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倩
中國紅色舞蹈起步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廣大人民參與的民族解放斗爭與社會主義建設為創作對象和內容的當代舞蹈藝術形式。①王繼子.紅色舞蹈的歷史背景及發展脈絡初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8(10):45.對中國紅色舞蹈的研究,學界有以張素琴為代表的將其定義為“赤色舞蹈”圍繞其發生、興起與衍化進行歷史梳理與藝術形態分析②張素琴.“赤色舞蹈”的發生、興起與衍化[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1(6):21.;也有以歐建平、胡偉等為代表的將其定義為“紅色經典舞蹈”進行作品演藝形態研究③胡偉.中國紅色經典舞蹈作品演藝形態研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0(2):22.,同時中國藝術研究院也舉辦了“百年紅色經典與文藝高峰”④歐建平.百年紅色經典回眸舞蹈何以更上層樓——為“百年紅色經典與文藝高峰”專題研討會而作[J].藝術評論,2021(9):26.論壇以及北京舞蹈學院2021年BDA論壇也開設了“紅色經典”⑤李楚婷.關于“紅色經典”的認知、建構與評價——BDA舞蹈論壇(2021)“紅色經典”分論壇綜述[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1(6):160.分論壇對這一問題進行研討;還有以江東、史紅、茅慧等為代表的將其定義為“紅色舞蹈”,認為“作為中國舞蹈創作的主流,‘紅色舞蹈’既是舞蹈家個人意志的體現,也是全社會基于同一文化心理的精神所需。”⑥江東.“紅色舞蹈”的百年印記[J].當代舞蹈藝術研究,2021,6(2):1.“‘紅色舞蹈’是國家話語的藝術傳播,是主流意識形態的藝術表達。”⑦史紅.映照、表現與修辭:建黨百年與舞蹈[J].當代舞蹈藝術研究,2021,6(2):8.“紅色舞蹈近百年的藝術實踐,始終貫穿著一條紅線,那就是在作品立意、主題提煉、思想傾向方面,始終以人民為中心,以革命的現實和革命的理想為宗旨。”⑧茅慧.紅色舞蹈之美的歷史管窺[J].創作評譚,2013(1):11.正如于平所說,“紅色舞旅由弘揚‘英雄主義’情愫的‘戰士舞蹈’開啟,在革命現代舞劇中壯大,在‘文化大革命’中也飽受磨難艱辛跋涉,自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十年,紅色舞旅在小型舞蹈之賡續與大型舞劇之屢出佳作中一路飄‘紅’。”①于平.新中國紅色舞旅追思.藝術百家[J].2011(5):3.進入新時代,中國紅色舞蹈得到進一步繁榮與發展,這一段“紅色舞旅”具有 “貼近現實的 ‘新舞蹈’品格” “聚焦崇高的悲壯情懷”②于平.新中國紅色舞旅追思.藝術百家[J].2011(5):7.等美學風范。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核心思想,“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人民群眾是文藝的表現主體與創作源泉,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核心價值取向。”③陳果.文藝人民性的歷史傳承與發展[J].文藝論壇,2022(2):4.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色舞蹈創作以人民性為指引,實踐著“守正與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來,黨領導文藝戰線不斷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符合中國國情和文化傳統、高揚人民性的文藝發展道路。”④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12-15(2).據中國共產黨黨史資料,中國共產黨100年的發展歷史大致可分為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1921—1949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第二階段是1949—1978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第三階段是1978—2012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與拓展時期;第四階段是2012年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⑤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與優良傳統: 《中國共產黨簡史》導讀[EB/OL].(2021-05-25)[2023-07-03].https://m.gmw.cn/baijia/2021-05/25/34874004.html.中國紅色舞蹈的發展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緊密相連,體現出人民性的根本立場。
中國共產黨發展的第一階段 (1921—1949年)的主要任務是領導廣大人民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獲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伴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展開,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在中國開始傳播,對中國的文藝事業產生重要影響。1942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圍繞人民性問題展開論述。毛澤東同志在緊密結合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進行了發展,確定了其人民性特質,認為這一階段的文藝應與革命緊密相連,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和力量。這一時期,無論是革命根據地的 “蘇區”舞蹈、長征時期的舞蹈,還是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的舞蹈,都將紅色舞蹈的教育和宣傳功能發揮到極致。
