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近代上海出版職業群體空間生產探析

2023-12-21 13:23:43楊軍馬娟
編輯之友 2023年12期

楊軍 馬娟

【摘要】作為專業化的出版職業群體,其實踐具有共同事業、相互投入、共享資源的特征。近代上海出版職業群體在兼具縫隙效應形成的政治空間、自由競爭形成的商業空間和市民(讀者)認可的“文化街”(文化空間)的書局集聚的福州路開展空間生產活動,并由此催生出不同于以往的帶有現代出版特征的生產關系、出版觀念。福州路出版職業群體以空間生產為特征的物質實踐,滿足了社會變遷中民眾對出版文化的需求,也留存了富含現代出版意涵的物質遺產,喚醒了人的記憶之場,成為我國出版文化產生、延續的合法性資源。

【關鍵詞】現代出版 空間媒介 上海福州路 職業群體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3)12-084-08

【DOI】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12.012

談起我國近代出版史,不得不說起上海的福州路。19世紀中葉,現代出版初興,福州路及周邊街區的書局數量驟增,吸引了大批新知識分子迅速匯集其間,以此為實體空間生產的新思想、新文化也隨之源源不斷向外傳播,影響廣泛久遠。福州路因此聲名鵲起,成為我國現代出版萌生、發展的一個特殊的物質實踐和精神交往空間,體現了出版業態與其開展的實踐活動之間的地點、空間的直觀聯系。

學界對于中國現代出版的研究,雖常言及福州路書局聚集的現象,但只將其作為言說某些出版史實的背景,往往多描述性的介紹,[1]或以此為論題探討近代上海出版業發展與都市社區互動間的關系,[2]或以此為例證,從出版產業的角度分析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出版企業集群現象的形成。[3]本文試圖另辟蹊徑,以出版職業群體開展實踐活動的實體空間——福州路為研究對象,借鑒空間媒介和媒介物質性等相關理論,從物質性和空間實踐角度,考察我國現代出版產生之初的狀況,希冀有一個不同角度的認識。

一、學術研究的空間轉向、物質性轉向與福州路出版業空間聚集

1. 空間、物質性與出版業研究

(1)空間與福州路空間的媒介化。哲學上,時間和空間的依存關系表達著事物的演化秩序。[4]相對于時間而言,空間在很長時間內被學者忽視,即如福柯所言:“空間以往被當作僵死的、刻板的、非辯證的和靜止的東西。相反,時間卻是豐富的、多產的、有生命力的、辯證的。”[5]這一認知在20世紀后期得到根本性改觀,其主要表現就是社會理論研究中出現了空間轉向:“空間逐步成為占據優勢的理論主題,學者們開始刮目相看人文生活中的‘空間性,把之前給予時間和歷史,給予社會關系和社會的知識反映,紛紛轉移到空間上來,這被認為是20世紀后半葉知識和政治發展中最具舉足輕重的事件之一。”[6]尤其到了20世紀70年代,列斐伏爾以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為基礎,提出社會空間的生產實踐理論,將空間與社會、歷史聯結起來考察和認識空間存在的意義。他指出,空間是社會的產物,“空間彌漫著社會關系,它不僅被社會關系支持,也生產社會關系和被社會關系生產”。[7]空間理論家曼紐爾·卡斯特爾更是認為:“空間不是社會的反映,而是社會的表現。換言之,空間不是社會的拷貝,空間就是社會。”[8]空間與社會密不可分,空間性也體現為社會性,空間的內涵得到了根本性的認知和拓展。

20世紀后半葉以來,媒體與信息技術迅速發展,使得空間理論與媒體、傳播理論的關聯成為學界探討的話題。伊尼斯提出媒介的時空偏向論,揭示媒介的偏向與人類社會發展走向的緊密聯系。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也提及了時間和空間的問題,認為“每一件物體或一套物體憑借它與其他物體間的關系而產生自己獨特的空間”。[9]此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空間場景所構筑的交流關系及其意義,逐漸受到傳播學研究的關注與重視。[10]更有學者認為,如果在認識論上把媒介看作一個意義匯集的空間,而在方法論上把媒介理解為一個抽象的隱喻,就會在研究內容上有所突破,并有可能重塑傳播學的學科氣質和學科認同。[11]

