,呈現出富有人性的生存狀態。一方面,身體是傳統造物知識體系的物質載體;另一方面,造物活動也必須依托于身體的作用力,在勞作過程中召喚身體的投入。這種凝聚在傳統造物中的身體維度,為重估中華傳統造物的當代價值提供了新的視域。從身體視域出發,中華傳統造物活動喚醒了現代人被懸置已久的身體感知,恢復了現代人類的身體與世界的積極聯系。

身體現象學;中華傳統造物藝術;身體感知;當代價值

引言

中華傳統造物藝術作為歷史長河中的結晶,其不僅作為物質生產方式而存在,同時也以文化形態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世界中。對中華傳統造物的研究,不僅要從器物層面著眼。同時,也需要挖掘中華傳統造物產品背后的文化語態。身體現象學中的知覺、體驗等概念,為中華傳統造物藝術的學理性研究提供了可參照的哲學思想依據。在身體哲學的視域下中華傳統造物藝術的核心并非聚焦于作為物質載體的手工藝品,而應將傳統造物看作動態的在身性活動。身體在中華傳統造物藝術的技術習得、實踐生產、審美欣賞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它不僅是中華傳統造物知識生成的基礎,同時也是傳統造物藝術勞動生產的工具和審美欣賞的媒介。正是在傳統造物中對于身體之維,使其在工業化不斷發展的今天呈現出獨特的價值。

當前,人們日益從日常身體勞動中解放出來,面臨如何造就自己重新獲得身體感知和生活意義的問題。傳統造物藝術則為此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空間,在日常生活領域生成一種起調節和補償作用的審美機制。作為一種貫通古今的具身技藝,以鮮明的身體屬性成為現代社會中保存和強化身體感知、重獲生活記憶的最佳形式,讓現代社會中麻木與懸置的身體重回生活世界。

1.中華傳統造物研究的身體視域

通過身體與物的不斷聯系,人與外物發生了關聯。“身體面向這個世界,要自發地和世界、他者建構關系,與其融為一體,而不是和它們對立。”[1]身體哲學視域下傳統造物藝術是人與物互動的過程,是人通過身體與世界對話的過程。因此,對中華傳統造物藝術的解讀應該從身體出發,從人的維度出發,以身體勞動為研究切入點,分析人自身及人與世界之間的文化關系,從而探討傳統造物藝術賦予人自身的真正意義。

1.1 中華傳統造物的概念界定

“造物”是中國古代文化體系中的重要詞匯。“造”從詞源學上看,以兩種釋義最為集中。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造的解釋為“造,就也。從辵告聲。”[2]在此“造”和“到”同意,有造訪,去往,到訪的含義。第二種解釋將“造”通“艁”,《爾雅·釋水》里“造”用于“天子造舟”中,即是指將很多條木舟連接起來渡過洪水,這里的“造”即是制造之意。“造”與“物”連用,最早可見于先秦典籍《子夏易傳》中“雷雨動而滿盈,造物之始也”[3]。此時造物則指開天辟地之事,是創生萬物的過程。在《莊子》中“造物”一詞也被頻頻提及,如大宗師篇中提到“夫造物者又將以予為此拘拘也”[4]。陳鼓應將造物者注為“道”“造化”,是對于自然造化、自然規律的一種哲學認識。可見,先秦時期對“造物”闡釋多為“天造”之意。當人類還在生存初期,誰發明了火?誰率先使用陶器?諸如此類的疑問圍繞著古人,當不得其解時,便創造出一個造物主來解決困惑。“造物”一詞,也代表著一種如何看待自然造化的世界觀。春秋戰國時期《考工記》中“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5]在此創物即是造物,此段話說明世界上的所有器物都是最有智慧的人創造的,而后世的手巧的人遵循著制作方法將其傳承。由此段記載,能夠得知“造物”的含義已經從神轉向人,從抽象的自然造化轉為貼近生活的物品制造。此觀點,在漢代逐步得到認可,并不斷發展定型。當下,中華傳統造物的含義承續先秦典籍之觀念,并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特指通過一定的工藝和技術手段,制造和生產物質產品的生產技藝。其在發展過程中也從最初的僅側重功能性的生產實踐活動,逐漸與藝術相融合,使對象在造型、圖案、裝飾等多方面具有美感,進而形成了獨特的美學風格,形成了完整的中華傳統造物藝術體系。

