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門人》(2012)
在以色列歷史上,情報安全組織“辛貝特”(Shin Bet)是一個像天網一樣的組織,它不屬于軍隊機構,而是直接聽命于國家總統,它作為以色列體制的一部分而存在,被叫做“看不見的盾”。紀錄片《守門人》以辛貝特等六位前領導人為主線,講述了該國1967年之后的歷史,以及那些不為人知暗流涌動的故事。
《50年戰爭:以色列和阿拉伯人》(1999)
《50年戰爭:以色列和阿拉伯人》是PBS(美國公共電視網)出品的歷史紀錄片,這家素以中立性為傲的廣播公司用多年時間梳理了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之間的沖突。該片以少見的中立立場,在雙方的表述中呈現了矛盾的兩面,呈現了其中人類盲目選擇的悲哀。
《承諾》(2001)
《承諾》從生活在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社區和耶路撒冷以色列社區的七名兒童的角度來看待以巴沖突。孩子們的居住地雖然相距只有20分鐘,卻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
《感謝上帝,周五了》(2013)
《感謝上帝,周五了》是一部講述巴勒斯坦小鎮Nabi和它對面的以色列小鎮Halamish的日常生活紀錄片。每周五、持續三年,Nabi的居民穿過催淚彈和橡膠子彈的阻礙堅持游行到Halamish去。游行讓居民和以色列軍隊的關系越來越緊張,12月一個周五的游行中,一個從Nabi來的年輕人中彈死了。這兩個小鎮的人會怎么反應?一年之后,當這部紀錄片完成了,導演到這兩個小鎮舉行了放映。雙方的反應都被拍下來了,并且作為紀錄片的一部分被呈現了出來。
《五臺破相機》(2011)
在2011年,《五臺破相機》是有超過15個國際影展爭相邀請的超高評價獲獎紀錄片。
2005年,巴勒斯坦的村民埃梅德的第四個孩子出生后,他開始用攝影機記錄孩子的生活。
在記錄孩子成長與村民抗爭運動的過程中,埃梅德的日常生活逐漸發生改變,逮捕和暴力襲擊隨時可能發生,恐慌的氣氛彌漫著整個家庭。埃梅德的朋友、兄弟甚至他自己,都陸續地被槍殺或逮捕;攝像機則一部接一部地被破壞,每一臺“破相機”都代表了部分歷史真相和他自己的故事。
《加沙與死亡》(2004)
英國導演詹姆斯·米勒紀錄片《加沙與死亡》拍攝的對象是幾名生活在加沙地區的巴勒斯坦兒童。12歲的男孩艾哈麥德活潑好動,酷愛踢足球。但是有一天,他的好朋友在他眼前被以色列狙擊手射殺,從那一刻起,艾哈麥德變得沉默寡言,整天熱衷于和別的男孩一起制作他們用來攻擊以色列軍隊的武器——彈弓。在這個地方,任何一個對以色列進行自殺式攻擊的人都會被當成英雄。
《小巴勒斯坦——圍城日記》(2021)
本片是一部拍攝日記,是敘利亞出生的導演阿卜杜拉·阿爾·哈提卜在2013年到2015年拍攝的巴勒斯坦人在敘利亞難民營的日常生活。講述了在此期間遭受殘酷統治的平民的命運。
《戰斗之村比林:巴勒斯坦的非暴力抵抗》(2008)
這是日本導演佐藤雷歐拍攝的一部紀錄片。位于巴勒斯坦臨時自治區約旦河西岸的比林村,由于以色列政府建造的分離柵欄,連水都得不到。在以柵欄為界的經濟差距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村里的人每周都會對以色列實施一次非暴力示威活動。不僅是巴勒斯坦人,還有以色列人和外國活動家也參加了此次示威。
《占領54年》(2021)
導演艾維·莫格拉比是2004年成立的“打破沉默”(在以的非政府組織)的創始成員。以現役、退役的以色列軍人以及預備役的人員為對象,“打破沉默”為他們提供了一條能夠敘述各自在被占領土上經歷的渠道,并將這些敘述出版成一本“證言集”。
《耶路撒冷:東西方之間》(2008)
這是2008年PBS電視臺制作的一部紀錄片,該片記錄了圣城耶路撒冷的復雜面貌,一個同時承載著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意義的城市,一個集宗教朝圣、政治對立和各方勢力紛爭于一體的城市。(據澎湃新聞 白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