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蔣 昆(北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工程師)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已步入城鎮化較快發展的中后期,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城市更新是將城市中已經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社會生活的地區做必要的、有計劃的改建活動,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近年來,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城市更新工作,通過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由原來大規模增量開發建設,調整為增量和存量提質改造并重,廣西北海市在這一背景下將如何走出一條集約式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值得我們去探索、研究。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適應城市發展新形勢、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城市更新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拆舊建新,其核心是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城市發展的進化,它的內涵已擴展到城市結構、功能體系及產業結構的更新和升級等多方面的內容。國內早期的城市更新過程中解決街區房屋的老化問題,沒有解決好功能的缺失問題,很多街區的老舊建筑被改建或拆除重建后,由于周邊的市場需求環境和文旅產業結構缺乏有效整合,最終無法體現出城市更新的示范帶動作用及社會和經濟效益。
新一輪的城市更新通過彰顯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讓歷史街區、歷史建筑、工業遺產、老舊廠房等更新改造與文化創意碰撞融合,有利于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活化利用。發揮文旅產業在城市更新中的賦能作用,引入多種文化藝術活動和創意文化業態,讓文化遺存與文化創意有機融合,拓展城市文化和旅游的發展空間,營造街區的生活氣息,讓城市更有內涵和品質,形成原住民日常消費生活與商業消費群、游客互動共處的和諧環境,激活老城區生命力。通過開展城市更新推動城市結構調整優化和品質提升,用文旅賦能城市更新,全面提高城市文化內涵,發掘城市優秀文化和旅游資源,保留城市文化記憶,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提升城市文化綜合實力,激發城市的內生動力;促進城市更新與文旅融合發展,對提升北海文旅項目人氣熱度、拉動旅游消費,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推動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2021年11月,北京市、重慶市、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和陜西省西安市等21個城市作為試點開展城市更新工作,通過走訪調研發現,這些試點城市已經走出一條通過深挖文旅資源賦能城市更新的“新路子”,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重慶市地理位置獨特,山城風貌特色突出,重點打造集山城旅游休閑、巴渝文化體驗于一體的城市人文旅居目的地。十八梯傳統風貌區歷史人文底蘊厚重,文物建筑、歷史建筑、人文景觀分布密集,是巴渝市井生活集聚地,充滿著老重慶的人間煙火,也是鄉愁記憶地;依托重慶“母城”文化旅游資源,借助十八梯原有“七街六巷”城市肌理,融合商、景、旅、文四大功能于一體,集成現代國際文化旅游產業,將其打造成特色文旅商業示范街區。山城巷傳統風貌區項目秉持“保護、修繕、改造”的原則,以巴渝傳統風貌為主,重點打造“最美步道”“臨崖體驗”“大美江景”“老街文化”四大亮點,街巷內布局民宿精品酒店、創意書店、山城美食和民俗等,傳承文脈、留住記憶,讓游客感受“獨一無二”的山城巷,展現了山城風貌的獨特魅力。
銀川市對標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城市建設的總體目標要求,重點打造唐徠片區、西夏區懷遠片區2個示范區項目。唐徠片區一是依托老舊小區改造及外圍慢行綠道環境整治,按照“15分鐘”生活圈要求,補齊各項公共服務設施短板,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二是圍繞重拾“唐徠記憶”打造特色街區,對現有樓院、街巷風貌進行改造,注重歷史文化的挖掘、歷史建筑的保護和利用,形成老街坊的生活“原味”,留住城市記憶,帶動和刺激周邊消費提升。而對懷遠旅游休閑街區改造提升中,通過中心區環形過街景觀橋的建成實現了人車分離,緩解了交通擁堵,又為街區增添新景點,完善旅游服務配套設施,融入寧夏特色美食和各地美食體驗,實現了不同餐飲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文創集市區精選文旅業態,不斷引入時尚文化元素,提升商圈文化氛圍,培育多元化夜間消費熱點,豐富城市休閑旅游業態,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進一步激活街區的商業活力。
