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福州市老年大學課題組
老年大學作為老年人“老有所為”的重要平臺,既是他們更新知識、獲取技能的新渠道,也為其再社會化、創造新價值提供了新途徑。具有經驗足、責任心強、穩定性高、社會資源豐富等優勢的老年學員成為老年志愿服務建設的主力軍。2022年10月4日,福州市老年大學金色年華志愿服務總隊應運而生。目前,福州市老年大學擬進一步統籌原有志愿服務活動,夯實老年志愿服務的規范化、規模化、專業化、制度化、品牌化建設,著力打造老年教育志愿服務品牌。
(一)“老有所用”是積極老齡化的內在要求。目前,福州全市的各級各類老年大學(學校)2360多所,在校學員數達23萬,遠程教育注冊學員數17萬。伴隨著老年教育的蓬勃發展,老年學員的數量和素養普遍提升,老年教育的志愿服務活動無疑為他們提供了一種自由融入社會的途徑,有效促進了積極老齡化。一方面,轉變了當前忽視老年人價值的傳統社會認識,糾正“老年人是社會負擔”的偏見,賦予老年人晚年生活更多的社會意義和社會認同;另一方面,也讓老年人逐漸將注意力從渴求子女的陪伴轉移到實現自身社會價值,有意愿、有能力的老年人通過社會參與,獲得自我認同,主動實現生產性老齡化,真正成為“家庭、社會和國家發展進步的寶貴動力和財富”。老年志愿服務成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讓老年人以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繼續參與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從而盡可能地融入社會生活,保持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質量的重要途徑。
(二)“老有所為”是全民志愿服務的重要補充。老年志愿隊伍是全民志愿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老年教育志愿者大多閱歷豐富、時間充裕,熟悉所在地方的民情民風,且不少志愿者已在當地群眾中享有較高威望,這些優勢都是他們參與志愿服務并發揮重要作用的有利條件。例如,居住在晉安區象園公寓的19位老年學員自發組建起志愿服務隊。針對每個成員不同的生活經歷、工作經驗、知識結構、學歷層次、興趣愛好及在老年大學所學內容等,開展了居住小區范圍內的各類志愿服務活動。老年志愿者們在自愿、不計報酬、不求回報并善用余暇時間的理念下,采取或個體或集體的形式進行參與,個體差異化與豐富性也使他們在開展志愿服務時所涉及的領域更廣、內容更多、方法更活,也會因其在言傳身教、化解矛盾、傳幫帶等方面具有其他群體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而在志愿者隊伍里備受歡迎。比起年輕的志愿者,老年志愿者既能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又能吸引全民參與,更貼近群眾,更受基層喜愛。
(三)“老有所成”是發揮余熱的傾情奉獻。以本次調查為例,92%的老年學員都有著強烈參與志愿服務的意愿,他們多半從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中退休,其中,17%的老年教育志愿者是退休的公務員,30%為事業單位人員,46%曾就職于國企,其中,中國共產黨黨員的比例極高,占比53%。出生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這一批老年學員,特定的成長背景和長期“為人民服務”的思政教育讓志愿服務成為他們一種內生的、自發的習慣,他們普遍具有“退休不褪色、離職不離責”的堅定信念,即使從工作一線退下,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從來不乏他們的身影。“到了我們這個年紀,不為錢財,不為名譽,只想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訪談中,很多老年志愿者表達了這樣一種情懷。他們或是發揮專業所長,或是秉承個人信仰,或是希望回饋社會,社會參與意識和發揮余熱的意愿十分強烈。他們能夠很好地適應服務內容、服務對象和服務環境,熟練開展各種志愿服務活動,而社區鄰里、親朋好友、民眾的支持與感激,也進一步激發了老年志愿者的服務熱情。

金色年華志愿服務總隊成立