中華傳統造物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創造了十分輝煌的成就。當前對中華造物考察主要依存于兩部分中。一部分,記述于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相關文獻著述。中國古代基于豐富的造物實踐經驗,產生了一批有關造物藝術的經典著作,為我們考察中華傳統造物藝術提供了文字參照。春秋戰國時期的《考工記》是有關傳統造物思想的第一部詳細著作。此后再到明清兩代有關造物思想的著作逐漸增多,出現了宋應星《天工開物》、黃成《髹飾錄》、文震亨《長物志》、周嘉胄《裝潢志》、高濂《燕閑清賞箋》、計成《園冶》、袁宏道《瓶史》、李斗《工段營造錄》、朱琰《陶說》、丁佩《修譜》等。這些著作典籍中包含著豐富的有關中華傳統造物的哲學理念、美學思想,成為我們今天研究造物文化時可以參考的資料。另一部分,則潛藏在民間手工造物藝術中。在民間造物活動中不斷演化傳承,在一代代的師徒傳承中不斷演化,以手工藝的形式留存至今,形成了獨立于文字之外的知識體系,留存在每一代工匠的頭腦與身體中。包括造物材料遴選的方式、具體制作技藝和工藝流程等。以個體化的方式留存和揭示了中國古代造物文化。因此,這二者分別在文字和非文字的層面構成了的傳統造物藝術的知識譜系,成為我們今天研究傳統造物可借鑒的重要資源。

1.2 身體哲學介入中華傳統造物研究的可能性

中華傳統造物研究不僅是一門“物的學問”,還是一門“人的學問”。造物是人類以自己的身體特別是包括雙手為中介,與“物”對話,以塑造人類世界。它不僅是傳統社會手工制作的智慧及文化活動,而且是投身于生活與生產的實踐行為。工具、家具、房舍、青銅、陶瓷、刺繡等那些傳統造物,無不具有鮮明的“手工性”和“在身性”的特征。因此,中華傳統造物研究除從形式、材質、技藝、功能、文化等傳統學術視域展開外,身體美學特別是身體現象學的視域開拓出傳統造物研究的新思路和新領域,揭示傳統造物所蘊含的身體美學方面的價值。

身體是人類安身立命的先決條件,是生命的本源。身體形成了我們感知這個世界的最初視角,或者說,它形成了我們與世界融合的模式。[6]因此,立足身體、關注身體、研究身體,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逐漸達成了共識。20世紀后半葉以來現象學大興,現象學哲學顛覆了理性至上的既定思維程式,通過還原和懸置的方式解釋各種經驗本質。在現象學視野中身體處于中心地位,人的主體知覺處于中心位置,是建構一切的基礎。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中將人定義為“在世界中的存在”,認為人與世界的關系先于一切認識,認識是在人在世界中存在的一種方式。胡塞爾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認為身體在感知世界的過程中具有核心作用,“身體是所有感知的媒介”,使身體在思想史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意義。梅洛-龐蒂繼承了海德格爾生存論哲學的還原及胡塞爾的身體性觀念,建立起一種筑基于身體主體之上的身體現象學。在梅洛-龐蒂的現象學體系中,身體并非僅作為肉體而存在,而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包括肉身、意識,甚至身體所存在的環境,是有知覺、能動的有機體。這種對身體整一性概括打破了自笛卡爾以來主體與客體、身體與物體、身體與世界等一切具有二元論的概念,還原了身體與世界、他人的固有關系。現象學研究方法“讓人看到主體與世界、主體與他人的聯系,而不是像傳統哲學所做的那樣求助于絕對精神來解釋它”[7]。這也就意味著只有回到身體本身,回到身體的原初體驗中,身體及世界的原初意義才得以顯現。這為我們看待中華傳統造物藝術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論和參照系。

