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翔

著名歌手刀郎最新“神曲”《羅剎海市》一夜“封神”,火遍全網。其中一句“過七沖越焦海”的歌詞,讓很多人不能理解。
其實,這句歌詞的“七沖”即“七沖門”,出自中醫經典《難經》;“焦海”可以理解為三焦之海,是中醫學里十分重要的概念。
《難經·四十四難》曰:“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沖門也。”故“七沖門”為食物進入人體后要經過的七道“關卡”。
宋代詩人葉紹翁有一首《游園不值》,其中有一句“小扣柴扉久不開”。這個“柴扉”就是指用木頭做的門,是院子的正大門。
古代“飛”與“扉”通。所謂“扉”,是指門扇,或像門扇一樣的東西,是最外面的一道“屏障”。
食物進入人體最外面的“門”就是“飛門”(唇),生動又形象。同時,唇為脾竅,脾的健運、升清功能都可以在唇上表現出來。
在古代,房屋建筑都有院落結構,像“柴扉”就是整個院子的大門,而“戶門”是指進入室內的門。食物經過牙齒充分咀嚼之后,才能更好地進入身體的內部,猶過戶入室也,故稱齒為戶門。
所謂“吸”,就是“呼吸”的“吸”。食物到達會厭,也就是舌頭后方,口腔、鼻腔、食管和氣管會合處,此處吸收食物需要肺氣的參與。這里形容會厭為“吸門”,自然點明了食物在會厭,然后進入下一道“關卡”。
“賁門”是胃的上口。水谷自食管而入,經過賁門,再入胃腑。賁門是食物向下延伸為胃壁的部位,可將食物從食管向下輸送至胃,并防止食物上逆。
“太倉下口”為幽門,亦即胃之下口。從解剖特點來看,幽門之后,消化道逐漸變得曲折、幽深。如果幽門不通暢而發生病變,則胃氣失降,氣機壅滯,可表現為腹脹、痞滿等癥狀。
“會”就是交會的意思,即大腸、小腸以“闌門”為界。闌門有病,則清濁不分,或便秘,或泄瀉。
“魄”通“粕”。《難經疏正》曰:“魄,古與粕通,即糟粕之所出也。”下極,是指最末端、糟粕外排的出口,也就是現代醫學中的肛門。養護魄門的方法之一是常做提肛運動,可以舒緩身心,利于心、肺的調養。
臟藏精,腑化物。水谷化成精微、營養,主要通過脾的升清作用來實現。“七沖門”主要指食物向下走(降濁)的過程,其中主要是“六腑”在參與。
飲食水谷從進入人體內至排至體外,是一個持續的、不斷深入的過程。當然,這是中醫“七沖門”的直接意義,而在歌曲《羅剎海市》的歌詞中,“過七沖”隱喻通過層層屏障、關隘,沖破種種阻礙,來到一個蜿蜒曲折、別有洞天之處。
“焦海”即“三焦之海”,三焦也是六腑之一,只不過與胃、大腸、小腸等腑不同,三焦相對來說是個“虛腑”。三焦并不完全等同于身體的“膜系統”,中醫“五臟六腑”的概念、內涵與現代醫學中的臟器有一定關聯,但不能直接畫等號。
“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幅山水畫,心、肝、肺、胃、大腸等有形之臟腑好比畫中的魚蟲鳥獸、綠水青山,而三焦就好比畫中留白的部分。‘留白’絕不等同于不存在……‘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不僅可以對應有形臟腑(如肺、脾、腎)的特征表述,也可以對應‘虛腑’三焦自身特征的描述。”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王振華說。

三焦是人體最大的一個腑,有通調水道的作用,可以貫穿上下。“海”也表現為一種虛無廣大的狀態,用“焦海”與“七沖門”相互呼應,一虛一實。“越焦海”暗指越過一片茫茫大海,來到了一處十分偏遠的地方,其隱喻的意義與“七沖門”大同小異,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