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國
從學習中的“自習搭子”“考研搭子”,到工作中的“住宿搭子”“飯搭子”,再到生活中的“旅游搭子”“健身搭子”等。近段時間以來,一種新型的社交方式——“搭子社交”,悄然在年輕人中蔓延開來。據(jù)DT財經(jīng)和DT研究院聯(lián)合發(fā)布的報告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年輕人至少有一個“搭子”,中國青年報社也在近期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72.6%的受訪青年在生活里有“搭子”。誠然,“萬物皆可搭”已成為當下大部分年輕人的一種生活觀念乃至生活狀態(tài),可從何態(tài)、何由、何為三個維度予以審視,以期推動其健康發(fā)展。
作為一種新興的社交方式,“搭子社交”有著與傳統(tǒng)的社交方式相區(qū)別的鮮明特征。一是模糊性。主要指“搭子”身份和關系的模糊性。“搭子”的身份模糊,意味著“搭子”不一定是熟知的人,也可能是半熟人或陌生人;“搭子”的關系模糊,意味著“搭子”之間不一定有明確的歸屬感或責任感,也不一定有持續(xù)的互動或聯(lián)系。例如,在“群”中尋找“自習搭子”,對方的姓名、年齡、專業(yè)等信息并不是“必填項”,而關注時間的對口性。二是強目的性。“搭子社交”的出發(fā)點和終點大多圍繞某種特定的目的或需求展開,具有濃厚的“任務導向”蘊味。“搭子”因某種特定的目的或需求而“搭”,也往往隨著某項任務或者活動的結束而“散”。三是弱關系性。“搭子”之間沒有太多的約束或義務,可以隨時加入或退出,也沒有太多的溝通或分享,只是在特定狀態(tài)下有一定的互動或協(xié)作。因此,“搭子”之間總是在“剝洋蔥”的同時心照不宣地保持著社交距離和情感邊界,這種“朋友之上、戀人未滿”的輕社交方式似乎也正是“搭子社交”受年輕人青睞的魅力所在。
“搭子社交”的出現(xiàn)和流行并非偶然,導源于深刻的社會和心理背景。一是基礎性社交的滿足。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交流情感是人的本能需求。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這種需求并不容易得到滿足。一方面,在流動的“陌生人社會”中,“原子化生存”成為生活常態(tài),沖淡了人們熱情與理解。另一方面,網(wǎng)絡使人們的交流從實體空間轉移到虛擬空間,從情感交流轉移到信息交流,冷漠和孤獨常常襲擾。對于充滿活力與生氣的青年而言,通過匹配一些有共同目的或需求的“搭子”,并進行可觀可感的互動或協(xié)作,或宣泄情緒,或暢快交談,獲得歸屬感、認同感,緩解孤獨感、無助感,不僅是人的本能需求,更是青年固有的“沖動”。
二是多元化需求的催動。在物質資料豐富、文化包容開放、網(wǎng)絡四通八達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生活方式、消費模式、文化追求、價值取向等都表現(xiàn)出顯著的個性化、多元化。一方面是追求豐富的體驗感,年輕人熱衷于去嘗試不同的事物、體驗不同的生活、展示不同的自我,另一方面是抱有強烈的探索欲,年輕人也有著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適應新環(huán)境、解決新問題的需求。而已有的有限的人際和相對狹隘的圈子顯然無法滿足或者在更高層次上滿足。通過“搭子社交”,年輕人可以找到更多有相同或相似志趣的人,與他們共同經(jīng)歷不一樣的風景和場景,進行一定程度的分享或創(chuàng)造,既能夠收獲多彩的體驗,又能夠習得多樣的知識。
三是快節(jié)奏生活的擠壓。在當今社會,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時間資源越來越緊張。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家庭結構的變遷,年輕人的學習和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奔波漂泊的“蟻族”,“兩點一線”的生活,可供年輕人自由支配的時間縮減。“坐看云卷云舒”似乎變得遙遠,“忙日苦多閑日少”儼然成為常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搭子社交”就成為了年輕人在舒展身體、放松心情的同時節(jié)省時間資源的一種方式。在與“搭子”的“快餐式”交往中,雙方能夠在預定的時間內最大程度地達成預設的交往目標,而不會在“繁文縟節(jié)”中消耗掉被規(guī)劃好的時間。
堅持辯證的觀點,應運而生的“搭子社交”存在著積極性和局限性的兩面,我們在肯定其“療效”的同時也要關注其“副作用”,以期使之健康發(fā)展。一方面,“搭子社交”的利好不可否認。第一,有利于青年突破社交藩籬,打破“圈層效應”。當代生活中,青年往往會受到自己的性別、學歷、職業(yè)、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只愿與相同或相近的人群進行交往,抑或由于“社恐”而自縛于虛擬的網(wǎng)絡世界,降低社交的開放度和多樣性,加劇社交的封閉和僵化。在特定的觸點下,通過尋找、匹配“精神共鳴、靈魂共契”的“趣緣”搭子,年輕人可以與不同背景的人群進行交往,接觸多樣的心態(tài)和事物,拓展自己的社交范圍和眼界視野,走出舒適圈,擁抱新生活。第二,有利于青年豐富生活經(jīng)歷,促進全面發(fā)展。在傳統(tǒng)的社交方式中,青年往往會受到自己的慣性、惰性以及人際、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只在少許狹窄的場景中進行一些單調、重復的社交活動,這對生活品質和意義的提升以及個人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有著不可忽視的制約性。通過“搭子社交”,年輕人可以進行更多新奇、有趣、有意義的社交活動,在豐富生活體驗、增加生活樂趣的同時,集聚社交經(jīng)驗、提升社交價值,不斷在社會行為的磨礪中增強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fā)展。
另一方面,“搭子社交”的弊端亦需警惕。第一,弱化社交情感深度,導致社交失衡。在傳統(tǒng)的社交方式中,人們往往會通過長期、頻繁、深入的互動和聯(lián)系,建立起穩(wěn)定、親密、真誠的社交關系,形成一種“情感紐帶”,社交的信任感和忠誠度強烈,并能在一些關鍵時刻凸顯不可替代的作用。若過度依賴“搭子社交”,人們可能會忽視或放棄與親友、同事、鄰居等傳統(tǒng)社交對象的互動和聯(lián)系,導致這些關系的疏遠或斷裂,同時又可能無法與“搭子”建立起穩(wěn)定、親密、真誠的社交關系,而陷入一種既沒有深厚情感支持又沒有穩(wěn)定情感網(wǎng)絡的孤立狀態(tài)。第二,降低社交透明程度,增加社交風險。在傳統(tǒng)的社交方式中,人們往往基于“背調”的信息與對象建立起清晰可靠的社交關系,這雖然會增加暴露性和所謂的尷尬,但也會減少誤解和沖突,社交的安全感和質量性有基本保證。而“盲盒式”的“搭子社交”則不然。一方面,可能會由于信息的失真或誤配而“踩雷”,致使目的或需求無法達成或滿足;另一方面,也可能遇到一些動機不良的“搭子”,導致自己的利益或安全受到損害或威脅。
因此,我們應該正確理解和合理使用“搭子社交”,既要充分利用其優(yōu)勢,也要注意規(guī)避其劣勢,既要鼓勵其多樣性和活力性,也要保障其合法性和安全性,使之健康有序發(fā)展,成為年輕人生活中的有益補充、社會文化中的亮麗風景。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