當前,對中華傳統造物的學理性研究重點集中在兩個層面,藝術學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在不同的學科領域中,中華傳統造物的研究重點不盡相同。在藝術學領域中,多將中華傳統造物定義為工藝美術,從結構形態、材料技法等方面進行探討。側重對中華傳統造物器物的記錄與描述,研究重點多在器物視覺表層。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則將中華傳統造物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置于民俗事件之中進行剖析,將中華傳統造物產品與生活中的信俗、禮俗相聯系。其研究對象雖從中華傳統造物器物擴展到了中華傳統造物者行為,關注到了傳統造物行為中造物者賦予器物的文化意義,但其研究仍是單向度的,僅關注到中華傳統造物過程中人賦予物的意義,而未能探詢中華傳統造物過程中人與物的互動,及人在此過程中所獲得的生存空間。費孝通在《怎樣做社會研究》中認為,“以前對手工和手工造物的研究有兩種傾向,一種傾向于手工造物的制作方法上,一種側重于將手工制造看作民族文化研究的線索。但更為重要的是手工制造物與應用者生活上的關系:它一方面是人類借以適應自然以謀生存的工具,而同時卻限制和規定了應用者的生活方式”。[8]傳統造物藝術在現實生活中產生,依托于現實生活而存在,也讓它應該重回生活本身。關注在介于物質和非物質之間的中華傳統造物行為過程,以身體作為出發點與歸宿點,將中華傳統造物所涵蓋的龐雜的事象及對象,統攝在身體的統一視域中展開。身體不僅可以成為中華傳統造物藝術認知的起點,同時也可以為種類繁多、千差萬別的中華傳統造物提供共同的理論根基。

2.身心感知與在身實踐:中華傳統造物藝術的身體維度

身體是中華傳統造物活動的重要支點。以人為主體、載體的傳統造物活動中,身體具有第一物質性,此外任何與傳統造物有關的材料、器具、工具、配飾、物件等,都是人為、再生的,只有通過人與人的身體方能轉化為有用之物而存在。中華傳統造物以身體為媒介,圍繞造物者的身體展開的身體技藝、身體技術、身體經驗、身體行為,形成了具身、活態的空間。身體是我們理解中華傳統造物的一把鑰匙。

2.1 習得:身體作為中華傳統造物藝術的知識載體

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中將世界定義為“被感知的世界”,認為身體體驗是獲得世界統一性和完整性認識的唯一渠道。“我的身體是所有物體的共通結構,至少對被感知的世界而言,我的身體是我‘理解力’的一般工具。”[9]在梅氏看來,人的一切行為活動,都不是純粹的意識活動,而是一種身體的意向性活動。在這種意向性活動中,身體活動與世界感知形成了原初統一。一切行為活在身體感知中,敞開來一個世界,揭示了事物和他人的存在。“知覺首先不是在作為人們可以用因果關系范疇來解釋的世界中的一個事件,而是作為每時每刻世界的一種再創造和一種構成。”[10]每一次身體與外物接觸行為,都將擴大知覺范圍,這既是對于世界的感知,也是在對世界的感知中豐富和完善對自我的認識。

從身體感知出發,中華傳統造物藝術不僅是單純行為活動,而是以身體為基礎的感知活動。造物活動通過雙手來實現,在行為過程中以雙手為核心的身體感知占據重要地位。周憲認為“在手工藝實踐中,蘊含了一種豐富的‘觸覺想象力’”[11]。在造物的過程中,將知識內化于心,內化為符合自身身體素質的具身技藝。正是在基于身體感知的造物活動中,形成基于身體感知基礎上的手工認識論。人們通過身體體驗形成對物的感知,對造物材料質地的軟硬、輕重、干濕等材質進行判斷。如陶瓷制作過程,手藝人通過身體感受泥質的軟硬,以選擇適合燒制的泥土。在燒制的過程,火候、溫度的把控也與身體息息相關。手藝人并非用機械化的溫度計,而是通過觀察水蒸氣變化感知溫度。身體成為中華傳統造物藝術的度量工具和計量尺度。《考工記》中曾多次提到“身長八尺”,并由此作為器物尺寸和比例確定的依據。如制車時,“人長八尺,崇干戈四尺,謂之三等”[12]。以身體為基礎的計量單位,呈現出人與物、身體與物的關系。物的尺寸與人的身體并非孤立而存在,而是具有合理的關系,這個關系即是人的尺度。傳統造物中身體的姿勢、朝向、力度都是以人的身體為依據的,很難如今天的科學一樣能夠進行量化測量。

