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宇
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航空制造業所面臨的民用航空產品責任風險,介紹了對應的主要風險管理工具,通過對比國外與國內制造商航空產品責任風險管理現狀,梳理國內航空制造商在產品責任風險管理領域的現實差距,提出國內民用航空產品責任風險的管理措施及建議:發揮航空制造產業的影響力推進國家完善立法,通過加強自身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重視以合同管理控制責任風險、主動使用保險工具、建立危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等手段主動提升自身風險管理水平,并發揮行業作用培育國內航空保險市場,促進國內航空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航空制造業;航空產品責任;風險管理
DOI: 10.19840/j.cnki.FA.2023.06.002
自2018年波音737MAX飛機發生兩起與飛機自身產品問題緊密相關的空難事故后,波音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經營危機,同時導致全球航空公司、眾多的波音供應商遭受一連串連鎖反應與不利沖擊,對整個航空制造業也產生了巨大影響。對航空制造企業來說,借鑒過往的航空產品責任事故經驗教訓,做好航空產品責任風險管理建設,提升企業風險防范和危機處置能力,是航空制造企業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航空制造業民用航空產品責任風險分析
航空產品責任(Product Liability )是指航空產品(飛機)制造商、修理商或銷售商由于產品本身或航空服務存在缺陷,造成使用者或其他人的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依法應承擔的賠償責任。在航空產品責任關系中,航空產品的制造者、修理者、銷售者是航空產品責任關系的責任方;產品用戶、消費者或公眾是航空產品責任關系中的受害方,也是航空產品責任法律制度所保障的對象。
當航空產品的問題引發航空事故時,航空制造商就會面臨來自各個主體的法律訴訟和索賠,根據航空事故調查結論和法院判決,航空制造商需要承擔的責任賠償風險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一)侵權責任面臨受害者(受害者家屬)索賠的風險
飛機上的乘客、機組人員及地面第三者等是航空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其直接損失是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雖然受害者在事故發生后會得到航空公司的賠償,但是如果航空事故與飛機產品問題相關,受害者還會以飛機或相關服務存在缺陷、對受害者造成損害構成侵權為由,起訴飛機制造商,以爭取更多的賠償。
(二)違約或侵權責任受到航空公司或租賃公司索賠的風險
航空公司方面的損失主要由于飛機停航造成的包括:停飛收入損失、退票費、臨時調機費用、飛機停場費、飛機停用而產生的維護費用、折舊費用等;另外還涉及航空公司前期訂購的飛機延遲交付造成的損失。航空公司會基于上述損失向飛機制造商索賠。
租賃公司方面,一方面因航空事故相關型號的飛機停飛,飛機租賃租金收入受損嚴重;另一方面,飛機制造商因無法按照預定計劃交付飛機,或者修改交付時間表卻繼續保留租賃公司的預付款,違反相關合同約定。租賃公司基于上述事由,會發起相關的訴訟。
(三)違約責任造成產業鏈制造商索賠的風險
如果企業是航空零部件供應商,與負責總裝的飛機制造商簽訂轉包生產合同,約定向其提供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的飛機配套零部件。若事故調查結論認定,零部件供應商提供的轉包產品有質量問題引發相關事故,則零部件供應商將面臨飛機制造商的違約責任索賠,被要求承擔由于問題零部件引發的一系列事故和責任損失[1]。
二、民用航空產品責任風險管理主要工具
當發生航空事故特別是重大空難后,巨大的索賠金額和法律訴訟費用會給企業經營帶來沉重負擔,國內外的航空制造商對于產品責任風險的控制方式,主要是合同約束和購買保險兩種形式。其中合同約束屬于風險自留,購買保險屬于風險分散和轉移。購買航空產品責任保險作為轉移風險的重要工具,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減緩企業經營波動、降低財務風險的作用。