隨著傳播學研究的深入,人們對媒介——傳遞信息的載體的認識,轉向媒介是一種彰顯社會關系的象征的認識上,[12]如此,人們所認為的媒介的認識視野大為拓展,并不限于大眾傳播視域下的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而是認為“媒介可以是任何一種用來傳播人類意識的載體或一組安排有序的載體”,[13]因此能夠承載意義、傳播人類意識的載體都可稱為媒介。列斐伏爾認為:“空間從來就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蘊涵著某種意義。”[14]也即空間不僅僅是功能性的,也是蘊含意義的本體存在;空間時刻在發出、傳遞信息和建構意義,傳遞信息和建構意義是最為常見的兩種傳播形式,[15](73)因此空間因承載并傳遞著社會關系的信息已然具備了媒介屬性。[12]傳播和空間也因此相伴而生,“所有形式的傳播都發生在空間,所有空間都是通過傳播的表現形式產生的”。[16]在實現自身媒介化的同時,作為媒介的空間,通過建構意義、傳播信息等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在媒介地理學看來,空間“在鄰里、城市、區域、國家等所有尺度上,都不是簡單的觀念,而是各種現象的綜合體;也不僅是自然的、地理的一般性存在,還是社會的和媒介的復雜性建構”。[17]如此說來,城市的歷史從空間維度而言展現的是城市空間生產的歷史圖景,包括街道、社區等在內的城市空間從來都是意義生發的場域、文化展演的舞臺。“空間是一個實踐的地點,因此這些在城市規劃中成幾何化的街道被城市中行走的路人轉化為空間。”[18](55)也就是說,街道因人的活動而成為富含意義的空間,空間又因其流動性與開放性而更具媒介性。

與空間概念密切關聯的概念是地點。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認為,地點最好被概念化為場所的意思,即社會活動的物理環境和地理位置,相較于空間來說,人們對地點的認識更加深刻,更加具體。[18](52)在近代上海福州路這一出版職業群體所處的地理空間中,每一位出版人都有自己進行社會活動的物理環境和地理位置,亦即地點。福州路上,商務、中華、申報等有實力的書局、報館有自建的辦公大樓,其他中小規模的書局、報館多租賃聚集于一幢大樓作為辦公場所。書、刊、報出版機構的空間集聚為出版物的制作節省了空間轉換的時間成本。書局、報館的出版人將不同的活動地點連綴成有活力的空間,而“空間是有生命的地點。因此,通過互動和傳播,地點便轉化成空間,變成了傳播的空間”。[18](55)

空間提供了人們參與社會交往和實現信息傳播的場所,而交往、傳播活動也賦予空間社會意義,因而空間與傳播密不可分。在將城市空間視為媒介的視角下,傳播與空間的關系可理解為兩個維度,分別是意義的生產與互動的展開。[19]作為空間媒介的福州路,不僅有實體景觀本身的視覺呈現,如風格各異的書局門面,琳瑯滿目的圖書陳列,眼花繚亂的書籍、文具用品廣告,不停招攬顧客的店員等,也包括空間情境和大眾媒介所建構的精神想象。市民身處福州路,其關注點也與出版業不無關聯,如市民可感受到商務與中華在空間上的競爭。商務印書館“在河南路上建筑自己的大廈,雄視同業。中華書局一開業,就以商務為競爭對手,自建的店址就在商務貼鄰四馬路轉角上,且故意比商務造得高一點。商務自然是不甘示弱,立刻把自己的房屋加高了一層”。不僅如此,為限制商務橫向發展,中華把商務南面的文明書局兼并了過來。商務則把面臨河南路的一間商鋪辟為儀器文具部,與原來的房屋打通,且接連收購了中國和記圖書公司和王云五的公民書局。[20]與此同時,當時的大眾媒介如報紙、期刊對福州路以文字、圖片等文本形式的傳播,構成了福州路圖書商品信息和閱讀理念傳播的虛擬媒介空間。

由此,福州路街道空間不僅是承載人、車的物質運動場所,也是一般民眾經常光顧的休閑娛樂之地和借由書刊購買、閱讀形成的讀者互相交流與意義共享的溝通空間。福州路作為媒介化的實體空間,加強了民眾(讀者)對出版活動及閱讀的了解、認知,并將其納入自己的文化生活中,甚至內化為一種生活方式。更為重要的是,福州路也是出版職業群體進行出版文化生產的空間,其意義通過此空間媒介進行傳播。

(2)出版業研究的物質性轉向。近年來,關于物質性的研究漸被重視,出現了被稱為物質性轉向的相關研究。在布魯諾·拉圖爾看來,物質要素與人類自身共同構成了相互聯結的行動者網絡,且物質要素也能作為自主性的行動者,在關系網絡的交互作用中發揮實際的能動作用。[21]有學者認為,物質性研究不能簡單等同為研究物質,其蘊含著一套看待物質的新方式,關注焦點也并非習慣上被當作客體的物品本身,而是物與人的主客體間性,乃至多重物質間的客體間性。[22]“比起說明某種技術設備的物理屬性與功能屬性,物質性研究更關心這些技術物如何介入舊關系,創造新關系。”[23]于是,有學者試圖探討新聞學研究中的物質性轉向,強調在話語和社會建構之外,考慮非人的物體在媒介化傳播活動中的重要性,[24]從而建立物質性與新聞業實踐間的關系,并將“人—物”關系置于新聞物質性研究的中心。[25]新聞業與出版業之于實踐、理論方面具有相似性,借鑒此研究方法,可以進一步探討出版業的物質性問題。這些問題中,前述空間媒介之于近代出版業(書業)的重要性凸顯出來,即出版業的物質實踐主要體現為生產資源和地理位置、人員流動是否密集以及物流是否暢通等空間因素的爭奪、共享。當前的出版研究包括近(現)代(民國)出版的探討,主要著力于出版物精神內容的分析、出版技術革新、出版組織管理等方面,忽略了出版業社群實踐物質性的實踐活動。有鑒于此,以近代上海福州路出版業聚集現象為例,回到歷史現場,考察現代出版業初興時期職業群體以福州路為空間媒介的聚散離合軌跡,突破作為空間地點的一般固有內涵,從另一視角展現特殊歷史時期出版業與國家權力(意識形態)、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復雜關系,不失為一條新的探索路徑。

