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麗燕 楊 波
福建省泉州市委老干部局、泉州老年大學對標對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的部署要求,突出政治引領,堅持守正創新,精心謀劃實施,積極探索黨的創新理論武裝與辦好老年大學思想政治課有效融合舉措,走出一條“常學常新、常態長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教學之路。

2021年12月6日,福建老年大學校長楊根生、泉州老年大學校長吳漢民為泉州老年大學時政學院成立揭牌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為進一步加強老年學員思想政治建設,踐行“政治建校”辦學宗旨,2021年11月,泉州老年大學在原時政系的基礎上聯合市委黨校成立時政學院,確定院級、班級組織架構,聘請原任廳級老領導擔任名譽院長;由校領導兼任時政系主任,市委黨校退休副校長任常務副主任,并配備專職班主任加強服務管理。目前,已陸續開辦6個市直退休處級干部時政班,近600位處級以上退休老同志參加學習。
二是完善運行機制。堅持以制度管人管事,明確時政學院在校委會領導下開展工作,執行校長辦公會決定。實行院長辦公會制度,每學期召開兩次以上,研究謀劃學期招生方案、教學計劃、活動安排等重點工作。明確時政學院辦公室在教務處指導下擬定教學方案,擬設具體課程,聘任相應教師,組織教學活動。制定完善《時政學院教學管理規定》,健全完善學院職能定位、主要任務和管理制度,確保學院運作規范有序,穩妥推進思想政治課建設扎實開展。
三是跟進政治教育。緊貼時政熱點,將思想政治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教學工作始終,堅持“開學第一課、每月一黨課、每周一宣講”做法,有力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迅速傳達宣傳中央和上級黨委重大決策、重要部署。今年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全國兩會精神、全面從嚴治黨等主題宣講、輔導報告16場,受到廣大老年學員一致好評,教育效果明顯。
一是力抓師資隊伍建設。按照“儲備、試用、聘用、培育、提高”的思路,創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資源庫,通過省委黨校和講師團、9個設區市市委黨校和講師團、省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師資庫、“泉州東海講堂”、泉州市企業家聯合會等渠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名師名家、黨政領導、企業高管等各條戰線優秀人才。目前,老年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資源庫涵蓋市級領導、市直各部門和企業高校領導、業務骨干共60余人。
二是力抓教學質量建設。在教學內容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為重點,結合黨史學習教育、主題教育等開展系統深入的教育宣傳。注重加強對各種社會思潮的辨析引導,引領學員始終保持政治清醒、敢于亮劍發聲,堅守意識形態前沿陣地。在教學方法上,改進傳統課堂教學方式,堅持現場教學、實地調研、專題講授、互動討論等多種形式并用,實現以課題牽引思考、以思考深化認識,上好“有溫度”的思想政治課,充分調動學員學習積極性。同時,認真梳理各門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承載的思想政治功能,常態化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貫穿融入專業學科教學之中。
三是力抓校園文化建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將時政、黨建內容貫穿于寫生、采風、文藝匯演等實踐,把握弘揚時代主旋律,讓學員在文藝實踐中自覺提升思想政治素質。比如,舉辦“輝煌四十年 筑夢新時代”泉州市離退休干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文藝演出,現場匯聚眾多觀眾,泉州網對此進行直播,點擊量達2.6萬多次;每年參與承辦“文化惠民走基層”等各類演出活動30多場次,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寓教于樂,老年大學已成為泉州老年思想政治教育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一張靚麗名片。
一是融入“黨建+”鄰里中心建設。積極探索“黨建+鄰里中心+老年學校”辦學新模式,將老年思想政治教育納入“黨建+”鄰里中心“智慧助老”服務項目建設內容,助推“黨建+”鄰里中心服務和老年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雙提升”。目前,全市已有186所老年學校思想政治課程入駐“黨建+”鄰里中心。
二是創新運用信息化手段。依托泉州老年遠程教育云平臺,貼緊時政熱點,立足老年學員學習需求,制定實施年度黨建、時政類視頻課程錄播計劃。從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資源庫中優選授課教師,今年,圍繞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全國兩會精神、全面從嚴治黨等內容錄制播放黨建、時政等系列課程,吸引廣大老年受眾關注、觀看,點播量達230多萬次。
三是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堅持因地制宜,用好省內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將思想政治課堂搬到上杭古田、壽寧下黨、惠安東橋等地黨性教育基地,讓學員在開闊眼界、增長學識的同時,接受革命優良傳統再教育;發揮老年大學人才薈萃優勢,以紅色調研、唱紅歌、重溫紅色經典等形式,抓好紅色精神的發掘、宣傳和教育,在傳承和創新發展泉州紅色文化中大顯身手。

泉州市委黨校李尚清副校長為學員作《從三個重要視角學習和把握〈習近平著作選讀〉》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