(一)民用航空產品責任保險介紹
航空產品責任險是一個綜合責任保險,為航空產品的制造商、修理商、銷售商等(被保險人)提供保險保障。該險種采用國際標準條款,并根據制造商的需求設計一些定制內容,主要包含了航空產品責任、停航責任、合作方責任、航空場地責任、航空機庫管理人責任等細分險種。
保單的主險是航空產品責任險和停航責任險。航空產品責任險保障當被保險人提供的航空產品和服務存在缺陷或風險引發了事故,造成使用者或者其他人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被保險人依法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停航責任險保障在一次航空事故發生后,民用適航管理當局認為飛機的某種缺陷、錯誤或者其他情況會影響到兩架或兩架以上飛機的運營安全,強制命令一架或多架飛機同時退出所有的航班運營,制造商因此應向航空公司賠償的損失。
保單還可以附加投保其他責任風險,一是合作方責任保險,即派往合作方的工作人員在進行作業時發生保險事故,導致他人的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被保險人依法應承擔的賠償責任;二是航空場地責任保險,即在自身場地之內或附近,被保險人由于疏忽或過失,或者生產場地或設施有缺陷,直接導致事故造成他人的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被保險人依法應承擔的賠償責任;三是航空機庫管理人責任保險,即對于不屬于被保險人自身擁有的飛機或設備,在其看護保管或維護的過程中,發生了財產損失,被保險人依法應承擔的賠償責任。
上述保單主要覆蓋的風險點有:由于航空產品問題引發相關事故的前提下,航空制造商面臨的受害者(受害者家屬)關于人身財產損失索賠的責任風險;航空公司因停航損失發起索賠的責任風險;因問題零部件引發事故導致產業鏈制造商索賠的責任風險。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該保單并不是所有的索賠都能進行保障,比如,因為產品質量引發的交付延期或者產品更換損失等,就不在該保單的保障范圍,這部分風險往往由企業自留。
(二)航空產品責任險市場現狀
1. 航空產品責任險市場主要服務供應商
目前,航空產品責任險在歐美地區發展得比較成熟,市場上圍繞航空產品責任風險管理開展服務的機構主要涉及以下幾類:
一類是保險公司。國際市場上,開展航空產品責任險業務的保險公司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大型綜合保險及再保險公司,比如AIG、Allianz、SwissRe、AXA/XL、CVStar以及Chubb等。另一種是專業做航空保險的承保代理聯合體,如GAUM(其背后的承保能力來自慕尼黑再等國際大型保險公司)和LRA(其背后的承保能力以法國的保險公司為主)。國內航空產品責任保險承保能力相對較大的機構主要有人保、平安、太平洋保險等機構。
一類是為航空產品責任險提供專業服務的檢驗人機構和律師事務所。這些機構設立了航空業務團隊,在整個保險市場屬于比較小眾的領域,相關的機構和從業人員非常有限。其中檢驗人機構有CTA和McLaren兩家,主要工作涉及對航空事故進行出險查勘和調查,對飛機維修理賠等事項進行定責定損,在航空保險領域提供專業咨詢建議等。國際的律師事務所主要有HFW、Clyde&Co以及Kennedy等,為保險公司、制造商、航空公司、乘客及家屬、飛行員等提供航空領域相關的綜合法律服務。
還有一類是應急服務公司。主要協助航空公司和機場進行應急體系建設及培訓、企業公共危機響應、航空事故應急處理、遇難乘客善后及乘客家屬安撫等工作。這些公司主要分布在美國和歐洲,有如下機構:ACCESS、Aviem、Blake Emergency Service、Empathia、FEI、Fireside、Kenyon International、Response Works等。
2. 全球航空產品責任險市場承保及理賠現狀
全球保險市場上航空產品責任險的承保能力,主要集中在前述的保險公司、承保聯合體范圍內。一般會以共同承保的方式,為各家航空制造企業提供保障。在實際操作中,主流承保人一般不會完全釋放自己的最大承保能力,會依據航空產品責任的風險變化情況調整承保政策。目前全球航空產品責任險保費規模較大的客戶主要有波音、空客兩家大型整機制造商以及GE、羅羅、普惠等發動機制造商。近年來國際上發生了數起較大的航空事故,造成該險種賠付率較高,保險市場出現了費率上漲的趨勢。
三、航空制造商產品責任保險管理現狀
(一)歐美航空制造商民用航空產品責任保險管理現狀