因此,中華傳統造物技藝中的知識體系,多是由身體對世界的感知活動而生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者帕梅拉·H·史密斯《工匠的身體:科學革命中的藝術與經驗》將工藝定義為“具身性知識”。在他看來,手工制造者的物質生產活動與他們自己的身體息息相關。“他們在自己的作品和藝術作品中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即確定性存在于物質和自然中,只是可以通過感知和體驗自然的特殊性來獲得。”[13]手藝人在造物活動中身法、手藝,是在反復感知、切身體驗中習得,內化為符合自身身體素質的具身技藝,形成依托于身體的認識論。手藝人的知識體系中,傳統造物藝術中所蘊含的造物智慧難以通過文字書寫留存,只有在經年累月的身體實踐才能得以留存和創造。身體技藝一旦習得,就成為手藝者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在長期的身體勞作中,復雜知識系統內化為無意識的身體直覺,經過無數的操練,形成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具身知識。

2.2 對話:身體作為中華傳統造物藝術的生產工具

依托于身體的認知論是中華傳統造物藝術實踐的知識基礎,造物實踐只有以身體為媒介才能不斷展開。因此,傳統造物藝術的實踐活動同樣是具身性的。傳統造物活動以身體的綜合實踐統合身體各感官,造物過程即是身體與物的對話過程。

中華傳統造物藝術以身體為核心展開運作,身體內蘊的力量是造物實踐的唯一能量來源,拋離身體造物活動將無法進行。造物以手為基礎,但并非手的單純運作,而是由手這一媒介聯動全身,使身體各個部分得到充分調動,達到聚合的整一狀態。正如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中所形容的“在這個時候,身體擺脫其離散狀態,聚集起來,盡一切手段朝向其運動的一個唯一的終結,而一種唯一的意向則通過協同作用的現象顯現在身體中。”[14]手打鐵鍋、葫蘆雕刻等中華傳統造物活動中,工匠借由手的技藝,牽動全身各部分,身體各部分伴著技術的需要逐漸舞動。手是連接身體各個器官的樞紐,身體前進與后移,四肢伸展與收縮,肌肉發力與松弛等,在手的統籌下相互配合,相互聯系。身體各個部分受到人意識的支配并直接貫穿著人的意識指向,建立各方面之間的聯系,達到如莊子庖丁解牛一般,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巨大功用。

傳統造物活動,實際上是造物的過程是人與物不斷對話的過程,是人通過以身體為依托進而改造外物的過程。傳統造物活動在身心具動的過程中不斷將外部事物逐步納入身體豐富性之中。通過身體的協調運作,一方面作用于“物”,一方面又連接著作為身體一部分的手,從而達成了自我與世界的連接與互動。“只要身體產生來行為活動,旁邊事物都會以身體為中心展開,那么事物就構成為身體的一個零附件,或者為一種拓展,事物嵌入到肉身,成為它豐富性的一個部分。”[15]中華傳統造物活動經由雙手實現對物的改造,通過身體直達至物,與物展開對話。雙手與物對話過程中,原本自然的物賦予人性,使其成為能夠為人所用的人化之物。

