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羅燕 郭梁
濰坊市用改革添動力,用創新增活力,用實干聚實力,全市教育呈現出“各類教育協調、區域優質均衡、體制機制靈活、群眾滿意認可”的良好生態。
世界風箏之都、國際和平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山東省濰坊市有很多美譽,但濰坊人現在最自豪的名片是教育。
“至今東魯遺風在,十萬人家盡讀書”,濰坊道承齊魯、襟連海岱,有尊師重教、崇尚讀書、厚德家教的優良傳統。
從“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上學”,到“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在發展教育方面,濰坊一直是舉全市之力。
濰坊的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形成了輕負擔、高質量、高滿意度的樣態。家庭教育的“濰坊模式”受到廣泛認可,已經在全國多個省市推廣。濰坊這種新的教育生態是如何形成的?就相關問題,《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濰坊市副市長陳端梅。

陳端梅(右一)考察山東泰山教育創新研究院課程研發中心。
民生周刊:近年來,濰坊的教育取得了亮眼的成績,人民群眾對教育工作的滿意率高,背后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陳端梅:濰坊是教育大市,現有各級各類學校3141所,在校生188.26萬人,教職工15.93萬人。近年來,濰坊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始終堅持“立德樹人不動搖、遵循規律不折騰、改革創新不懈怠、家校攜手不停步”,以承擔的16項國家級、20項省級教育改革試點為抓手,用改革添動力,用創新增活力,用實干聚實力,全市教育呈現出“各類教育協調、區域優質均衡、體制機制靈活、群眾滿意認可”的良好生態。
作為全國家庭教育起步最早的城市,濰坊自2002年啟動“親子共成長”工程以來,在全國率先以“構建家庭教育指導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為目標,逐步探索出了“政府主導、專家引領、課程推動、學校實踐、社會參與”的家庭教育“濰坊模式”。
校家社共育作為濰坊教育改革發展的“秘密武器”,伴隨著濰坊教育改革而產生,為化解教育改革問題而來,又助力了改革。
民生周刊:“親子共成長”工程啟動的初衷是什么?濰坊為什么如此重視校家社共育?
陳端梅:過去我國的教育工作對學校教育比較重視,學校育人機制相對比較完善,但家庭和社會教育還有不到位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家長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造成親子矛盾,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2002年,濰坊市開始多項教育綜合改革,需要家長的全力配合和支持。那幾年,國家相關部門也開始重視家庭教育,組織了“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報告團和家庭教育講師團在全國巡回演講。在這雙重契機之下,濰坊啟動了“親子共成長”工程。
從“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上學”,到“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在發展教育方面,濰坊一直是舉全市之力。
20 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完善機制,推進“親子共成長”工程。家校同心同向,家長理解改革、支持改革,使得濰坊許多首創性改革得以順風順水?,F在,面對新的社會環境,我們更加需要依靠校家社共育凝心聚力,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民生周刊:濰坊市委、市政府給“親子共成長”工程提供了哪些支持?
陳端梅:在濰坊,“親子共成長”家庭教育品牌工程一直是“一把手”工程,市委書記、市長都很重視。各部門齊抓共管,文明辦、教育局、婦聯、團委、關工委等協同配合,目前已建成線上線下全覆蓋、0~18歲全覆蓋、城鎮鄉村全覆蓋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助推濰坊成為全國家庭教育高地和領軍城市。
每年教師節,市委、市政府都要專門召開會議,不僅隆重地表彰教師,還表彰為教育作出突出貢獻的部門和單位,形成了校家社共育的良好社會氛圍。
濰坊市委教育工委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對于教育行業的重大事項或重大改革,都由市委教育工委來統籌安排,協調推進。
此外,從2004年開始,濰坊市把縣市區黨政履行教育工作職責納入了年度工作考核,進一步激發了各部門關心支持教育工作的積極性。
民生周刊:濰坊推進校家社協同育人,取得了哪些成效?
陳端梅:濰坊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工作提升了學生的能力素養、家長的育人水平,優化了教育生態,助力提高了城市知名度。
現在濰坊的學生更具活力,全面發展。家長的認知也得到了全面提升,自覺與學校攜手育人。教育生態持續優化,進入全環境育人階段。
山東省連續三次對全省學生課業負擔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濰坊市學生課業負擔最輕,教育滿意度和教育教學質量也位居全省前列,形成了輕負擔、高質量、高滿意度的良好局面。
總之,我們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人民滿意”就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肯定。
民生周刊:“親子共成長”已經發展到4.0版,下一步,5.0版將如何建設?
陳端梅: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創新工作方式、加大工作力度,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協同共育向縱深發展,讓更多學生和家庭受益。
“親子共成長”5.0版本將走向智能化,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分析,為家庭教育提供更個性化的支持和解決方案。
濰坊將繼續推進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進一步完善家庭教育指導和公共服務體系,在組織體系、專業化隊伍建設、課程活動資源開發、協同育人長效機制構建等方面下功夫,提高指導服務的專業性、精準性、普惠性,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