歐美國家是航空產品責任訴訟的集中地。一方面是因為歐美國家航空運輸業發達,航空運輸規模和數量相當可觀,引發的訴訟較多;另一方面是因為歐美是產品責任的發源興盛之地,有著內容詳盡的產品責任法律法規和豐富的司法經驗,且人均賠償數額巨大,吸引著其他國家受害者選擇到歐美進行訴訟。同時,世界上主流的飛機制造商、發動機制造商和眾多飛機零部件及設備配套企業,都集中在歐美國家,因此歐美的航空產品責任訴訟集中且頻發。
歐美大型航空制造企業出于風險管理的需求,都會購買高額的航空產品責任險,并且會有專門的風險管理團隊協助其進行風險管理統籌規劃。這些航空制造商一般會在集團層面統一進行風險管理,以集中采購方式建立集團保單,各地分公司或子公司都直接被列為保單的被保險人。如果跨國子公司所在國家監管機構要求保單在當地出單,則在當地保險公司出具保單,然后以再保險的方式加入集團保單。另外,主流制造商常常會設立離岸自保公司,根據市場形勢調節自留風險,降低總體保費支出,并對保險公司形成制衡與補充。
(二)國內航空制造商民用航空產品責任保險管理現狀
1. 航空產品責任險市場處于起步發展階段
在國內航空制造企業逐漸融入世界航空產業鏈,國內轉包生產逐步向國際接軌,國際制造商與國內企業陸續合資生產航空產品的大背景下,2004年國內企業投保了第一張航空產品責任險保單。2014年之后,隨著民用整機產品交付逐步增長,國際轉包零部件規模和技術顯著提升,國內主流的航空制造商開始集中投保航空產品責任險,國內航空產品責任險投保需求凸顯,并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
2. 投保企業主要為三大航空制造商
目前,國內航空產品責任險的投保企業主要為三大航空制造商,即航空工業、中國商飛和中國航發。三大航空制造商均建立了各自的航空產品責任險集團保單,以集團統保的方式確定保障方案和費率條件,下屬成員單位按照集團保單統一條件集中投保,共享集團保單的高額保障和優惠條件。
國內其他獨立經營的通航飛機制造廠、航空產品零部件廠商、民用無人機制造廠等企業,在采購方、經銷商方合同的要求下,會單獨購買航空產品責任險,但是保障限額和保費規模都比較小,在國內市場比重不大。
(三)國內外制造業航空產品責任保險管理現狀比較
1. 相同點
(1)使用相同的國際通行條款
對于現有的航空產品責任保險,國內外保險公司使用的都是國際通行的保險條款(AVN98條款等),一方面是由于民用航空產業鏈是一個全球化高度分工的產業,各種民用飛機上的零部件通過世界各地的制造商轉包生產完成,國際通行的條款適用于全球化生產;另一方面是該險種的承保能力由全球的保險公司共同提供,通行的國際條款經過行業內部多年積累和不斷完善,對于保險責任形成了統一的共識。
(2)大型的制造商一般都采用集團保單模式
航空產品責任保險的集團保單模式是歐美航空制造巨頭普遍采用的模式,主要的優點是通過將全集團產品進行集中投保,可以發揮規模優勢,統一談判降低整體保費成本,同時全集團企業共享同一個較高的保險責任限額,以高性價比最大限度地提升保障水平。
2. 不同點
(1)不同企業所在地適用不同國家的法律環境
當企業面臨航空產品責任訴訟時,法律管轄和所依據的法律條文往往會根據企業所在地或事故發生地來確定。在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進行訴訟時,原告獲得的賠償金額要遠遠高于其他地區。因此當存在事故發生地、制造商所在地、原告所在地等分屬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情況時,被告人會傾向于將訴訟提交至發達國家所在的法律管轄地,以達到獲取高額賠償的目的;被告企業則會傾向于選擇有利于自身的法律管轄區域來應對訴訟。國內航空制造商交付的飛機整機產品主要在國內或發展中國家運營,面臨的潛在法律管轄地主要在國內或發展中國家;歐美航空制造商交付的飛機整機產品在全球運營,面臨的潛在法律管轄環境更為復雜,訴訟地更可能為歐美發達地區。
(2)風險管理的主動性程度不同
歐美航空制造商使用產品責任險工具進行主動風險管理的工作已經持續數十年,而且處理過成百上千起復雜的產品責任訴訟案件,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全球航空產業鏈分工中可以深層次地運用合同條款結合保險工具來化解責任風險,在產品責任風險管理中處于主導地位;國內制造商一開始購買航空產品責任險的初衷是滿足國際轉包合同的硬性要求,屬于被動管理,后來交付的產品逐漸提升關鍵性和銷售區域后,才逐漸意識到主動管理產品責任風險的重要性。
四、國內航空制造業對于航空產品責任風險管理痛點
(一)國內航空產品責任領域法律配套不成熟