美國社會學家桑內特在《匠人》探討技能的發展時認為:“所有的技能都是從身體的實踐開始的,哪怕是最抽象的技能也不例外。”[16]在身體靈活自如的活動中,綜合地顯現出人的主體性。中華傳統造物者不斷完善自身,手腦并用、身心具動,感受物質創造所帶來的快樂,感受身體勞動給人帶來的歡愉。中華傳統造物過程中手所呈現的活動性、所施展的作用力,統合在具有生命力的身體中。人和物因為身體的連接,形成了一種互為表里、相互轉化的關系。在傳統造物活動中,既是人從身體到物體的延伸過程,又是物從自然物到人造物的改變過程。這一關系中,物我進行著連續的交流與互動,并彼此促進。

2.3 存在:身體作為中華傳統造物藝術的接受媒介

中華傳統造物藝術的接受體驗中,身體同樣處在接受與欣賞的核心位置。相較繪畫、雕塑等純藝術“凝神靜觀”的審美方式,中華傳統造物的欣賞,不單是對物的凝神,更極力召喚全身心地融入,在具身參與中形成動態場域。“不同于精英藝術的分離式、對象化的審美方式,它是一種融入性的審美”[17]。接受體驗需要審美主體以身體為媒介才能完成,召喚著身體的投入,以全身心融入一種動態的活動中,形成一種連續性、整體性的體驗。

中華傳統造物的欣賞與接受是一種無距離的、投入式的,必須要將身體在諸于踐履活動之跡,以一種“用身體感受 ”的方式對審美對象進行完全把握。美國美學家阿諾德·貝特林在《藝術與介入》一書中提出“介入美學”的概念,倡導一種與分離靜觀審美相對的審美方式。他將創造者、對象、表演者、感知者四個要素所組成的情境稱為“審美場”,各種力在審美場域中相互角逐、相互彌合。“所有要素以連貫的、交互作用的形式結合在一起,以構成一種統一的經驗。”[18]昭示著知覺的一體化與審美經驗的一體化,而在此之中最關鍵的則是身體的介入。在此過程中,身體體驗已經處于與事物的一種有機聯系中了,“我”并非在單純欣賞一個物象,而是在一個現象場中獲得感知。傳統造物藝術的接受體驗也是如此,不單純是一種對象性的審美,而是一種情境性的審美。

中華傳統造物藝術的欣賞接受過程,是以身體介入的方式重新體驗人與物原初感知的過程。造物者將自身生命形態的融入,使傳統造物藝術凝結著造物者的生命化時間,反映出造物者的切身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實踐。對陶瓷器皿、印染織繡、兒童玩具、窗花剪紙等中華傳統造物藝術的接受體驗是在親手觸摸、把玩甚至參與的過程中。身體的直觀感受使欣賞者循著這些物件參透造物者的心靈與生活,充滿生命力的身體及其所處的環境變成了感性欣賞的場所。在身體體驗中,欣賞者被引入造物者所創造的生存空間中,沉溺在對象中,感受物件中所蘊藏的物我、身心的和諧與平衡,體驗在物件中凝結著的生活圖景、生活方式和生活記憶。

正如卡爾·米切姆所言,手工造物既是技術客體,同時又“揭示了世界某些特殊部分的全部深度,本質上是以某種方式依存于世界。”[19]中國傳統造物藝術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是基于日常生活的人性身體的創造性發揮,以感性方式恢復物我關系和諧。以此,中華傳統造物的接受空間是超出的單純審美空間的人的生命空間,在生命空間中欣賞者以在身體驗的方式感知人與世界的原初關系和人生狀態,抵達生命的本真。

3.身體視域下中華傳統造物藝術的當代價值

近百余年來中國從未停止過追趕現代化的步伐,在這一進程中,中華傳統造物藝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技術革新和工業化發展不斷加快的背后,是文化消失、勞動碎片化和人的異化問題。自法蘭克福學派以來,不同領域的學者對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提出了進一步的批判。與此同時,恢復和發展傳統手工造物的努力也蘊含其中。19世紀歐洲進行了手工藝復興運動、20世紀初日本民藝運動以及當前中國的傳統工藝、傳統造物保護工作,都代表現代技術發展過程下對傳統造物的追思。當下,中華傳統造物的價值在現代化的社會進程下不斷顯現,身體視域也為當下中華傳統造物的價值重估提供了新的契機。聚焦于技術理性導向的身體異化,中華傳統造物藝術以身體一體的生命活動構建起感性的烏托邦,以生活技藝的形式搭建起身體的庇護所,使懸置的身體重回生活世界。

