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信

時間不僅僅是一種生活工具,它也是我們觀察、認識和思考周圍世界的一個維度。人對時間的感知局限,是由我們的生理條件決定的。
你是否有過看著鐘表,以為秒針停了,然后看到它又嘀嗒嘀嗒走起來的經歷?這就是停表錯覺,是視覺刺激和感知的失配導致的。鐘表當然沒有停,但你的大腦需要時間來處理它的運動。
在事情發生后的1/10 秒內,我們看不到、聽不到,也感受不到所發生的事情。等我們察覺到這些即時事件時,它們實際上已經成了宇宙歷史的一部分。
1 秒可以分為1000 毫秒,標準電影速度是每秒24 幀,相鄰兩幀之間有約42 毫秒的間隔。在觀看電影時,我們以為自己看到的是流暢的視頻,卻沒有意識到,其實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幅獨立的圖像,它們就像翻動的書頁或者洗牌時的紙牌一樣逐幀閃過。
蜂鳥每秒扇動翅膀50 次,一次完整的上下扇動耗時20毫秒。蜂鳥翅膀的這種運動在人類肉眼可感知范圍的邊緣,因此在人的視野中,空中懸停的蜂鳥身體輪廓非常清晰,翅膀則是模糊的三角形。
人的肉眼每秒能識別約60 張不同的圖像,而蜻蜓每秒可以感知200 多幅不同的圖像。體形越小的動物,在同等時間內收集的信息越多。比毫秒更小的單位是微秒,1 秒可以分為100 萬微秒。水母發射刺絲囊只需要1 微秒,這簡單而精妙的刺絲囊裝置,水母花了10 億年的漫長歲月才演化出來。
這就是生命:它是集化學和物理于一體的神奇狂歡,誕生于混沌之中,經歷著快與慢的運動。
在幾十年時間里,我們一直關注那些以秒計的時間尺度。但隨著對時間的探索不斷深入,我們開始感到人類被大自然忽略了,我們被遠遠地甩在后面:
像閃電一樣快速觸發蜇刺的水母可以活很多年,有些甚至可能接近永生——道恩燈塔水母可以轉變為幼年珊瑚蟲的形態,從而恢復生長,逃脫死亡的命運。
著名的俄勒岡蜜環菌,占地約10 平方千米,已存活約2400 年。公元前4 世紀,當柏拉圖撰寫《會飲篇》時,它已經開始生長了。
年齡最大的多細胞個體動物——北極蛤,是一種大型可食用蛤蚌。2006 年,研究人員在冰島的一座島嶼附近水域收集到的一個樣本有507 歲。它生于中國的明朝中期,于是一位為《星期日泰晤士報》撰稿的記者將它命名為軟體動物“明”。
1888 年,一只13 歲的弓頭鯨受到人類的襲擊后,僥幸逃脫,但那把石制魚叉留在了它的身體里。與此同時,在大約8000 千米外的法國阿爾勒,少女珍妮·卡爾曼在她叔叔的布店里遇到了一個奇怪的畫家,他叫凡·高。那頭鯨在遇襲后又活了92 年,于1980 年在阿拉斯加圣勞倫斯島被當地捕鯨者殺死,只活了它的種族平均壽命的一半。而珍妮還活在世上,直到1997年去世,享年122歲,是最長壽的人之一。
許多樹木的壽命都比人類長,其中最長壽的莫過于生長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和猶他州的狐尾松,這種著名的樹木壽命可達5000年。
地中海海藻群落的年齡更大,這讓人們懷疑:只要生長環境保持穩定,植物的壽命就可能不受內在因素的限制。
讓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復雜的是,群落里的植物在老的部分死去的同時又會生發出新的枝條,并通過這種方法不斷恢復活力。這意味著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個體的本質。
無論是在哪里,時間都不受生物影響,時間之箭以恒定的速度(光速)在空間中向前飛行。地球上鈾原子的衰變速度與宇宙最深處的鈾原子衰變速度完全相同。
在時間軸的微觀一端,水母噴射刺絲囊,真菌拋擲孢子,螳螂蝦的鉗子咔嗒作響……一切都發生在瞬息之間。
在時間軸的另一端,能輕松存活幾千年的狐尾松具有抵抗衰老的力量,從河馬遠親到鯨的演化花了數百萬年,生命的起源、地質變化則是更為緩慢的過程。
不過,就像銜尾蛇一樣,生命的時間軸兩端其實是連在一起的。生命之快是生命之慢的基礎,生命之慢則為生命之快提供了必要的解釋,二者不可分割。
我們的生命同時呈現了從飛秒到億年的時間魔法,或者說正是這些快與慢塑造了今日生物圈的千姿百態。無論是蒼蠅、鯨還是人類,地球上有機體的成分都離不開恒星消亡后的星塵。從這個角度來說,生命的現在也包含著無數的過去,一瞬也有億年,人類與其他生命形式其實是眾生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