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鵬宏

隨著現代工業的迅速崛起,當代傳媒技術的迅猛沖擊,特別是近二十年來全球一體化浪潮的滌蕩,傳統手藝、古法技藝與現代標準、現代生活需求之間“不兼容”的問題日益凸顯。
近期,商務部發布《商務部等5 部門關于公布中華老字號復核結果的通知》,有55 個品牌被移出中華老字號名單,其中就有為上海人所熟知的醬油品牌、誕生于1880 年的“錢萬隆”。雖然摘牌原因乃違建廠房被拆所導致的停產,但其古法釀造技藝和現行食品安全標準之間的沖突,因規模小、生產少、行業競爭激烈而造成的連年虧損等問題早已發酵。“錢萬隆”逐漸淡出的背后,是深深的無奈與遺憾。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技藝是其中一項重要的門類,承載了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往往經過百年以上的實踐和傳承。盡管如此,對于傳統技藝的保護也需要持與時俱進的發展眼光來對待。筆者認為:大量傳統技藝的傳承是需要與當下的消費市場,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的。生活場景的更替、實用價值的迭代、市場需求的變化、當代審美的轉換、現代消費者認同感的轉移等等,都是傳統技藝發展需要考慮的因素。此外,生態環境的保護要求、原材料的缺少(比如點翠、牙雕等項目),以及新技術的發展,也需要傳統技藝進行與之相適應的自我革新。
傳統技藝的創新發展既是對傳統的尊重繼承,也是對當下和未來的開拓貢獻。這種創新可以在多個方面進行:
首先,要探索改進傳統技藝的材料、工具、方法、流程等,提高工藝的質量、效率和安全性。例如,上海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陶瓷修復技藝,在恢復殘損古陶瓷原有神韻上具有獨特鮮明的一整套修復技藝和大體程序,原則是修舊如舊、最小干預、修復材料的可逆性。現在,科技手段已大量應用于這項古老的技藝:運用X 射線熒光技術、熱釋光檢測等對文物的成分、現狀做鑒別;用超聲波、蒸汽清洗,以免對文物造成傷害;在補缺過程中,有時候會使用3D 打印技術,直接打印缺損的殘片或配件,大大提升文物修復效率與質量。
其次,要豐富傳統技藝的內涵、外延、表現力,及其鏈接現代生活的方式,拓展工藝新的形式、風格和功能。例如上海市級非遺項目海派家具制作技藝,在繼承中華傳統家具制作工藝的基礎上,不斷融入西方家具設計、制作理念,提煉、創新板木結合、木紋拼花等技藝,使之成為海派家具制作中的常態技法,更好地應用于新時代的生活場景。如一款在2022首屆國潮文創設計大賽中榮獲“最佳作品獎”的海派家具“君蘭椅”,以全新的設計語言重新詮釋東方氣韻,其涂飾采用了由深到淺的漸變水性漆噴涂工藝,形成輕盈的玻璃質感,并能從不同的角度呈現不一樣的光澤。這款家具在第六屆進博會“上海非遺客廳”內,以“新國潮”的氣質,受到了中外媒體嘉賓的喜愛。
最后,要賦予傳統技藝新的價值、意義、象征,增強工藝的文化認同和社會影響。例如周虎臣毛筆制作技藝與曹素功墨錠制作技藝分別發源于江西和安徽,然而借勢大上海平臺,凝練海派技藝特征,創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周虎臣制筆、曹素功制墨最終與海派書畫同步發展成熟為整體性的技藝。近幾年,周虎臣品牌先后研發推出了名人名筆(如張大千)、名帖名筆(如王羲之)、名技名筆(如點睛筆)等,曹素功品牌則通過“現代名人名家定制”“主題紀念題材”等開發思路,積極推動墨錠創意開發,在探索和實踐筆墨傳統技藝的傳承與保護中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傳統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是“遺產”而非“遺存”,“活”便是其題中應有之義。沒有活態的傳承,再精湛的技藝也會面臨消失或被現代生活方式淘汰的窘境,因而相關部門在對傳統技藝及其他類非遺的保護中,不能一味守舊,而是要與時俱進,分類保護,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確保古老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永續不斷,在現代社會中依然綻放迷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