第一,革命根據地的“蘇區”舞蹈主要以民間歌舞的形式演繹新生活和新思想,堅持向群眾學習、向生活學習、聯系民眾,為之后文藝工作的開展做好了表率。早在1922年,安源路礦就成立了工人俱樂部以豐富工人們的文化生活,當時就有歌舞節目的演出,其中包括跳儺、打花棍、耍燈等一些民間舞蹈。自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中國共產黨先后創立了井岡山、海豐等多個革命根據地以挽救革命。“就在這一片紅色的土地之上,一種新型的歌舞沐浴著一輪東升的旭日破土而出,它以鮮明的進步色彩,鼓舞著人們的革命斗志,人們稱它是蘇區歌舞或紅色歌舞。”⑥王克芬,隆蔭培.中國近現當代舞蹈發展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81.1931年8月,蘇區軍民粉碎了國民黨的第三次“圍剿”,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建立。同期建立的根據地還有湘鄂西、鄂豫皖、海陸豐、右江、海南島等,以及川陜等革命根據地。蘇區的歌舞主要來自工人和農民,并被廣大工農群眾所喜愛,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傳演。“基于蘇區的軍隊與地方歌舞活動在目標、性質、任務以及組織形式的一致性,在革命根據地的文藝演出中,常常出現軍演民舞、民唱軍歌,或軍民合唱共舞的動人場景。”①劉青弋.中國舞蹈通史·中華民國卷(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127.在民族危亡的緊迫時刻,蘇區舞蹈應時而作,充分體現出人民性立場。
第二,紅軍長征中,紅色舞蹈雖受重創但并未中斷,繼續為戰士們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鼓舞和激勵著紅軍戰勝困難,以頑強的毅力獲取勝利。1934年10月,紅軍長征開始,紅色舞蹈緊密配合著部隊的軍事任務而開展。宣傳隊和業余劇團進行多種形式的歌舞演出以鼓舞士氣,如“鼓動棚”和“飛行演出”②劉青弋.中國舞蹈通史·中華民國卷(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154.就是長征宣傳隊中普遍采用的創演形式。在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苦歲月中,紅色舞蹈鼓舞著紅軍戰勝千難萬險,最終取得長征的勝利。蘇區紅色歌舞的種子也隨著長征中的紅色宣傳隊員播撒到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在抗日戰爭中結出碩果。
第三,抗日根據地的紅色舞蹈服務于部隊宣傳工作,為人民群眾的互動交流提供陣地,與廣大民眾拉近感情,為拓展革命根據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作用。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布的《八一宣言》是推動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重要文件,其中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1935年的“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掀起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抗日根據地的八路軍、新四軍的宣傳隊或劇團多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舞蹈形式,結合對敵斗爭的具體要求,創作出極具戰斗特色的舞蹈作品。這個時期的紅色舞蹈有《平原游擊隊舞》《叮鈴舞》《反侵略舞》《驅逐日寇舞》《沖鋒舞》《民族解放舞》《奮斗抵抗舞》《勝利舞》等。③王克芬,隆蔭培.中國近現當代舞蹈發展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116-117.延安的“新秧歌運動”在“講話”精神的引領下開展,是一次重要的文藝革命。“可以說 ‘講話’和 ‘新秧歌運動’推動了抗戰時期群體性戰斗舞蹈的轉折。”④慕羽.潤物之道——文化力與中國舞蹈創作思潮[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103.該時期的作品有秧歌劇《兄妹開荒》《牛永貴負傷》《夫妻識字》,以及歌舞或舞蹈《擁軍花鼓》《小放牛》《七枝花》《趕毛驢》《挑花籃》《集體花鼓》《勝利鼓舞》等。在新秧歌運動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遵循民族化與大眾化文藝道路方針之下,探索用自己的身體語言來鼓舞人民精神、反映中國現實,為廣大人民服務。
第四,解放區的紅色舞蹈集新舊舞蹈之大成,用以配合軍隊的戰斗任務和當時的土地改革,以深入生活與反映生活實踐著解放軍舞蹈的專業化發展。“1946年7月,蔣介石發動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時,當時的解放區有六大作戰區,即:晉冀魯豫解放區、晉察冀解放區、晉綏解放區、東北解放區、華東解放區和中原解放區。到了1948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兵力已經達到二百四十九萬一千余人。”⑤劉青弋.中國舞蹈通史·中華民國卷(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326.解放區的紅色舞蹈有《進軍舞》《反戰舞》《反掃蕩勝利舞》《支前舞》《保衛秋收舞》《游擊戰舞》等。⑥劉青弋.中國舞蹈通史·中華民國卷(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329.這些作品多是反映戰爭生活,表現軍民情,用以鼓舞斗志,凸顯出文藝人民性的時代價值。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吳曉邦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舞蹈藝術的先驅,創演了諸多向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及一切反動勢力宣戰的舞蹈,如《傀儡》《丑表功》《饑火》《義勇軍進行曲》等。又如出生于西印度群島,留學于英國的華裔戴愛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回到戰火紛飛的中國,扛起民族舞蹈大旗,創演了《警醒》《前進》《游擊隊的故事》等諸多革命舞蹈作品,投身到偉大的革命事業中。