3.1 以具身實踐延續留存至今的生活技藝

中華傳統造物的價值不但在于精美的藝術產品或是令人眼花繚亂的工藝本身,而且在于傳統造物以身體為媒介所表現出的生活智慧,即其中所蘊含的生活習俗、人生態度等人文內涵。人造物以物化的形式承載和體現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組織形式、社會倫理風俗以及民族的審美心理結構,是見證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的載體。[20]造物活動作為精神文化的物化與日常化,更多地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具世俗性與日常性。借助物的創造和使用形成了某種特定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本就是精神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現。“一件日用品中所包含的文明往往比文字更為生動和直觀。”[21]中華造物藝術是中華文明別樣承載方式,從生活器物的制造中展現出中華民族每個時代、每個地域所形成的獨特價值觀。這種內嵌于傳統造物藝術中的文化形態很難被剝離,其大多以隱性知識存在,而身體正是隱性知識的載體。

人們還經由身體最初的行為達到轉譯,通過身體的行為來構成一個包含在身體周圍的文化世界。每位手藝人都在造物過程中留存著具有獨特性的知識和技能,不同的手藝人面對相同材料、相同工序時,會展現出自己所特有的生活訣竅。從藝術創作角度看,每位手藝人在造物的過程中通過身體各部分的協調與合作,都在長時間的操演和創作中形成了具有個人特色的風格。每個手法、作品中都蘊含著鮮明的個人特征。這種手藝人本身所總結出的經驗、發展成的風格是十分重要的人文資源,同時對中華傳統造物藝術與文化的留存具有重要作用。這種生活的智慧都以隱性知識存在于手藝人的造物活動中,即其只有在以手藝人為主體的造物活動中才能得以留存和保護。

對傳統造物藝術來說,手造者在長期的身體勞作中形成一種難以言傳的具身知識。具身知識只能呈現于具身的勞作過程中,脫離了身體的媒介和載體,這種具身知識也就喪失了意義和價值。因此,中華傳統造物的傳承方式為師徒間的直接傳授。師傅在造物過程中,以身體為媒介示范身法、手藝。學徒也在觀察師傅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操演,將其內化為符合自身素質的技藝。傳統造物藝術正是在一代代人的身心實踐中,留存和延續著從古至今的生活智慧。

中華傳統造物藝術是一種容納著情感、技藝與身體體驗的生活文化,只有在以身體為核心的生產實踐中它才得以保護與傳承。中華傳統造物的保護對象并非僅聚焦于作為物質載體的手造產品,而更應以手工藝者身體價值顯現為核心,保護和發掘手造所獨有的身體性生產方式,保護圍繞手藝人的身體而形成的知識系統和實踐系統。

3.2 以身體體驗抵抗現代社會中的身體異化

科技的發展促使社會不斷轉型,當下的文化和社會被“消費社會”“信息社會”所概括。科技方式進步的同時,隨即帶來的是感知方式弱化和注意力的分散。現代生活中機器生產方式占據了絕大部分,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們越來越遠離身體勞動,加速了人們身體的退化。生產力的提升所帶來的,是技術對身體勞動的征服。在脫離身體勞動后,人們更多地沉溺于物質享樂之中。由身體的感知缺失所造成的精神渙散,造成了諸多個人與社會的遺憾。美國身體美學家舒斯特曼在《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中認為大眾傳媒帶來了娛樂方式的變革,在這種變革中各種娛樂手段制造了煽情的感覺主義和更極端的震撼手段。在此,身體愉悅逐漸被剝奪了,我們的感知習慣逐漸被改造。“這些改造方式在激發感知和滿足刺激的同時,逐漸削弱了我們保持安靜、平穩和持續注意的能力。”[22]在舒斯特曼看來,身體自我意識所帶來的身體反思能夠應對這些問題,在被過量的感官興奮所過度刺激時,切斷它們以避免傷害。