金色年華志愿服務總隊下設文藝、紅色宣講、關愛青少年、“福”文化宣傳等4支志愿服務隊伍,在做好自身志愿服務的基礎上,指導下轄的縣(市)區校及分校各成立一支“金色年華”志愿服務隊,形成了上下聯動、有統有分、統分結合的組織體系,目前有22支隊伍約1200名老年志愿者。志愿服務隊伍中,56~70歲是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集中年齡區間,總占比達81.5%,其中,女性學員人數明顯高于男性學員。
成立一年以來,金色年華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們活躍在榕城大地上,以“我們的節日”為主線,積極開展文明旅游、尊老愛幼、交通勸導、垃圾分類、愛河護河等志愿活動130余場次,參與人員約1700余人次,累計志愿服務時長超5000小時。
(一)優化制度與隊伍,明確“誰來做”。志愿服務隊的主體力量是老年學員,針對老年群體的特殊性,制定適用且較為完善的管理辦法和工作方案。由于學校在職人員數量的限制,志愿服務目前由學員管理處牽頭,具體日常事務則由具有豐富經驗的各分隊隊長負責,主要負責在冊志愿者的招募、培訓、管理等工作。其他處室、學系或外單位需要志愿者時,向學員管理處提出申請,由其動員安排志愿者服務。學校則在人、財、物上予以支持,保障志愿服務活動的常態化開展。同時,采用省委文明辦“志愿福建”平臺,記錄學員志愿者的個人檔案和參與服務等相關信息,由各分隊隊長負責服務項目的發布和時長登記,將學員志愿者的“勞動成果”一一記錄在冊,推薦表現突出的志愿者參加市委文明辦星級志愿者評選表彰活動。截至6月,學員志愿者個人服務時長最長為500小時,有效激活了志愿服務活動實踐的“人才引擎”。
(二)統籌陣地與活動,確定“做什么”。有陣地才有根基,有活動才有活力。目前,金色年華志愿服務隊已與鼓樓、臺江、晉安、倉山四城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及光明港公園簽署共建協議,為其屬地的各項演出活動提供文藝節目及各類志愿服務項目人才。文藝志愿服務隊的18支分隊以文藝輕騎兵分片負責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到負責的縣區開展文藝志愿服務活動,經常性與共建城區開展“3·5”學雷鋒、拗九節、端午節等志愿演出活動。主辦或承辦志愿服務活動11場,參加共建縣區志愿服務活動8場,有10支小分隊241人次參加活動。組建三坊七巷、煙臺山公園和冶山春秋園志愿講解員隊伍,常態化開展紅色宣講志愿服務活動,宣傳榕城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三坊七巷的紅色宣講志愿服務隊,已成為該地的一張靚麗名片,廣受游客好評。關愛青少年宣傳隊結合“學雷鋒”活動日、“六一”兒童節等,走進校園,與學生一起參加學校社團活動課,為育智學校兒童捐贈圖書,與融僑幼兒園聯合開展迎“七一”共建活動。“福”文化宣傳志愿服務隊中的十番音樂和閩劇學員,則扎根于三坊七巷的水榭戲臺和煙臺山的閩劇小舞臺,每月1次的十番音樂和閩劇表演吸引了不少戲迷。
(三)拓展培訓與宣傳,解決“怎么做”。
目前,與福建師范大學合作編纂的《志愿福州·金色年華——福州市老年大學志愿服務通用知識培訓教本》正在緊鑼密鼓地修訂中,教材內容包含品牌打造、活動設計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勢必為全市老年教育志愿服務乃至全省、全國打造“榕城樣板”。各類活動及典型人物也得到各級新聞媒體的廣泛宣傳報道,其中,僅市校的志愿服務工作就得到“學習強國”、《中國老年報》《老年教育》等全國性平臺報道6次,福建電視臺、《福建日報》《福建老年報》等省級平臺報道32次,福州電視臺、《福州日報》等市級平臺報道19次。廣泛的宣傳也吸引了更多老年學員加入志愿服務中,隊伍不斷壯大,品牌效應不斷強化。
老年學員參與志愿服務情況整體向好,在各個志愿服務平臺上越來越頻繁看到“金色年華志愿服務”的身影。但不可否認,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志愿服務內容較為單一、志愿者整體活力不足、管理團隊作用發揮較弱等問題。面對推動新時代老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福州市的老年教育志愿服務必須扎根在全社會參與的志愿服務活動當中,構建適應新時代要求、具有福州本地特色的老年教育志愿服務體系,并確保持續發展和高效運行。