中國共產黨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1949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1978年。這個時期歷經了“十七年”時期(1949—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以及“文化大革命”后的短暫恢復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文藝不僅為革命斗爭服務,還需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建設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教育服務。《加強文藝工作團,發展人民新藝術》的社論于1951年6月18日在 《人民日報》發表,指出“全國文工團的總任務是大力發展人民的新歌劇、新話劇、新音樂、新舞蹈,以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教育人民。”①馮雙白.新中國舞蹈史(1949—2000)[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6.1956年,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指導方針正式宣布,其根本指向仍然是文藝創作需要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是對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進一步發展。1956年8月24日,“毛澤東同志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與部分音樂工作者談話,再次提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原則。”②馮雙白.新中國舞蹈史(1949—2000)[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1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隨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以及“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方針的提出,表現新社會和紅色文化的優秀舞蹈作品更多涌現。“文化大革命”時期,極“左”的政治路線扼殺了“文藝百花”。“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中國共產黨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的文藝政策進行了正反兩面的深刻總結。中國共產黨發展的第二個階段,紅色舞蹈大致呈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這一時期紅色舞蹈反映革命斗爭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生活,以表現工農兵和各族人民大團結為普遍題材,同時專業院團的建立以及舞蹈的專業化發展也推動了紅色舞蹈的專業化。如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舞劇《乘風破浪解放海南》,舞蹈《紅綢舞》《藏民騎兵隊》《輪機兵舞》《不朽的戰士》《艱苦歲月》《狼牙山五壯士》等;20世紀60年代的舞蹈《杜鵑山》《苗嶺風雷》等。“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舞蹈藝術的發展受到極大的摧殘,但也還是有少數紅色舞蹈佳作潛流涌動,如 《草原女民兵》《戰馬嘶鳴》等。
第二,紅色舞蹈再次掀起向民間學習的熱潮,人民藝術家從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發掘和吸收素材,創作出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紅色舞蹈作品,延續了新秧歌運動的精神。如“勝利腰鼓”“翻身秧歌”等舞出了廣大人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歡欣鼓舞之情;大型歌舞《人民勝利萬歲》和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吸收了大量的民間舞蹈元素,以助力于展現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紅色舞蹈的 “民間”和 “人民性”是其構成因素。
第三,洋為中用,將芭蕾的手法運用于紅色題材的舞蹈創作中,對熾熱的紅色情懷進行全新的闡釋,打造紅色經典舞蹈作品。20世紀5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前,“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深深影響著這一時期的舞蹈創作。如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用芭蕾的手法將紅色革命情懷予以表達,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雙百”方針與“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原則對它們的影響。