2. 出版職業群體的形成與福州路出版業空間聚集

(1)近代出版職業群體的形成元素、實踐特質。近代出版業在社會及自身因素推動下,職業意識、觀念逐漸形成,[26]相繼成立了書業公所、書業商會、書業公會等同業組織,[27]且同業間有了頻繁密切的個人與組織間的交流,[28]出版業職業群體日趨成型。形成出版職業群體的三項基本元素為領域、社群、實踐。[29]領域指職業群體內的成員,因處于同一職業領域而產生對此群體的認同感;社群指因投入共同的活動或任務中,成員會出現團體感并在其中相互分享訊息;實踐指借由分享經驗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的共同資源,群體中的成員會形成在這個議題或領域中共有的做法、行為規范及標準。出版職業群體的實踐具有共同事業、相互投入、共享資源[29]的特質。共同事業指群體成員共同從事出版活動,具有邊界明晰的專業領域,共同的專業基礎、認同感、目的和價值觀等,激勵群體成員共同參與、學習并賦予行動的意義;相互投入指出版群體成員彼此互相尊重和信任,鼓舞并分享想法,協助彼此解決在出版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出版專業群體;共享資源指群體成員在本領域彼此分享資源,共同實踐及完成。出版職業群體從事的是以知識生產、傳播為特征的出版實踐活動,因而具有旺盛不竭的創造力。出版職業群體是福州路出版業集聚的空間生產的主體,空間生產并非單純的物質生產,也是人與人、人與空間(物)關系的生產。

(2)福州路出版業空間集聚的形成。福州路舊名勞勃三渥克路、布道路、教會路,是近代上海公共租界中的主干道,因位于大馬路(今南京東路)以南的第四條馬路又被稱作四馬路。福州路東起中山東一路,西迄西藏中路,與人民廣場相連。福州路河南路以東的路面在19世紀50年代初筑成,至1864年全路筑成。福州路是上海開埠后公共租界增辟的為數眾多的棋盤式馬路之一,以此為中樞延展著城市的實體傳播空間。因此,福州路的增辟與上海開埠、劃定租界乃至近代上海都市化進程等歷史文化意涵密切關聯,是上海城市文化史的組成部分。

20世紀初期,隨著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在福州路自建大廈設立總部,大東、世界、開明等近代重要的新式書局也陸續進駐這片街區,并帶動了上海市區乃至外地的尤其是新書局紛紛選擇福州路作為經營的落腳點。至20世紀30年代的出版業黃金時期,這片以出版文化著稱的街區集聚著大小出版、印刷企業三百多家。福州路地處鬧市,租價高昂,實力稍遜的書局一般多將需要人流量的發行所設立于此,但資金雄厚的書局除印刷之外的其他部門均設在福州路,這片街區也成為上海現代出版業主力軍從事出版活動的主要物理和社會(關系)空間之一。

二、福州路出版職業群體空間生產的社會環境及其成因探析

自然地理空間的擴張,伴隨著生存于其間的人的活動形成的社會空間的拓展,在城市地理空間形成過程中,與之相應的社會交往空間也同時構建起來。在各種空間聚集的城市中,“城市借助于街道,既展開了它的理性邏輯,也展開了它的神秘想象”。[30]因此,作為城市空間組成部分的福州路,不僅呈現為一個容納日常生活的自然空間,也是一個在特定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條件下不斷被人為建構的社會空間。

1. 縫隙效應造就的政治空間

歷史地看,近代上海都市的發展格局是隨著華洋界限的打破而從老城廂開始的,并由南市逐漸向北市遷移。①就出版業而言,書店早期多集中于南市。西方傳教士在滬設立的墨海書館、美華書館最先也設立于此。19世紀70年代,書業已有南市、北市兩個相對集中的地區。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書局逐漸集中于北市的棋盤街和福州路及麥家圈一帶,③而南市書業則完全衰落。20世紀20年代以后,書局逐漸向河南路以西、福建路以東、漢口路以南、廣東路以北的區域匯集,最終集中于河南路、福建路之間的福州路一帶。④福州路書業聚集現象的出現,也與上海特殊的社會治理環境分不開。上海自開埠以來形成兩個租界(公共租界、法租界)并存、三個政權同在的行政空間,管理制度的差異造成了整個城市管理存在著邊緣化地帶。對于從事書刊、報紙出版類的文化活動而言,則恰好提供了一個適合文化發展的寬松、開放的空間環境。[31]因此,福州路所處權力統治的“灰色地帶”,“形成持不同政見者或反政府力量可以利用的政治空間”,[32]這也為出版業生存、發展提供了規避權力操控與審查制約的緩沖空間。曾在福州路世界書局工作19年的老出版人朱聯保便認為:“外國傳教士來上海在租界內所設出版機構先后有數十家……平心而論,我國人在租界內經營出版事業比較方便些,這是事實。”[33]