(一)找準定位,拓展形式多樣化。從現有服務內容來看,目前可供老年志愿者選擇的服務形式主要以文藝表演、宣傳等為主,如表所示,活動較為固化,類型重復性高,難以激發志愿者長期持續參與的熱情。

老年教育志愿服務參與活動形式比例
而作為新時代的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知識分子,在其職業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專業技能,仍然有條件、有意愿從事一些專業程度較高的志愿活動,應該更好地利用他們的人力資本,發揮專業所長,設計專門的志愿服務內容,讓其在專業技術領域貢獻才智。比如退休教師可以走進中小學校、社區,或是通過網絡“云輔導”的形式開展學生的課后輔導活動;退休醫務工作者可以采取網絡義診或開展全民健康教育的形式,普及養生知識;技術型老年志愿者可以深入農村、走進生產一線,指導科技下鄉,助力鄉村振興。挖掘“銀發資源”,發揮“銀發力量”,以“我志愿,我快樂”的理念,暢通老年教育志愿服務渠道。
(二)成果轉換,推進激勵多元化。同常規的志愿服務一樣,老年教育志愿服務也面臨著激勵機制不足的通病,從實踐上看,“有付出、有回報、有發展、有保障”的激勵機制對提升志愿服務治理水平、激發志愿者活力至關重要。可根據志愿服務時長、活動成效、服務對象等進行登記造冊,除了給予星級認定、表揚等精神激勵方式外,還可以通過提供服裝、工作餐、交通補貼、體檢、考察學習等形式,增強志愿者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時間銀行”作為互助養老的新型模式,也給老年教育志愿服務提供了新思路——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時長轉換為數字積分存儲于個人賬戶,再以積分換取他人的無償服務,甚至可以探討將服務換算為老年大學的學費或學位。“學為結合”“以服務換服務”的存取形式,把“無償性”“義務性”的志愿服務轉換為實質性的獎勵與酬勞,體現志愿服務的“互助性”,讓老年學員的志愿服務更加量化,可持續的互助互惠模式也會吸引更多老年學員主動參與到志愿服務項目中來。
(三)老年大學作為重要主體為老年教育志愿服務發展賦能。在老年大學現有的體制機制下,志愿者管理模式更偏向于是一種行政化的模式——學校發布活動需求,志愿者報名參加,服務的開展以學校需求為主,學校對志愿服務進行管理。而專職管理人員的缺乏,也會使老年志愿服務缺少統一指導,出現服務不到位,質量水平不高,得不到服務對象認可等問題,導致老年大學志愿服務隊伍的發展后繼乏力。因此,一要完善復合型的志愿服務管理隊伍建設。招募并選拔不同領域的人才加入管理隊伍,同時引導志愿者團隊進行自我管理。在職責分工上進一步明確,學校方面統籌規劃總體計劃和服務項目;學系負責選拔學員志愿者,參與培育方案;學員負責意見征詢與反饋、活動宣傳與協調;三方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及時交流反饋信息。二要完善志愿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通過日常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繼續開展志愿服務的教育宣傳,將志愿精神貫穿于老年大學的教學、教材中。針對新加入的志愿者要開展常識類培訓,針對資歷較深、服務評價較好的志愿者應注重培育其團隊管理的能力,作為核心骨干進行培養。三要完善志愿服務反饋機制。要及時反饋服務信息、明確服務效果,接受志愿者本人、服務對象、對接單位相關人員等的滿意度測評,收集各方的想法、建議和意見,形成服務-感受-反饋-總結的循環機制,進而探討活動中的重難點,作為下一步計劃的突破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提升廣大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指出“要為老年人發揮作用創造條件”。要以這些重要論述作為老年志愿服務的根本遵循,大力引導老年人以志愿服務的形式積極參與基層民主監督、移風易俗、民事調解、文教衛生等活動。同時,要強化對老年志愿服務的社會支持,通過老年志愿服務滿足老年群體多元養老需求,引導老年人保持老驥伏櫪、老當益壯的健康心態和進取精神,發揮正能量,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