中國共產黨發展的第三階段是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前,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與拓展時期。③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與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簡史》導讀[EB/OL].(2021-05-25)[2023-07-03].http://dangshi.people.com.cn/BIG5/n1/2021/0525/c436975-32112371.html.改革開放賦予文藝以更廣闊的天地,鄧小平同志提出的 “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社會主義文藝 “二為”方針是對毛澤東同志 “講話”精神及 “雙百”方針的繼承與發展。江澤民同志在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行闡述時,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新概念,是對“人民”內涵的進一步發展。“胡錦濤同志在論述科學發展觀時拓展了 ‘人民’的外延,提出了‘以人為本’‘人民主體地位’等思想。”④呂文明.從“人民性”到“以人民為中心”:兩次文藝座談會講話的核心論題[J].山東社會科學,2021(11):24.胡錦濤同志要求文藝工作者們要重視人民群眾的利益與感受等。中國共產黨人對文藝思想的重要論述是對“雙百”方針精神內涵的豐富與發展。新時期的文藝方針政策奠定了藝術創作的主旋律與多樣化格局。這一時期的紅色舞蹈呈現出相對于以前更為豐富的文化面貌與藝術內涵,體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第一,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舞蹈的英雄觀開始了美學轉向,這種轉向則表現為對英雄的刻畫更注重人情、人性的表現,讓藝術之真更好地感染人民。“從20世紀70年代末蔣華軒的 《刑場上的婚禮》開始,中國舞蹈的英雄觀開始了美學轉向,正如編導自己所言:‘周文雍和陳鐵軍的事跡之所以感人至深在于他們平凡中的不平凡,而不是什么僵硬的虛假偶像。’”①慕羽.潤物之道——文化力與中國舞蹈創作思潮[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143.可見,編導力求從英雄的“平凡中的不平凡”中挖掘有血有肉的人情、人性。
第二,20世紀80年代,革命軍事題材并未超出以往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題材范圍,但是對于軍人、英雄等形象塑造更注重對人性情感的挖掘與呈現。如果說過去的革命軍事題材舞蹈多注重對拼刺沖殺的戰爭場景進行描繪的話,這一時期的舞蹈更加注重對人性情感的細膩刻畫。如舞劇《高山下的花環》在歌頌英雄的同時,反映了人民群眾對人民子弟兵的深情。這一時期的紅色舞蹈佳作還有舞劇《冬蘭》《天山深處》《驕楊》《一條大河》,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小型舞蹈作品 《再見吧,媽媽》《八圣女》《囚歌》《長征·世紀豐碑》《踏著硝煙的男兒女兒》等。紅色舞蹈在不斷地突破與創新中追求著更高的藝術水準。
第三,20世紀90年代,革命軍事題材創作不斷創新,軍旅舞蹈成為軍事“主旋律”,一些編導開始以新的角度書寫與表現革命精神。在藝術表現手法及風格樣式上不斷追求創新,對革命戰爭、民族大團結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等宏大敘事則更注重突出人情、人性的主題表達。如舞蹈《天邊的紅云》以獨特的視角展現“長征中的女性”這一人群的成長歷程和內心情感;舞劇《傲雪花紅》從革命性和人性兩條線,全新詮釋閃耀著人性光芒的劉胡蘭的革命形象。這一時期的紅色舞蹈還有舞劇《青春祭》《突圍日記》《英雄兒女》《星海·黃河》,大型歌舞作品《一個士兵的日記》以及小型舞蹈作品 《走、跑、跳》等。
第四,進入21世紀后,中國舞蹈的藝術思潮表現為多元追求與融合發展的特點,紅色舞蹈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也呈現出更為豐富的內蘊與樣式。從2000年到中共十八大召開的2012年這段時期,紅色舞蹈的內涵得到進一步豐富與拓展,創作理念與創作手法得到更多開拓。該時期的紅色舞蹈既有對革命故事的展現,也有對當代軍旅生活的藝術呈現;既注重對軍人形象的細致刻畫與塑形,又注重對人情人性的體現。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舞劇 《紅梅贊》以新穎的“無場次”結構方式與敘事手段講述了江姐等英雄人物的故事;舞劇《閃閃的紅星》塑造了愛憎分明、機智勇敢的少年潘冬子的形象,贊揚與歌頌了黨的光輝事跡;再如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展現了中華民族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宏闊圖景和中國當代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美麗畫卷。此外,舞劇《風雨紅棉》《三家巷》《南京1937》《鐵道游擊隊》《鄒容》《聶耳》《紅軍花》《天山芙蓉》,舞蹈詩《天邊的紅云》,歌舞劇《延安保育院》,舞蹈《無名花》《南京·亮》等也是這個時期的紅色舞蹈佳作。