2. 自由競爭形成的商業空間

19世紀60年代后,上海實行的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逐漸成為內外貿易、金融的中心,進出口總值平均占全國一半以上。[34](123)經濟發達、社會治安良好、環境整潔、市政管理有序等因素,增強了上海對人力(才)、資金的集聚功能。早在1897年年初,《申報》已載文言及上海對“遠近謀食者”“謀生更易”的強大吸引力。[35]福州路是上海較早安裝路燈,接通自來水、煤氣、下水道等市政設施的現代街道之一,路面平整寬闊,街道兩旁矗立著電線桿,人流如織,熱鬧非凡。1889年的《申報》曾描述四馬路的繁華:“車馬馳驟無一息停,征逐嬉游無停履”,“自午后至夜間十二點,無刻不車水馬龍,聲如鼎沸”,“一似佛經所謂西方極樂世界者然”。[36]池志澂《滬游夢影》記載其眼中的福州路:“而道路則時加修飾,不使半步之崎嶇;溝池則時加疏浚,無使淤泥之稍積;晴則輪水渀沸,塵沫不飛;夜則電球地燈,照耀如晝。”[37]整潔的街道,車水馬龍、聲如鼎沸的街景,豐富多彩的夜生活,使得福州路呈現出一派現代都市的繁盛景象,且隨著市政設施的完備,人員流動密集,生活娛樂業首先發展起來。后來,南京路上建起了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大新公司四大公司,并進一步形成各類商業、服務業聚合的商業綜合體,成為上海最繁華的中心市區,福州路的商業地位由此減弱。隨著商務、中華等書局陸續搬至福州路,加之文具、印刷等行業的跟進,福州路文化業蓬勃地發展起來。

3. 市民參與營造的文化空間

19世紀中葉的小刀會起義及太平軍攻打江南,引發大批華人從華界涌進租界躲避戰亂,直接導致租界奉行的“中外隔離”“華洋分居”制度終結,代之以“華洋雜處”的局面。租界居民多是華人,且人口增長迅速。[38]租界移民來源各異,五方雜處,主要“是由工商業實業家、產業工人、職員和各式文職人員、小販、小商、工匠和個體勞動者所組成”,[39]他們也是新型市民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謀生手段促進謀生者自身素質的改善”,[34](732)新型市民群體的欣賞能力和需求提升。同時,新型市民具有溝通、宣泄、排遣的文化欲求與審美趣味,現代工作制度又提供了閑暇時間,[40]這些因素為現代出版的發展奠定了與之相應的讀者(市民)基礎。此外,近代上海文化市場的發達使一些跌入了市民階層的文人,“處于與普通市民同樣的文化境遇并取得了相同的文化眼光”,[41]這為通俗文化的勃興提供了作者群體。新生的讀者、作者群體及現代出版技術的應用,為現代出版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區別于傳統的新式書局也如雨后春筍般產生并向福州路聚集。

以福州路為中心的出版機構聚集,使福州路自20世紀20年代起即享有“文化街”的美譽,且這一空間集聚的格局一直延續到20世紀40年代。當時影響廣泛的《申報》特別指出“號稱文化街的上海四馬路”,“現在福州路己以文化街出名,這就因有許多書店”。[42]這一現象在當時的出版論著中也有述及:“當眾多書店出現在福州路時,它就有了‘文化街的稱呼。”[43]福州路生產的種類豐富的書籍、雜志吸引著民眾頻繁光顧,使之成為市民購買書刊、文化休閑的最佳去處,“其地則八達四通,馬車便捷,而寬平之街道,不絕千人游”。[44]市民常帶著閱讀需求流連于福州路,體認其中的出版文化意涵:“要翻閱新舊文化書籍就要到四馬路,一到星期六下午,或者星期日,所謂文化之街的四馬路就充滿了一幫渴求在書籍上得到精神營養的人們。這中間,有西裝革履的大學生,有穿長衫的店員,也有穿破舊洋服的漂流者,他們都尋找各自想要的東西。”[45]“文化街”是民眾對區別于上海其他街區的福州路所具有的獨特性、區隔性的公共空間的體認,賦予其標志性的文化符號,其中內蘊著有關現代出版文化信息的交流與傳播的意涵。因為“人們往空間注入自身目的與意圖的實踐行為,本身即是信息傳遞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空間實踐與傳播行為相重疊,人們使用、標識特定地點的行為本身就在傳遞信息、建構意義”。[15](73)

