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水務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錢志斌
國資委在《關于開展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的通知》中提出:要綜合分析世界一流企業的優秀實踐,深入查找企業管理的薄弱環節,要在國有重點企業開展對標世界一流提升行動,大力推進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1]。國有企業踐行國際上公認的“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有利于企業適應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的環境形勢,本文將從卓越績效的基本理念與評價標準入手,討論國有企業如何將先進的卓越績效管理模式與現有的企業管理模式融合,因地制宜地踐行卓越績效管理。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當前深化國企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建成一批世界一流企業,充分發揮國有經濟的戰略支撐作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2]。近年來國有企業通過改革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上仍有提升空間。卓越績效管理是全世界成功企業公認的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有效管理模式,引進和踐行先進的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有利于企業實現“以改革強化管理、以管理促進效能”,有利于進一步提升企業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
1987年,美國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創新性地提出了“卓越績效管理模式”這一概念,“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意味著在“全面質量管理”理念基礎上發展系統化、集成化的管理模式,這一管理模式是對世界各國成功企業成功經驗的系統化提煉與總結,現今已為各國各個組織踐行新時代發展理念、追求更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管理途徑。
在這一發展戰略背景下,我國也積極響應國際發展趨勢,建立了與之相對應卓越績效評價體系——GB/T19580-2012《卓越績效評價準則》(以下簡稱“《準則》”),《準則》提出了九項基本理念,即:遠見卓識的領導、戰略導向、顧客驅動、社會責任、以人為本、合作共贏、重視過程和關注結果、學習改進和創新、系統管理[3]。
《準則》明確了卓越績效管理體系的評價標準由領導、戰略、顧客與市場、資源、過程管理、測量分析改進、結果七個部分組成。七個評價標準貫穿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方面,引導“企業追求卓越,提高產品、服務和經營質量,促進企業持續高質量發展”。
不同國家的國情、市場環境不同,不同企業之間的發展階段與業務屬性也存在差異,因此在踐行卓越績效管理體系的過程中應當結合企業自身的發展實際,切忌生搬硬套。
卓越績效管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遠見卓識的領導”,這一理念落實到國有企業即充分發揮具有遠見卓識的領導的作用,確立組織的使命、愿景和價值觀,帶領全體員工實現組織的發展戰略和目標。通過創建品牌、召開會議、開展各種培訓等多元化的方式加強領導作用,確保企業及員工始終跟緊企業發展方向。
國有企業因國家的發展、行業的變遷,可能多次涉及改革與體制調整,這就要求高層領導根據不同時期的發展需要確立企業的使命、愿景、價值觀,發揮高層領導在企業文化制定與傳播方面的積極作用,在企業發展的不同時期,孕育符合發展實際的企業文化。利用各種信息渠道和平臺,影響企業的相關方,確保企業的文化愿景充分傳達貫徹落實。
卓越績效的基本理念要求企業踐行“學習、改進與創新”精神,重視資源中的人力資源的運用。所以現代國有企業應當在企業文化的建設中特別注意學習、改進與創新企業文化的建設,加大對員工培訓的投入,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調動員工學習的積極性,培育學習型員工是企業追求卓越管理的基礎,也是企業不斷改進創新、長效發展的關鍵。
卓越績效體系要求企業踐行“戰略導向”,并通過有效的績效預測跟進戰略的部署,確保企業戰略落地。為此,企業應當結合業務實際,充分考慮市場的需求、競爭環境、資源、法律、國內外經濟形勢方面等關鍵因素,結合企業所處的政策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技術環境制定可持續發展的長期與短期戰略,并制定關鍵的量化指標,制定績效測量系統,有效應用相關的數據和信息,監測日常運作及組織的整體績效,并根據偏差及時修訂,將績效考核與薪酬掛鉤,確保激勵制度有效運作,支持組織的決策、改進和創新。
卓越績效管理體系要求企業遵循“顧客驅動”“合作共贏”的基本理念,“顧客與市場”亦是卓越績效管理體系的評價標準之一。一方面,充分發揮國有企業良好的企業形象,踐行“優化提升管理,塑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經營理念,維護企業現有的相互信賴、信息暢通、資源優質、合作長久的客戶群或戰略聯盟。在對客戶履約過程中,企業需注重加強對客戶意見的落實,以及差異化個性化服務,通過主動拜訪、加入行業協會、邀請客戶研討、資料分析、第三方資訊、內外部顧客滿意度調查等多種形式或途徑了解顧客的需求和期望,并及時將客戶意見和建議有效地傳達給相關職能部門進行改進和完善,以此不斷提升客戶的滿意程度,維護穩定現有客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國企平臺的優勢,與其他企業展開合作,實現合作共贏;提前捕捉動態變化的政策,從而及時調整戰略,開拓新市場。
“以人為本”和“社會責任”是卓越績效管理的兩大基本理念。“以人為本”要求企業重視員工的學習與發展,在生產經營中重視安全生產。企業應當采取一切可行措施保障員工的權益,針對不同的員工群體,提供針對性、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支持;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多種形式的管理和改進活動,并為員工參與的活動提供必要的資源,以提高員工的參與程度與效果;積極搭建人才培養開發平臺,建立各類人才推薦、選拔、培養和使用渠道,實施有效人才儲備。
踐行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履行公共責任,遵守誠信準則,建立企業信用體系,維護社會道德秩序。企業可通過制定貫徹落實《職工行為準則》培養員工的社會道德,結合企業業務可能對環境、民眾造成困擾的方面設置應急預案,將影響降到最小;積極支持公益事業,由企業高層領導作出表率,引導全體員工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培養全員熱心公益的熱情。
卓越績效體系的基本理念要求組織“重視過程與關注結果”,“過程管理”與“結果”是卓越績效體系的兩大關鍵評價標準。國有企業應當充分意識到卓越績效管理“過程的實施與改進”的重要性,將卓越績效管理視為可持續發展的、不斷進步的實踐過程,嚴格實施過程管理,注重過程中的經驗累積。具體而言,企業應當關注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信息化管理、研發管理、安全管理五大關鍵支持過程,重視相關的工作流程建設,關注相關流程運行后在主要經營方面展現出的“結果”(績效和改進),包括產品和服務、顧客與市場、財務、資源、過程有效性和領導等方面的績效,將企業取得的結果與競爭對手或標桿對比并進行評價,從中歸納總結差異的原因或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改進卓越績效管理過程,提升過程管理水平,從而實現更卓越結果,追求企業長期的成功。
提升管理水平,深化企業改革已經成為共識。為加強國有企業的管理體系建設水平,應當吸收國際先進的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結合國企業務發展實際,孕育企業文化,重視戰略的制定,采用有效的激勵模式,堅持以人為本、踐行社會責任,重視企業與員工整體性發展,探索具有國企特色的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為企業謀劃長期的發展方向,不斷優化資源配置、規范管理過程,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