西安市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注重保護歷史文化資源,通過植入新業態,煥發出新的城市活力。老菜場市井文化創意街區依托獨有的日常生活氣息,保持菜市場的市井風貌,對建國門菜市場片區持續進行“微更新”與“輕改造”;將空間共享與社區服務完美嫁接,融入展覽、演藝等多種藝術形式,打造文化旅游與創意發展為一體的特色街區,呈現一種別致的市場文化體驗,滿足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又吸引游客的“打卡”游玩,展現了“市井西安”的獨特魅力。
鐵路主題公園項目是老舊廠房更新改造項目,由原西北第一印染廠老廠房改造而成,以機車主題文化與休閑體驗目的地為主題,保護利用原運輸鐵路專線,通過對原工廠庫房進行加固維修、管網改造等,實現紡織城老工業廠區建筑風貌活化保護與更新延續;建成充滿人文氣息與藝術魅力的城市更新示范街區公園,吸引更多年輕人群聚集消費與體驗,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片區商業活躍度,提升區域旅游經濟產業的水平。
廣西北海市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文化類型豐富,在北海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下,以“尊重歷史、統籌推進、活態更新”為原則,以“拆改留”并舉為城市更新思路,有序推進老城歷史街區和高德三街改造等更新工作,雖然改造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但仍存在以下問題。
從北海城區目前的城市風貌效果來看,環半島區域濱海岸線主要以傳統建設風貌和松散低密度的建筑風貌為主,現代化豐富性的濱海風貌位于北岸東段和南岸西段的局部區域;從城市天際線來看,總體濱海特色風貌不明顯,需要進一步加強建設;從城市核心區建設來看,目前建設以北部灣廣場周邊商圈為主,同時沿著四川路、北京路散布多個綜合性商業設施,整體布局較為零散,缺乏代表性城市文化特色的商業中心和商業街區。
綜合市民滿意度調查顯示,北海市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類型,但是老城區的文化氛圍營造不足,歷史建筑空置率較大,早期的老街改造更新升級停留在表層,對富有特色的“疍家文化”“海絲文化”和南洋文化等挖掘深度不夠,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存在短板弱項;北海作為濱海旅游城市,具有一定規模的文化旅游項目數量較少,非物質文化要素未能發揮引領作用,無法體現旅游文化的經濟價值。
按照文化要素聚集分布,北海現有歷史文化街區可分為老城街區、高德三街、地角、冠頭嶺和僑港五大區域。其中,北海老城區內建筑存在私自加建現象,影響街巷尺度和景觀風貌,旅游設施配套不完善;高德三街歷史文化街區環境老舊,文物建筑空置、業態缺失;地角片區問題體現為炮臺內容單一,文物缺乏場所塑造;冠頭嶺地帶的特色居民建筑和獨有的山體風貌未得到充分展現;僑港片區“越南歸僑”的文化要素和民俗特色尚未凸顯,旅游設施不足且港口環境較差,旅游文化場所區域的建筑風貌、場所修復和配套設施等都需改造更新。
從城區業態分布來看,主要為餐飲、零售便利店、家居和生活服務等,屬于較為低端的業態類型。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濱海旅游城市,涉及旅游文化的高端業態產業鏈延伸不夠,旅游服務產業業態約占1%,指標相對較低。在新型網絡時代的背景下,缺乏電子數碼、網絡傳媒、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和工藝設計等創意創新導向的新興產業業態,適合中青年人群進行文化娛樂消費活動的文旅場所不足。
由于城市早期的開發使部分水系被填埋,如湖海運河及其支流、大墩海明渠和三江排洪渠等,影響了城市的防洪排澇能力;中心城區水系功能單一,其中鯉魚地水庫—馮家江是北海市區內重要水系,自北而南穿過市區,與北部灣海面相連,水環境惡化;鯉魚地水庫作為城市的水源保護地,內源污染嚴重,水生態環境較差;馮家江存在雨污合流排放問題,沿線水產養殖廢水直排入河,對水質造成嚴重的污染,河道兩邊也沒有利用自然的生態環境優勢進行綜合治理及營造濱水景觀風貌。
主城區功能相對集中,主干路承擔過多的交通壓力,缺乏東西方向的快速聯系通道,邊緣地帶斷頭路較多,路網連通性較差;停車設施、智能交通設施不足。公交線網以北部灣廣場為中心呈放射線網結構,公交線網密度為2.42千米/平方千米,低于國家相關規范要求;2020年公交出行比例僅為12.06%,居民公交出行平均時耗時32分鐘;群眾出行多以汽車和電動車為主,很少選擇公交出行,搭乘公交車出行的群體以老人居多,各景區之間沒有系統的旅游公交線路和設置自行車游覽道路。
北海市圍繞建設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城市總目標,推動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制定《北海市城市更新工作方案》,確保工作有序推進;采用城市管理部門自檢和居民滿意度調查等方式,開展系統的《城市體檢評估》,了解各方更新思路和訴求;組織編制《北海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按照“保護千年歷史文化古郡、修復提升濱海生態環境、改善居住生活條件、激發社會經濟活力”總體構想,從總體層面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城市更新計劃和項目儲備庫,分批分片指導項目的實施;編制《關于統籌推進城市更新的實施辦法》,圍繞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目標,明確城市更新相關工作機制,完善項目實施與審批管理及規劃、土地、資金等政策支持,進一步保障更新工作有序推進,以歷史文化保護利用和生態環境整治修復為主攻方向,以中心城區高德片區、馮家江片區兩個更新單元為啟動區域,從歷史和生態兩個方向凸顯北海城市更新特色。