中華傳統造物所蘊含的身體維度則為此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空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領域生成一種起調節和補償作用的獨特機制。中華傳統造物藝術通過身體的全方位參與,形成凝神實踐的個人特定時間。以鮮明的身體屬性成為現代社會中保存和強化身體感知、重獲身體記憶的有效形式,讓現代社會中麻木與懸置的身體重回生活世界。當下,體驗消費逐漸成為熱點。中華傳統造物藝術也在此浪潮中逐漸建構起以身體體驗為核心的發展模式,眾多基于傳統造物藝術的體驗中心和研學基地應運而生。相較于僅物質層面的產品售賣,在以身體體驗為主的中華傳統造物項目給予了中華傳統造物藝術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其注重中華傳統造物藝術中的身體體驗價值,倡導中華傳統造物項目的親臨性與體驗性,塑造了基于身體感知的互動性空間。在傳統造物活動中身體各個器官緊密配合,給我們帶來勞動本身所具有的創造性運用雙手和大腦的樂趣。在造物活動中,身體各個器官、身體達到了一致與協調。通過對個人創造中豐富性和多樣性的包容與接納,通過對個人支配和表達自己想法的尊重與滿足,呈現出了重建現代身體體驗的可能性。

這種現代化的中華傳統造物體驗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都市人緩解壓力、活動身體的需求,使得在長時間腦力工作中被懸置的身體,再獲新的生機。在短暫實踐以“手”為樞紐達成以身體各部分之間的配合,動用身體的各個感官卻又不為其所累,在日常高強度的工作意外獲得休閑與放松,激活身體的感知和感官的刺激。在中華傳統造物藝術的具身制作與把玩過程中,手與物、身與心高度結合。由手調動身體諸感官專注于手部的動作,處于一種深度凝神觀照的沉浸狀態。這種沉浸狀態有力抵消了感知方式弱化和注意力的分散問題。中華傳統造物既建立在感覺的豐富性上,統合視覺、觸覺、聽覺的多樣性上,也反過來培養強化這些感覺。傳統造物藝術既由感官承載、生發,又在感官的勞作中展現出身體的主體性,統一升華為身心的統一,恢復現代人類的身體與世界的聯系,重建富有生氣的生活世界。

結語

借助“手”與“身體”,中華傳統造物使我們作為文化物種在當代社會的符號世界里重獲身體意識與身體感知。重提中華傳統造物這一身體手工勞動方式,其意圖并非使社會倒退到手工生產為主的前工業時代。而是力求在不斷被技術理性充斥的今天,以傳統造物藝術恢復現代人類的身體與世界的本初聯系。在身體勞動、手工造物方式中,喚醒人們對中華傳統造物藝術的情感記憶,存續留存至今的生活智慧。從身體的視域看。中華傳統造物不僅以一種文化形態或藝術形態存在,同時表征著身心自處的經驗、方法,主體與客體、主體與本體溝通統一的身體功能和身體理想。

猜你喜歡
藝術
抽象藝術
家教世界(2022年13期)2022-06-03 09:07:18
西方現代藝術的興起
家教世界(2022年7期)2022-04-12 02:49:34
身邊的藝術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2
可愛的藝術罐
兒童繪本(2018年22期)2018-12-13 23:14:52
美在《藝術啟蒙》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06
紙的藝術
決定的藝術
英語學習(2016年2期)2016-09-10 07:22:44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藝術之手
讀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頭藝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久久毛片网|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高清视频一区|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区| 91啪在线| 国产午夜不卡|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久久亚洲天堂| 午夜啪啪福利|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久久综合婷婷|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国产黄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成人亚洲天堂|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综合网址|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无码国产伊人|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91伊人国产|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91网址在线播放|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亚洲美女久久| 午夜福利网址| 亚洲人成网站色7777|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超碰免费91|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国产区在线看|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