三、福州路出版職業群體生產關系、出版觀念的空間生產

空間生產既是物理意義上的,也是社會關系意義上的。因此,福州路不僅是出版文化生產和傳播的實體空間,也是內含現代出版機構新型生產關系、現代出版觀念形成與傳播等的虛擬空間。媒介與日常生活存在一種明顯或隱藏的空間關系,即空間作為媒介的體驗與事件滲透在人類日常生活中的感知和想象中,空間的生產也成為一種媒介,展現出空間奇妙而豐富的人文與社會內涵,呈現出空間媒介化的特征和作用。[12]福州路作為空間媒介在新型生產關系的構建和現代出版觀念的傳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此看來,福州路不僅是一種載體、媒介,更是空間生產的結果——被出版職業群體實踐著的出版業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

1. 出版職業群體新型生產關系的建立

空間的本質在于其社會性,“社會空間就其根本而言即是人與人、人與事物(包括物質環境)之間的關系狀態,其結構形態即是一種關系結構,而在行動者的內在性的分析層面則顯示為對這些關系的理解”。[46]在近代新文化生產方式中,新技術的引入和應用,是新文化生產方式與傳統生產方式的最大的不同之處,也是催生近代文化產業的核心動力。新型生產方式的出現,意味著生產關系的變革,就出版業而言,近代率先采用機器印刷的墨海書館,1861年由老城廂遷至山東路麥家圈(福州路以南的山東路一段),標志著現代出版技術正式落地福州路。機器印刷改變了中國承襲千年的書籍生產的手工操作方式,書籍、報刊的大規模生產使之迅速、批量、廉價地觸達廣大民眾手中。此外,墨海書館的編輯專業分工更加細致,在管理方式上實行監理、助理制,打破了傳統書業普遍采用的單一的內部管理模式,這些都是現代出版萌生的重要標志。從此,現代出版技術在福州路各書局間散播開來,與之相適應的組織結構(股份制的實行)和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也在福州路及周邊街區各書局中逐漸推行。恰如列斐伏爾所言:“生產的社會關系具有一種社會存在,以至于也擁有了一種空間存在,即生產的社會關系把自身投射到某個空間上,當它們在生產這個空間的同時,也把自身銘刻于其中。”[47]在生產出新的生產和經營管理方式的過程中,空間既作為工具參與其中,也作為目的被生產。這一實踐過程中,人作為中介,將空間的社會性、工具性、實踐性結合起來,實現了在此空間中進行生產活動的出版職業群體新型生產關系的建立。

生產關系的轉變,也改變了被這種生產關系所制約著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福州路的書店不僅為市民提供購買、閱讀書籍的場所,還承擔著引導民眾閱讀方向的功能,同時也為讀者、作者、編輯提供了社會交往的公共空間。據老出版人、作家施蟄存回憶:“現代書局在上海文化街福州路上,新舊文人出沒于此。各書局編輯部即在店樓上,或附近,常有本地或外地同人光臨。茶酒聯歡,亦不可缺少。因此又多一交際任務。”[48]再者,報館、書局集聚于福州路周邊,也使相鄰的新聞出版機構的編輯、主筆社交圈不斷擴大,社會聯系更加密切、多元。此外,福州路新型書局員工的工作環境、狀態不同于傳統農業社會中的書坊。印刷工人也因運用機器印刷而脫離了作坊式的松散生活方式,代之以規定的勞動時間、勞動方式。薪酬方面,實力雄厚的書局如商務、中華等,不但為工人們發放日常工資,且有不少福利。這些都是傳統書業制度設計中未曾有的。

不可忽視的是,伴隨著福州路出版職業群體新型生產關系的建立以及印刷技術在福州路的日益成熟,一群新型市民讀者群體悄無聲息地在福州路開展空間實踐活動。因此,福州路不僅是書刊生產及消費、社會交往的物質空間,也是市民讀者領略出版文化、開展意義生產的精神空間。福州路新型市民在消費過程中,通過對該空間中文化符號的建構和塑造,如新型市民對福州路“文化街”的認知,使之得到身份認同、群體認同的同時,也完成了對空間的認知及對空間意義的再生產。

2. 出版職業群體現代出版觀念的流播

福州路是一個由出版職業群體、作家、讀者(市民)等共同參與、活動并實現物質交換和精神交流的公共空間。就出版職業群體而言,處于相同或相近地點(空間)的出版職業群體成員密切聯系、交往,彼此在觀念、行動上難免相互影響,且易形成共識。與空間概念密切聯系的地點——社會活動的物理環境和地理位置對于人們形成認同具有重要作用,人們通過地點來了解世界,通過地點來行動。[18](52)英國文化地理學家麥克·克朗指出:“地點提供了人們可以分享經驗和時間延續性的支柱。當空間變得更有時間的厚重感,空間也變成了地點。地點的過去和未來將人們綁在了一起。它們有生命力的聯系將人們和地點綁在一起。地點使人們能夠定義自己,分享經驗并形成共同體。”[18](52)也就是說,人們不僅通過有生命力的地點來定位自己,更通過地點獲得歸屬感——社會群體聯系和文化認同。因而,作為空間媒介的福州路,也成為近代出版職業群體成員定義自己、分享經驗、凝聚共識的地點。