航空產品責任涉及整條產業鏈上的設計者、生產者、銷售者、租賃者、維修者、承運者、使用者、消費者及第三者各主體之間的合同責任關系、侵權責任關系,還有可能涉及國際間的法律訴訟,不同法律關系互相交織,錯綜復雜。目前國內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零散分布于《民法典》《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民用航空法》《民用航空產品和零部件合格審定規定》等法律制度中。在航空產品責任賠償法律實踐中,相關法律依據缺失且很多情況并不適用,按照現有的法律解決航空產品責任問題顯得力不從心。隨著中國航空產業的迅速發展,當前的立法不能滿足保護航空事故相關受害人和促進航空產業發展的需求,也跟不上航空產業全球深度融合的發展趨勢。
(二)國內企業的航空產品責任風險管理經驗不足
由于國內航空產品責任相關法律不完善,同時中國參與全球航空制造產業分工時間較短,國內制造企業處理航空產品責任索賠和法律糾紛的經驗幾近空白,對于產品責任風險的認知和管理經驗不足,運用金融工具轉移風險的方案需要不斷完善和規劃。隨著國內越來越多的航空轉包產品和整機產品交付世界各地,中國參與全球航空產業合作的深度逐漸增加,今后必然會面臨航空產品責任風險管理的現實問題。但國內制造商的管理經驗和知識儲備不夠充分,需要進一步積累相關經驗并做好應對準備。
(三)國內保險市場承保能力受制于國際市場
航空制造商保險保額通常較大,航空產品責任險全球保單的保額一般高達數億美元,遠超出國內市場的承保能力。國內保險公司對于此類保單的承保能力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的再保支持,費率和承保條件也受到國際市場的直接影響。由于航空制造商保險風險保額較高,歷史保費積累不足,國內各大保險公司處理航空產品責任理賠的實踐經驗較少,因此進一步釋放承保能力的意愿不強,導致了多數大保單的承保話語權掌握在國際市場手中,國內保險市場主導價格的能力較弱,制造商的保險成本因此也受制于國際保險市場。
五、對于國內民用航空制造業航空產品責任風險管理措施建議
(一)發揮航空制造產業的影響力推進國家完善立法
航空制造業的健康發展與本國法律的完善程度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美國歷史上曾因給航空產品制造商施加了太多壓力而導致航空制造商遭受重創,后來為緩解航空制造業的壓力,又專門出臺了《通用航空振興法》加強對產品制造商的保護,促使航空制造業再次崛起[2]。因此國內航空制造業應重視與立法機構和法律行業的深入合作交流,發揮影響力促進國家完善航空產品責任相關立法,一方面使制造商在經營實踐過程中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平衡好制造商和消費者、產業鏈參與者之間的法律利益關系,形成成熟的產品責任立法機制促進航空制造業的發展。
(二)進一步主動提升自身風險管理水平
1. 將產品質量安全作為安身立命之本
產品責任風險的根源往往與質量安全管理問題緊密相關,作為航空制造商應從歷年國內外航空事故中吸取經驗教訓,將質量安全作為企業長久安身立命之本,切實加強產品的全流程質量管理,全面提高飛機的可靠性,將質量過硬打造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是降低產品責任風險和質量風險的根本措施。
2. 重視通過合同管理控制責任風險
民用飛機整機制造商作為航空產業鏈的核心環節,應充分利用行業影響力和談判話語權,通過完善精細的合同管理,做好產業鏈的產品責任風險控制和轉移。例如,國外大型飛機制造商通常在與航空公司簽署飛機銷售協議時,會利用自身的強勢地位或銷售價格折扣,設計免除責任或限制責任的協議條款,以達到減輕自身責任、避免索賠的目的。國內整機制造商可以借鑒此類經驗,一方面針對產業鏈上游的零部件供應商,在轉包采購合同中明確約定雙方的產品責任事項,避免自身過度承擔責任風險;另一方面針對產業鏈終端的飛機產品用戶,在與用戶簽訂飛機銷售合同時,關于停航責任等相關賠償盡量通過合同約定來減輕和免除。
3. 主動使用保險工具做好風險管理
航空產品責任保險在訴訟和索賠環節能發揮財務風險轉移和緩沖作用。對于國內航空產品轉包制造商,在緊密融入全球航空制造產業鏈的過程中,隨著交付的轉包零部件關鍵性提升,從一般供應商逐漸轉變為系統級供應商,自身面臨的責任風險和法律風險轉變為潛在責任巨大的全球性風險。歐美客戶在與國內轉包制造商簽訂協議過程中,會充分利用其強勢地位,傾向于將自身的責任和風險向轉包制造商轉移,并且利用所在國的法律管轄優勢掌握訴訟的主動權和便利性。這些因素都會形成國內轉包制造商的潛在風險,因此企業應及時提升風險管理意識,改變被動響應轉包合同要求而購買產品責任保險的心態,主動發揮保險工具作用。
