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牙周學科 周 琦
指導專家: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牙周學科副主任醫師 張 忻
60多歲的王大伯從3年前開始出現牙齦紅腫伴刷牙出血,吃了消炎藥后癥狀沒有緩解。最近牙齦增生越來越明顯,腫得像玉米粒,牙齒也被擠壓出現了移位,牙齦出血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醫生評估王大伯是牙周炎伴藥物性牙齦腫大,與他長期服用降壓藥有關,建議其通過系統性的牙周治療來消退牙齦腫包,改善牙周狀況。
不是所有的降壓藥都會引起牙齦腫大,引起牙齦腫大的降壓藥主要是鈣通道阻滯劑(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地平類藥物是通過拮抗血管平滑肌的鈣離子通道,發揮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尤其適用于控制老年人的高血壓。如果有牙周病未控制,長期服用這種降壓藥物易導致牙齦腫大。
藥物性牙齦腫大是指長期服用某些藥物而引起的牙齦纖維性增生和體積增大,屬于藥物的不良反應之一,常見于服藥1~2年的患者身上。
與炎癥反應引起的局部牙齦腫大不同,地平類藥物引起的牙齦腫大往往是整體性的,常發生于全口牙齦,其中前牙區較重。腫大的牙齦組織質地堅實,略有彈性,呈淡粉紅色,不易出血。局部無自覺癥狀、無疼痛感。嚴重腫大的牙齦可影響口唇閉合而致口呼吸,并妨礙咀嚼功能。
藥物造成的牙齦腫大,并不是藥物的單獨作用,腫大的程度與口腔衛生狀況和原有的牙齦炎癥程度有密切關系。
1.建議前往醫院去除局部刺激因素,通過牙周基礎治療清除菌斑和牙結石,消除菌斑滯留因素,牙齦腫大的情況可明顯好轉甚至痊愈。
2.如完善牙周基礎治療之后牙齦腫大情況改善不明顯,可考慮更換降壓藥物。
3.完善牙周基礎治療之后牙齦腫大仍較明顯,影響美觀、妨礙口腔衛生保持的,還可考慮手術修整。
4.牙周基礎治療與手術后,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和定期牙周復查維護十分重要,否則容易復發。
建議在開始用藥前先進行口腔檢查和評估,消除局部刺激因素,控制菌斑、牙周炎癥,并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在用藥期間也須加強口腔清潔和保健,定期復查,檢查有無牙齦腫脹、牙周袋形成、牙結石及牙菌斑等。

掃碼收聽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