作為一種社會過程的空間生產,不僅是物質的,同時也包括觀念的、文化的生產。福州路書局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不僅體現為商業、經濟行為,同時也夾雜著出版觀念的交流、碰撞,這也成為福州路出版職業群體空間生產的重要內容。出版技術的發展促使出版新觀念的產生與擴散。同時,信息的流動是按距離衰減的,因此現代出版技術、觀念在當地的傳播要比遠距離流動更容易。空間聚集使地理上鄰近的書局更易于通過模仿和學習改進出版管理、業務及觀念。最早遷至福州路的墨海書館、美華書館,其出版生產、消費空間的變化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出版的現代化進程,其在為我國出版的現代轉型提供機器、技術、管理方式的同時,也生產相應的觀念空間,傳播現代出版觀念,促成源自西方的現代出版觀念、版權保護意識等在地化的傳播和普及。因此,以現代出版技術、管理方式應用為先導的福州路作為我國現代出版觀念萌生的重要空間,也成為職業群體出版觀念從傳統向現代過渡的交匯之處,有關出版的各種體驗、想象、記憶充斥其中,與大眾媒介一樣承擔著現代出版內容的生產和傳播功能。不僅如此,出版職業群體在迎合、引導民眾(讀者)閱讀消費的同時,更將自己的出版觀念通過福州路空間媒介傳遞給民眾(讀者),在潛移默化中引導甚至控制著民眾(讀者)的出版認知及閱讀觀念,民眾(讀者)也漸漸認同、依賴于這一空間媒介所傳遞的信息和建構的意義。于是,一種以機器生產和商品經濟為結構底蘊,以資本運作和市場消費為動力引擎的現代出版生產、消費空間在近代上海福州路形成。

總體而言,福州路出版職業群體在空間生產實踐過程中,與空間相互作用并相互建構。即如列斐伏爾所認為的,空間的生產類似于任何商品的生產,一方面,各種形式的社會過程和人類干預、塑造著空間;另一方面,空間又是一種物質力量,它影響、引導、限制活動的可能性以及人類在現實世界中的存在方式。[49]從這一角度來看,福州路出版職業群體既是空間生產的參與主體,同時也是空間規訓的制約主體,揭示了空間生產與空間規訓的一體關系。

四、余論:近代出版職業群體實踐物質性遺產的留存與記憶之場的喚醒

空間及其物質形式伴隨著社會意義和價值。福州路書局集聚的空間植根于現代性濃厚的上海都市,其形成所依賴的政治空間、市場空間、文化空間(“文化街”)所內涵的歷史文化意義,以及由社會變革、西方出版技術和管理方式的引進所引發的近代出版企業新型社會關系建立、現代出版觀念傳播等,體現了近代社會轉型時期現代出版的萌生、發展與社會文化變遷間深入互動的癥候,因此福州路空間文化生產就自然打上了現代出版文化的烙印。福州路書局街的形成、發展、變遷的物質實踐過程,以及出版文化精神嬗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近代出版職業群體的醞釀、聚集、成熟、流變的軌跡。如此,作為我國現代出版史上的福州路,已超越單一的地理空間和功能所指,具有了多種意義的空間生產的新內涵以及銘記過往歷史的記憶之場的意蘊。福州路出版業集群規模大、延續時間長,空間實踐的內在動力強勁,并出現了一批出版質量上乘、經久傳世的有聲望的書局,如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開明書店等。近代出版業的興起、發展、繁榮過程中,福州路特殊的出版業空間生產不應被忽視。

福州路出版業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而是與近代中國的國家命運同頻共振。1932年1月28日,日軍侵略上海,出版業遭受巨大損失,商務印書館在閘北的印刷廠、編譯所、東方圖書館于戰火中化為灰燼。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軍攻占租界,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八家公司,連同福州路東起河南路、西至湖北路段的大大小小的書店在日軍鐵蹄下,遭受了難以估量的損失。“八一三事變”后,受戰爭的影響,絕大多數處于華界閘北、寶山、楊樹浦地區的印刷機關由于來不及往內地或租界轉移,導致被毀,損失嚴重。由于避戰,許多出版人才紛紛從上海轉至內地,使得上海出版業失去了人才支柱,難以發展,停滯成了上海出版業的必然結果。早在戰爭爆發之前,中華書局、大東書局、開明書局、上海龍門聯合書局等先后遷往桂林、武漢、重慶等地區,使這些地區一度成為全國的出版中心。1951年,新華書店華東總分店在福州路世界書局落戶。同時,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三聯書店、開明書店等組建為中國圖書發行公司。之后,經公私合營和多次拆并,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遷往北京;一部分書局進行改制,如大東書局改為美術書店,世界書局改為國際書店(后更名外文書店)等。20世紀90年代,上海市政府致力于打造福州路“文化街”。1998年12月,經營全國800多家出版社的各類圖書、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品種達十余萬的上海書城在福州路開業,一舉成為遠東最大的書刊發行中心。