中國共產黨發展的第四階段是2012年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②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與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簡史》導讀[EB/OL].(2021-05-25)[2023-07-03].http://dangshi.people.com.cn/BIG5/n1/2021/0525/c436975-32112371.html.2014年10月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創作導向,“文藝的 ‘人民性’開始提升至 ‘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維度,人民成為文藝創作的軸心。”①呂文明.從“人民性”到“以人民為中心”:兩次文藝座談會講話的核心論題[J].山東社會科學,2021(11):23.“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創作思想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融合,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與提升。這些都對紅色舞蹈的當代價值體現以及創作引領起到重要作用。自2012年以來,在黨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創作思想的指引下,融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人民性”文藝創作思想滲透在新時代的紅色舞蹈創作之中,使“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的紅色舞蹈呈現出多樣化與主旋律高度統一的面貌。
首先,這一時期紅色舞蹈種類與題材多樣,在選材上注重貼近國家層面的方針政策,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因而涌現出諸多立意高遠的作品,這對于鼓舞群眾、凝聚力量、發揮教育功能、樹立文化自信起到積極作用。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的征程》,以大型情景史詩形式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攻堅克難,獲得民族解放,并走向民族偉大復興的宏闊歷史,其中就有較多舞蹈片段。該時期的紅色舞劇或小型舞蹈作品既有對革命歷史題材的延續,也有表現社會主義建設和軍旅題材的作品,這些作品來自各級團體或院校的創演。如國家院團、地方院團或民營團體創演的革命題材舞劇《八女投江》、《沂蒙》、《閃閃的紅星》(芭蕾版)、《浩然鐵軍》、《恰同學少年》、《旗幟》、《永不消逝的電波》、《立夏》、《騎兵》、《九死一生·長征》、《熱血當歌》、《絕對考驗》等。此外,中國的藝術類院校在“課程思政”驅動下也進行了紅色舞蹈的創作,如舞劇《井岡·井岡》《青春之歌》《草原英雄小姐妹》《乳娘》等,小型舞蹈作品如《雞毛信》《活著1937》《莊嚴的誓言》等。這些作品歌頌時代的精神,發揮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作用,充分彰顯了文化自信。
其次,這一時期的紅色舞蹈以極為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多樣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以及較高的藝術水準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需求與審美品位。同時,中華傳統民族文化在紅色舞蹈中的融入體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革命文化所煥發出的時代光彩具有重要的引領與教育意義,體現出“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的宗旨。如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講述了以李白為代表的地下黨人為革命事業犧牲自己的英勇事跡,塑造了經典的革命人物形象,以“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念永存”的信仰激勵著新時代的中國人砥礪前行;舞劇《騎兵》講述了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草原騎兵部隊為解放戰爭而浴血奮斗的革命故事,不僅塑造了英雄朝魯的形象,還用極富蒙古族特色的舞蹈語匯塑造了蒙古族戰馬的形象。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奮斗吧,中華兒女》,舞劇 《戈壁青春》、《八女投江》、《閃閃的紅星》(芭蕾版)、《浩然鐵軍》、《恰同學少年》、《井岡·井岡》、《立夏》、《努力餐》、《旗幟》、《熱血當歌》、《絕對考驗》、《呂梁英雄傳》、《秀水泱泱》等,小型舞蹈作品 《雞毛信》《星星之火》等也都體現出較為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與較高的藝術水準。
中國紅色舞蹈體現出人民性與時代性、創新性、民族性緊密結合的發展規律,彰顯出對人民性的永恒追求。
1.紅色舞蹈是時代的產物,反映時代特征,書寫時代生活。從不同的紅色舞蹈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時代的脈搏。如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后,井岡山等革命根據地的紅色舞蹈以民間歌舞的形式演繹新生活與新思想,以鮮明的進步色彩,鼓舞著人民的革命斗志;解放區的舞蹈多以配合軍隊的戰斗任務和當時的土地改革,1949年4月,中共中央發布向全國大進軍的命令,吳曉邦、胡果剛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舞蹈隊共同創作了《進軍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紅色舞蹈反映革命斗爭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生活,以表現工農兵和各族人民大團結為普遍題材;改革開放以來的紅色舞蹈一方面繼續喚起人們對革命戰爭年代紅色記憶的回顧,一方面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歷程進行呈現。