對于整機制造商,應注意將保險責任額度與潛在風險損失進行適度匹配。以波音737MAX兩次空難事故為例,波音向埃航和獅航空難中的346名遇難者家屬賠償總計共5億美元[3];更大的賠款是航空公司的停飛損失,據報道由于波音737MAX停飛,波音公司需要支付給客戶(航空公司)的賠償估計達到86億美元[4]。波音的產品責任險保單賠付預計不超過30億美元,因此超出保單限額以外的損失將由波音自行承擔[5]。國內整機制造商應從中吸取經驗,一方面隨著自身產品交付量的增長及交付區域的擴大,動態調整保障責任額度;另一方面明確要求零部件供應商購買符合一定標準的航空產品責任險,用以分散和轉移因航空產品責任事故造成的巨額賠償財務損失。
4. 企業應建立危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
發生重大空難后,飛機制造商會面臨著遇難者家屬、航空公司、飛機租賃公司等利益方的起訴,企業聲譽和品牌信譽方面也面臨嚴峻挑戰。對于航空制造商,在日常運營中應對該風險因素做出充分預判,提前設計重大事故應急預案、法律風險觸發應對預案、輿情危機防范處理預案等應急管理體系,并將航空產品責任保險工具嵌入相關的應急管理體系中,使保險保障及配套法律資源及時啟動并充分發揮作用,提升企業在重大危機事件中的應對處理能力。
(三)發揮行業作用培育國內航空保險市場

隨著國產大飛機和各種型號民用飛機的交付量逐步擴大,國產飛機的覆蓋率和影響力逐漸提升,國內航空責任險市場承保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保險公司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需進一步擴大,以匹配國內航空制造產業的增長現狀。國內的航空制造業一方面隨著時間推移逐步累積了保費規模,增大了國內保險市場的規模;另一方面可以有意識地與更多的保險市場機構合作,宣傳航空制造業的發展形勢,發揮行業影響力,促進更多機構了解和加入國內航空保險市場活動,增厚航空制造業和保險行業共同發展的合作土壤,提升國內航空保險市場的承保能力和技術水平。
六、結語
國內航空制造商在產品責任風險管理領域應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發揮航空制造產業的影響力,推進國家完善立法,通過加強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重視以合同管理控制責任風險、主動使用保險工具、建立危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等手段主動提升自身風險管理水平,并通過發揮行業作用培育國內航空保險市場等方式,促進國內航空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AFA
參考文獻
[1] 張超漢.國際航空產品責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2] 劉漢青.航空產品責任的沖突規范:美國經驗與我國進路[J].上海法學研究集刊,2023(9):201-208.
[3] SchaperDavid. Boeing To Pay $2.5 Billion Settlement Over Deadly 737 Max Crashes [EB/ OL].[2023-8-25]. https://www. npr. org/2021/ 01/08/954782512/boeing-to-pay-2-5-billionsettlement-over-deadly-737-max-crashes.
[4] IsidoreChris. Boeing’s 737 Max debacle could be the most expensive corporate blunder ever[EB/OL]. [2023-8-25].https://edition.cnn. com/2020/11/17/business/boeing-737-maxgrounding-cost/index.html.
[5] FinnAisling,McNestrieAdam. Boeing loss surges to ~ $3bn, hammering reinsurers and retro market[EB/OL].[2023-8-25]. https:// www.insuranceinsider.com/article/2as5uzoqyfoje 80q6g934/london-market-section/boeing-losssurges-to-3bn-hammering-reinsurers-andretro-market.
(編輯:張春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