福州路相對穩固的物質生產空間,為近代出版文化的延續提供了物質保障與合法性資源,并在此基礎上寄托著人們有關出版精神文化想象的記憶之場。實體空間的特定場景,不僅提供了人們進行公共交往的平臺,且構建了城市居民的集體記憶,這種嵌入日常生活場景的實體媒介,對于城市生活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50]多年來,福州路一帶書店雖開開關關,但依然是上海書店密度最高的街區,最終沉淀下來的實體書店都不忘自我進化,堅守實體書店陣地,以全新且多樣化的閱讀復合服務吸引著四面八方的讀者,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舊址也成為網紅打卡地,封存了近代出版業輝煌的歷史記憶之場,一再被人們談及并綿延不絕。

參考文獻:

[1] 俞子林. 上海福州路文化街概述[J]. 出版史料,2008(1):12-16,129.

[2] 陳昌文. 近代上海出版業與都市社區的互動[J]. 學術月刊,2004(7):60-66.

[3] 范軍. 晚清民國時期上海的出版企業集群[J]. 現代出版,2012(6):68-73.

[4] 邊馥苓. 時空大數據的技術與方法[M]. 北京:測繪出版社,2016:3.

[5] Foucault M. Questions on Geography[M]//Gordon. Power/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New York: Pantheon, 1980: 70.

[6] 陸揚. 空間理論和文學空間[J]. 外國文學研究,2004(4):31-37,170.

[7] 亨利·列斐伏爾. 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M]//包亞明. 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 王志弘,譯.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8.

[8] 曼紐爾·卡斯特. 網絡社會的崛起[M]. 夏鑄九,王志弘,譯.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504.

[9] 馬歇爾·麥克盧漢.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 何道寬,譯. 上海:譯林出版社,2011:202.

[10] 謝沁露. 從空間轉向到空間媒介化:媒介地理學在西方的興起與發展[J]. 現代傳播,2018(2):75-81.

[11] 胡翼青. 顯現的實體抑或意義的空間:反思傳播學的媒介觀[J]. 國際新聞界,2018(2):30-36.

[12] 李彬,關琮嚴. 空間媒介化與媒介空間化——論媒介進化及其研究的空間轉向[J]. 國際新聞界,2012(5):38-42.

[13] 梅爾文·L·德弗勒,埃弗雷特·E·丹尼斯. 大眾傳播通論[M]. 顏建軍,等,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25.

[14]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 Smith[M]. Oxford, Cambridge: Black Well, 1991: 154.

[15] 謝靜. 傳播的社區——社區構成與組織的傳播研究[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16] André Jansson, Jesper Falkheimer. Towards a Geography of Communication[M]//André Jansson, Jesper Falkheimer. Geographies of Communication: The Spatial Turn in Media Studies.Gteborg: Nordicom, 2006: 7.

[17] 邵培仁,楊麗萍. 媒介地理學:媒介作為文化圖景的研究[M].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53.

[18] 特希·蘭塔能. 媒介與全球化[M]. 章宏,譯.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6.

[19] 孫瑋.作為媒介的城市:傳播意義再闡釋[J]. 新聞大學,2012(2):41-47.

[20] 蕭聰. 商務與中華的競爭[J]. 讀書與出版,1946(4):15.

[21] 劉鵬. 行動者網絡理論:理論、方法與實踐[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63-74.

[22] 許煜. 論數碼物的存在[M]. 李婉楠,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89.

[23] 胡翼青,張婧妍.“媒介世”:物質性語境下傳播理論研究的演進[J]. 編輯之友,2022(4):128-140.

[24] Packer J, Wiley·S. B. C. Communication Matters: Materialist Approaches to Media, Mobility and Network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2: 3.

[25] 白紅義. 以“人—物”關系為中心:新聞研究的物質敏感性[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131-141,171.

[26] 楊軍. 試論我國近代出版的職業化[J]. 出版發行研究,2013(9):102-104.

[27] 楊軍,鄭雷. 近代上海書業同業組織制度變遷析論——基于制度變遷理論的分析[J]. 出版科學,2019(6):116-119.

[28] 楊軍,陶安濤. 我國近代出版人的公共交往探論[J]. 出版科學,2022(4):113-120.

[29] Wenger 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as a Social System[EB/OL].[1998-01-01].https://thesystemsthinker.com/communities-of-practice-learning-as-a-social-system/.

[30] 汪民安. 身體、空間與后現代性[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139.

[31] 熊月之. 論上海租界的雙重影響[J]. 史林,1987(3):103-110.

[32] 熊月之. 論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異質性[J]. 中國名城,2008(1):15-20,43.