北海市以城市更新為突破口,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計劃,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重點建設老城功能更新區、新城產業更新區東西向“兩區”,構建鐵路生態綠廊、內陸水系生態綠廊相交的“兩廊”;沿著聯系南北半島的四川路及濱海文化休閑空間形成活力品質提升帶、北部文化更新帶、南部沙灘休閑帶等“三帶”;依托文化、產業特色功能,重點更新北海老街、廉州灣新城、馮家江三個核心節點,以及高德三街、僑港和冠頭嶺三個特色節點等共“六節點”。充分考慮文旅服務設施的建設用地和空間布局要求,構建完善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圍繞沿海40千米岸線,約1504公頃用地進行文化保護、生態修復、產業升級更新,提升土地價值,激發城市活力,打造“最文化”“最休閑”的濱海旅游特色發展帶。
北海市實施城市更新建設,打造文化旅游特色項目。統籌推進物質性和非物質性文化更新,以騎樓風貌街區、歷史建筑、各級文物保護建構筑物和傳統村落等為核心,圍繞物質文化建筑保護、功能置換利用、業態提升、非物質文化傳創和符號活化延續等方面,進行系統改造更新;對已有的街巷舊建筑物、老舊廠房和辦公樓等場所實施微更新,以最低限度進行空間改造,將原有空間再利用,實現空間功能的轉型和改造升級,通過建筑修繕,植入休閑旅游業態,完善老街區、印象·1876城市IP的建設;在建筑改造中融入時尚設計元素和現代新型材料,讓整個街區煥然一新,促進城市資源的有序更新,引入多種文化藝術活動和創意文化業態,提升旅游文化氛圍,進一步吸引國內外游客,使城市居民與游客進行良好的互動共處,為老街區注入新活力和經濟效益,帶動文旅經濟產業良性發展。
加強濱海港口、海岸線和馮家江、鯉魚地等江海水系環境保護,加快海綿城市建設,提高濱海水體質量,疏通治理內陸水系,改造鐵路廊道明渠,修復濱海紅樹林生態環境;重點推進廉州灣綜合治理、銀灘岸線綜合生態整治修復,生態廊道率達到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利用城市低效用地、空閑地等存量用地建設“口袋公園”,提高公園綠地覆蓋率,強化南北交通要道及鐵路生態廊道,構建點線面結合、人工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的綠地系統。依托濱海岸線及生態特色節點,打造北從西門江,東至白龍灣的環島海岸線68千米濱海交通綠道,形成慢行系統和生態景觀結合的休閑旅游空間環境;以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馮家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工程為重點,劃定約6平方千米實施范圍進行生態修復、保護利用和功能業態的更新改造,以生態修復為主線,引入觀光休閑、科普教育、健身運動和露營地等文旅項目,提高公共服務設施水平,打造濱海生態休閑旅游基地。
圍繞道路交通設施提升建設,完善城市路網體系和市政設施完善,合理配置停車場,疏通交通壓力,解決交通瓶頸問題,打造便捷有效的城市交通體系;結合公共租賃房、棚戶區改造和老舊小區建設改造,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推動完整居住社區建設。加快推進北海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風景道、休閑驛站、旅游標識牌、生態停車場和旅游廁所等旅游設施建設,重點建設冠頭嶺—僑港—銀灘—金海灣—銀基、外沙—高德—海絲首港和潿洲環島路等濱海景觀路,打造休閑旅游風景道和自行車游覽系統,建設濱海騎車營地和五星級汽車營地。優化公共交通體系,開通濱海旅游公共交通專用線路,形成多條游覽環線,建設智能交通管控平臺系統,推進智能交通設施建設改造,連接公交和出租車信息管理平臺,有效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率、城區車輛通行率及道路承載力,達到宜居宜游的建設目標。
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集聚區,融入創意書店、咖啡酒吧、特色美食、民俗民宿、民族服飾店、花藝和烘焙店等多種業態,吸引居民及游客休閑打卡游玩;提升區域文化消費,在城市更新的街區,開發符合城市氣質的夜間文旅項目,通過發展夜間經濟集聚人氣,對傳統夜游街區進行提升改造,打造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通過引入多層次的業態,滿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創造多層面的消費場所,采用創新型融資模式,廣泛匯聚社會資金參與城市更新改造項目,帶動商業企業入駐,提升文旅服務水平;加大對多種創意文化業態、文化活動宣傳推廣,整合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通過策劃包裝一批主題明確、規模適度、娛樂性強、參與度高的文化娛樂和旅游節慶活動,舉辦類似“海灘旅游文化節”“高德不夜港”“重拾漁港記憶”等系列富有特色娛樂節慶和賽事活動,激活并帶旺人氣熱度,提高北海旅游知名度,進一步擦亮“品質北海、魅力北海”名片。
實施北海城市更新行動,應完善城市空間結構,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和功能完善工程;不斷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和旅游資源,強化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恢復街巷的市井煙火氣息,營造富有傳統韻味的街巷空間,打造具有民俗文化的景觀風貌區,彰顯北海濱海旅游城市特色;用文旅思維推動城市更新,以多元融合的新業態提升北海文旅經濟產業的發展水平;促進城市更新與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帶動周邊區域的開發建設,推動北海城市建設與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