2.紅色舞蹈體現出與時俱進的特征。“站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的生產論維度看藝術活動即是社會實踐的一部分,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決定了舞蹈作品的站位和高度,時代性不僅表現了舞蹈作品的時間特征,也展現出它所感應的歷史方位與潮流。”①張萍.百年來黨的文藝思想與當代中國舞蹈藝術[J].人民論壇,2021(7):109.紅色舞蹈既體現出人民性立場,也體現出歷史的在場。紅色革命精神包含著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兩彈一星”精神以及偉大的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等,這些紅色革命精神通過不同時期的紅色舞蹈加以呈現,中國紅色舞蹈在與時俱進的發展中體現出鮮明的人民性與時代性。
1.在表達形式上不斷創新,表現出與時俱進的特征。例如:吳曉邦新舞蹈藝術的“新”一方面體現在價值取向的 “新”,即站在人民勞苦大眾這一邊,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封建舊文化等等;另一方面,還體現在對“新”的動作方式的運用,“吳曉邦要開辟的 ‘新舞蹈’的天地是 ‘現實主義舞蹈的廣闊道路’”。②于平.新時期中國“新舞蹈”史述——中國現代舞與現代中國舞運演的閱讀筆記 [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7.又如:延安 “新秧歌運動”是一次重要的文藝革命,中國共產黨人在遵循民族化與大眾化道路方針之下,探索與尋找自己的身體語言來反映中國現實,在文化藝術的繼承與創新中為廣大人民服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沂蒙頌》等對芭蕾的民族化進行的探索無疑也是具有創新性的。
2.在創作手法上不斷突破與創新,即使面對同一個對象時,創作手法也體現出多樣性與豐富性。中國紅色舞蹈的樣貌十分豐富,既有表現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攻堅克難,走向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敘事作品,也有表現個體在大時代的風云變幻中所遭遇的人生際遇及其真實情感的作品,我們都能從中看到紅色舞蹈在創作方式與手法上的不斷求新。如以紅色音樂舞蹈史詩為例,從《東方紅》 《復興之路》到 《奮斗吧,中華兒女》 《偉大的征程》,我們能看到技術手段與創作手法的不斷求新。又如近年來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等借鑒了電影的創作思維,在舞臺上重構時間與空間,生發出富有新意的舞臺意象,體現出極高的藝術水準;如舞劇《騎兵》 “以 ‘影像化’與 ‘蒙太奇’表意開拓舞劇的敘事路徑”③龔倩.革命歷史題材舞劇創作的突破與反思——以《騎兵》為例[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6):8.,“以 ‘格式塔’表意凝練典型形象和凸顯文化符號”④龔倩.革命歷史題材舞劇創作的突破與反思——以《騎兵》為例[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6):9.,這些作品在創作手法上都具有一定新意。
1.紅色舞蹈對民族文化進行了豐富和發展。中國紅色舞蹈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血脈,在抵御外侮與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的過程中熔煉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紅色文化所包含的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西柏坡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皆是偉大民族精神在特定時期的具體化,展現出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涵。紅色舞蹈以獨特的文化載體與傳播途徑充實和豐富著民族文化,深刻記載與生動體現了民族歷史,繼承與發展了民族文化。
2.紅色舞蹈體現出“民間”特性,其與人民的血脈相連、根基相并,昭示 “民間”與人民性的深層關系,強化了民族品格的呈現。“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奠定了人民立場的民間本位屬性。”①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與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簡史》導讀[EB/OL].(2021-05-25)[2023-07-03].http://dangshi.people.com.cn/BIG5/n1/2021/0525/c436975-32112371.html.人民與民間的生活是紅色舞蹈創作的源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紅色舞蹈就曾以對文藝民間形式的借鑒來實踐人民文藝的意識形態普及。如戴愛蓮等舞蹈藝術家就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高舉民族舞蹈之大旗,為紅色舞蹈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新秧歌運動”教育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為廣大人民服務,反映中國現實,倡導民族化、大眾化的道路方針,在“新秧歌運動”中,工農兵主動參與到集體創作之中,將民間歌舞與現實斗爭緊密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紅色舞蹈兼容了更為豐富的民族美學與敘事內涵。如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等就吸收了大量的民間舞蹈元素來助力對中國革命歷程的展現;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在芭蕾民族化的探索中就有對民間舞蹈元素的運用;紅色舞劇《鐵道游擊隊》《草原英雄小姐妹》《騎兵》《熱血當歌》等都有對民族民間舞蹈元素的挖掘與吸收,實踐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