[33] 朱聯保. 漫談舊上海的圖書出版業[M]//朱聯保. 近現代上海出版業印象記. 上海:學林出版社,1993:5.

[34] 張仲禮. 近代上海城市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5] 論滬上各廠女工宜設善法防護[N]. 申報,1897-01-02(1).

[36] 論洋場地氣之遷移[N]. 申報,1889-12-07(1).

[37] 池志澂. 滬游夢影[M]//葛元煦,黃式權,池志澂. 滬游雜記 淞南夢影錄 滬游夢影.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56.

[38] 蒯世勛. 上海公共租界史稿[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347.

[39] 徐甡民. 上海市民社會史論[M]. 上海:文匯出版社,2007:41.

[40] 忻平. 從上海發現歷史——現代化進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1927—1937)[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451.

[41]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版)[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91.

[42] 已成歷史的上海路名[N]. 申報,1939-01-09(15).

[43] 楊壽清. 中國出版界簡史[M]. 上海:永祥印書館,1946:22.

[44] 洋場文[N]. 申報,1874-12-03(15).

[45] 廷芳. 文化街[J]. 新上海,1933,1(1):58.

[46] 鄭震. 空間:一個社會學的概念[J]. 社會學研究,2010(5):167-191,245.

[47] 亨利·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M]. 劉懷玉,等,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188-189.

[48] 施蟄存. 浮生雜詠[M]//施蟄存. 文壇漫憶叢書·散文丙選.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72.

[49] Lefebvre H. Space: 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M]//Reiberg·J.W.F. Critical Sociology: European perspective. New York:Irvington, 1979: 285-295.

[50] 黃旦. 城市傳播:基于中國城市的歷史與現實[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8.

作者信息:楊軍(1965— ),男,陜西隴縣人,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陜西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編審,主要研究方向:傳播史論、編輯出版學;馬娟(1992— ),女,青海西寧人,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傳播史論、媒介文化。

① 南市指租界以南的華界,特指上海老城廂;北市除指租界外,也指19世紀末發展起來的租界以北的華界市面。參見陳昌文《近代上海出版業與都市社區的互動》(《學術月刊》2004年第7期)。

② 這兩個地區,一個在四牌樓,即今上海南市區光啟路以東、東街以西;另一個在二、三馬路,即今九江路、漢口路一帶。成書于1876年的《滬游雜記》提及:“上海貨物皆有聚市之所……書坊在四牌樓舊教場,城外二、三馬路。”參見葛元煦《滬游雜記》(載葛元煦、黃式權、池志澂《滬游雜記 淞南夢影錄 滬游夢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頁)。

③ 1906年的《上海華商名簿錄》中所收錄的64個出版機構中,位于河南路上的有20家、福州路上的有15家、山東路上的有11家。參見張鴻聲《上海文學地圖》(中國地圖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頁)。

④ 1935年出版的《上海書店調查》中顯示上海當時有261個出版機構,其中有40家位于福州路上,還有很多位于河南路、山東路、山西路上靠近福州路。任建樹《現代上海大事記》(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745頁)顯示,1939年5月,上海的245家書店中有92家在福州路上。1948年出版的《上海市書商業同業公會會員名錄》中記錄的604家出版機構,位于福州路上的有69家,加上臨近福州路的有100多家。參見張鴻聲《上海文學地圖》(中國地圖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頁)。

The Spatial Production of? Publishing Professional Groups in Contemporary Shanghai:

Taking the Agglomeration Phenomenon of? Publishing Industry in Fuzhou Road as the Subject of? Investigation

YANG Jun1,2,MA Juan1(1.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 'an 710119, China; 2.Editorial Departmen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 'an 710119, China)

Abstract: As a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professional group, its practic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 cause, mutual input and shared resources. In contemporary times, Shanghai publishing professional groups carried out their spati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in Fuzhou Road, where both the political space formed by "gap effect", the commercial space formed by free competition and the "cultural street" (cultural space) recognized by citizens (readers) and the book offices gathered together, and thus gave birth to different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publishing concepts with modern publishing characteristics. The material practice of the publishing professional groups in Fuzhou Road,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pace production, satisfies the people's demand for publishing culture in the social changes, and also retains the material heritage rich in modern publishing meanings, arouses the field of memory of later generations, and becomes the legal resource for the generation and continuation of Chinese publishing culture.

Keywords: modern publishing; space media; Fuzhou Road in Shanghai; community of practitioners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视频|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日韩欧美中文| 亚洲高清无码精品|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网站|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人妖无码第一页| 红杏AV在线无码|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毛片手机在线看|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九九久久99精品|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91丝袜乱伦|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国产精品xxx|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国产第三区| 国产视频你懂得|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2023|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中文字幕 91| 久热精品免费|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国产免费黄| 国产第一页亚洲| 午夜日b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黄色一级视频欧美|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成人综合网| 片在线无码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a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综合久久五月天| 欧美啪啪网|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