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燊


這一兩年,華為確實把AITO問界這個品牌帶火了,問界也借此完成了造車新勢力最難的一步,打響品牌知名度。新推出的問界M7,更是因為華為余承東的多次“發言”,獲得了大量的關注和討論,成了新晉“頂流”,然而“流量”只是虛名,如何變現是個難題。僅靠“車機天花板”的華為鴻蒙系統?還是靠“零重力”座椅?它的表現如何,能不能給人驚喜?今天我們就來好好體驗一番。
問界M7的造型設計相對平滑,像是鵝卵石一樣追求低風阻的樣子,不過畢竟定位于中大型SUV,整體尺寸所帶來的氣勢還是比較強的。圓潤的外形設計相比于時下流行強調立體感和運動感的風格來說會顯得更為成熟莊重一些。頭燈和尾燈使用了貫穿式設計,光源全都是LED,前后帶側向輔助的駐車雷達也都是問界M7的標配。20英寸的輪圈對于問界M7的車身尺寸來說一點都不顯大,而且廠家還逆勢而為選擇了一款扁平且相對比較大的輪胎,在視覺效果上肯定不如大圈薄胎有張力,但對于舒適度來說,較厚的胎壁肯定是正向的幫助。
隱藏式門把手里帶有鍍鉻的AITO標識,不過無鑰匙進入功能只有前排差了點意思。不知道是設計師真的參考了,還是無意而為,問界M7的車尾設計總是會讓我聯想到初代的奧迪Q7,圓潤的造型、蚌殼式的尾門確實是足夠漂亮。不過相比奧迪Q7來說,問界M7的氣質要更顯精干一些。在車底我還發現了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問界M7為這臺1.5T的增程器設計了雙邊共兩出的排氣,而且還是隱藏式設計。
內飾設計上,問界M7遵循的是設計服務于功能,并沒有為了突出某種理念而特意地炫技。用料上大面積軟質材料出現在門板、中控臺、中央扶手處,再加上櫻桃木紋的點綴,車內檔次感有所提升。中控15.6英寸的懸浮大屏,無論外觀造型還是操作流暢度都和一個主流的Pad沒有太多差別,各項功能相應很快,畫面和拖拽也沒有任何遲滯、拖影的現象,而且下方類似“小組件”的桌面可以自定義,用戶可以添加常用的功能。
華為的鴻蒙座艙系統是新車車內最大的優勢,它不僅讓車機操作流暢絲滑,上手沒有難度,重點是華為提供的互聯服務,讓華為生態用戶感受到萬物互聯的科技便捷性。比如它手機導航一鍵流轉車內;正在進行通話和播放音樂,上下車同樣自如流轉。在車機上輕松控制已關聯的家中智能設備,一鍵關閉家里燈光及電器,回家途中,一鍵打開空調、空氣凈化器,等等。這樣看來,車輛更像是一個超級智能終端,而非一個單純的代步工具。
問界M7和問界M5一樣,都為增程式車型,搭載1.5T四缸增程器+單/雙電機,其中增程發動機最大功率為92kW,最大油電轉換率為3.13kWh/L。
不同模式對應著不同的車主用車狀況,純電優先適合那些有充電條件的車主使用,該模式下,優先用電,補能成本更低。燃油優先模式是給那些家里沒有充電樁,日常出行基本靠加油,但又想保留一些電在市區里開的人使用,這時開啟該模式,增程器會更加積極的啟動,給電池組充電。自動模式,則是給偶爾可以充電的車主使用,該模式下,相比燃油優先,增程器不會那么積極地給電池組充電。
我們在試駕之后也和問界的工作人員了解到,他們并不想將車做成那種性格暴戾的猛獸,一腳下去就有強大的推背感,他們還是希望能讓大多數人可以更容易、沒有學習成本的操控它。從日常駕駛角度來看,它確實做到了輕松駕馭。此次試駕體驗,我們也簡單試駕了一下單電機兩驅版本的車型,動力輸出明顯柔弱了很多,腳下發狠,也很難得到預期的加速感,所以在意動力性能的朋友們還是建議選購四驅版本車型。
總體來說,問界M7的駕駛感受并沒能帶給我驚喜,不過,它的定位是一臺6座的家庭用車,城市里平穩、安全的駕駛,才是它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