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

曾任專業(yè)電?影?記者,新聞生涯二十余?載。看?過?的?影碟?比?人?兒?高,見過的明星比?花兒多,夢想執(zhí)筆天下,吃遍美食,長歌當嘯,煮酒論英雄。
題記:記得曾跟隊去鄉(xiāng)野徒步,路上泥濘難行,我們比計劃時間晚很久到達寄宿點。那里前后沒有人煙,只有一戶農家剛剛吃過晚飯,爐膛尚是熱的,我們一行人饑腸轆轆只想吃口熱乎的食物。隊里的大廚在農戶家里前后打轉,最后從豬槽里翻出來些完好的小土豆,洗凈了丟到爐膛里燜烤,然后用辣椒、香蔥做了一個調料,等小土豆烤熟,放在盆里一拌,幾分鐘便被我們分食殆盡。美食不因為原料出自哪里便有什么不同,當時那種美味的體會,十幾年過去,如今仍舊讓我回味。
18?世紀的法國,餐館這種充滿愉悅和分享的場所尚未被開發(fā)出來。人們大都在外面吃飯,而美味大餐這種形式只出現(xiàn)在貴族的宴席上,用以展示財力和品味。《美味奇緣》的主人公芒塞龍便是公爵城堡里的廚師,因為他高超的烹飪技藝,他也是公爵炫耀給賓客的法寶。因為從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做法,如果他的助手腌肉時只想到撒肉桂粉,會被他拎著耳朵教訓一頓。
公?爵?大?人?的?宴?會?極?度?奢?華,?牡蠣、龍?蝦、鴿?子、乳?豬……食?材?琳?瑯滿目,上菜程序也一絲不茍。貴族們沉迷于特供美食帶來的優(yōu)越感,一頓宴席吃完,芒塞龍會被公爵叫去在賓客前露個臉,接受一下大家對菜色的贊美。一次,他用當時不受貴族待見的土豆和黑松露巧妙地搭配成了一種創(chuàng)新點心,客人們品嘗后反響很好,好奇詢問他是如何制作的,得知答案后,一位主教當場摔了盤子,那些前一?秒?尚?在?贊?嘆?不?已?的?其?他?人?也?瞬?間換成憤怒和嘲諷的嘴臉,指責他用這等上不得臺面的食材。公爵面子上過不去,勒令他立即道歉,芒塞龍拒絕了。結果可想而知,他被趕出了城堡,帶著兒子回到老家。
芒?塞?龍?自?此?對?烹?飪?食?物?心?灰?意冷,每日沉悶地勞作,直到有一天一個女人找來,她自稱路易斯,直言要學習烹飪,想拜他為師,他有心拒絕,但路易斯堅定不移。最后打動芒塞龍接受這個徒弟是因為路易斯說相信他一定還會被公爵聘用,因為彼時他的心思尚在公爵處,兒子曾建議他另尋工作,但芒塞龍堅持一仆不事二主,一直等著公爵請他回去。
轉眼冬去春來,這天管家上門告知,公爵兩周后會路過他家門口,如果他做的食物重新獲得公爵的喜愛,就能回去工作。這個消息一下子點燃了芒塞龍的烹飪熱情,他精神抖擻地開始布置餐桌、放養(yǎng)豬羊,還改造地窖以保持食材的新鮮,在有限的環(huán)境下克服重重困難去準備美食,滿心期待公爵的到來。結果當天公爵的馬車疾馳而過,留下他站在馬路中央端著點心失落沮喪。
可想而知芒塞龍內心受到的沉重打擊,他喝得酩酊大醉摔下了馬,三天后當他從昏迷中醒來,發(fā)現(xiàn)家中一片繁忙景象,兒子和路易斯忙得不可開交。原來因為房子靠近馬路,路易斯靈機一動將此處改成了驛站,為來往的人提供更多花樣的食物,路易斯發(fā)現(xiàn)飯后甜點可以讓客人心情愉悅,并且土豆切條油炸后十分受大家歡迎。
每個人都要吃飯,都有想吃得更好的權利,美食不應該是貴族專享,而應該將美味分享給所有人。芒塞龍終于意識到,他完全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去服務每一個人,于是腦海里立刻有了畫面——將不同的菜品按照每個人的用餐量裝在盤子里,客人可以在幾道菜品中按自己的喜好做出選擇,每個人都可以自在地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用餐。從此,他不再是仆役廚夫,他成了第一位職業(yè)廚師;驛站也不再是提供簡單面包和熱湯的地方,在他們的驛站可以點餐、可以優(yōu)雅地享用美味。于是第一家餐廳開張了,芒賽龍在路易斯和兒子的幫助下,找到了真正適合自己的位置。



影片故事情節(jié)雖是虛構,但其人物設定彰顯了編劇的巧妙構思,代表了當時社會背景下的多數(shù)人,平民習慣了所謂的秩序,察覺不到自己人格中的奴性;那些高傲而落后的權貴不曾想到,他們厭惡的土豆百年后成為了主要食物,而松露更被奉為珍饈。飲食的平等蘊含著偉大的時代精神,不過,放眼當下的時代,是不是也有人被所謂的“食物等級”奴役著?想起最近天價葡萄跌下神壇的新聞,那些不屬于食物本身風味和價值的包袱,何時才能從我們心頭去除呢?
深秋,新土豆陸續(xù)能吃到了,不知能不能再找到一個爐膛,重溫一下當年慰以風塵的滿足感——那讓人懷念的,沒有分別的,食物本身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