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霄
行醫從教六十余載,作為藏醫醫生,旺堆兢兢業業,每天堅持臨床工作10小時以上;作為教師,旺堆起早貪黑,幾乎參與學生生活學習的各個環節;作為科研工作者,旺堆書不離手,認真鉆研藏醫藥相關的古籍文獻。
在如此忙碌的工作環境下,擁有三重身份的旺堆仍然保持著飽滿的精神狀態。在他看來,當忙碌成為一種習慣,便是一種享受,對藏醫藥的鉆研精神支撐著其傳承藏醫藥的人生。
在旺堆漫長的工作生涯中,“坐不住”是他的常態。一到工作崗位,旺堆總是希望每個環節都參與其中,常常將自己的日程排得很滿,以至于每天只有3~4小時的睡眠時間。在常人看來,他每天出診、教學、閱讀、研究,工作量巨大,節奏也非常緊湊,但這并不會讓旺堆覺得精神萎靡;相反,他的身體早已適應了這種忙碌的狀態。
《黃帝內經》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忙碌而不過勞,這種身心和諧的狀態需要穩定的習慣做支撐。“盡管旺堆教授休息時間很短,但是他的睡眠質量很高,通過短時間的休息便可迅速恢復到精力充沛的狀態。”作為旺堆帶領的第一批本科生,西藏藏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米瑪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忙碌的節奏正符合他自身的生活規律。”
除了生活上有規律,旺堆在飲食上也有自己的講究。在旺堆看來,在固定的時間,有規律地進食,可以保證脾胃功能正常發揮,使食物在體內有條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并輸布全身,以維持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和機能。因此,不論工作多忙,旺堆總要保持三餐規律,定時定量地進食。
同時,由于保有藏族的飲食習慣,他一天至少有一頓要吃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一糌粑,并搭配適量的牛羊肉和酥油茶。“旺堆教授的飲食習慣比較固定,對新出現的食物并不感興趣,基本上不吃外面的東西,更多的還是按照小時候的習慣飲食。”師從旺堆的西藏自治區藏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次仁說。
旺堆熱愛看書和寫作,白天處理完工作上的日常事務后,便會拿起手邊的古籍文獻閱讀,形成了博覽群書的良好習慣。在旺堆看來,人生在世要有信仰和追求,要多用腦思考,對世人的貢獻越多,活著的意義才越大。因此,他筆耕不輟,將自己寶貴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整理成書,供更多藏醫藥專業人才學習借鑒。
“旺堆教授的床邊擺滿了一摞摞的書籍文獻,睡前也常會拿上一本書仔細研讀。”次仁回憶,“這種對藏醫藥研究如癡如醉的精神真的令我欽佩。”在旺堆眼中,閱讀這些藏醫藥典籍,仿佛是在精神上與古代大醫進行對話,這樣一次次跨越時空的精神之旅會讓他的心境變得曠達,進一步激起他對學術的熱情,以開啟下一階段的學術研究。
《黃帝內經》有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在旺堆看來,養生最重要的是休養精神,其次才是保養身體。神氣清朗,心念平和,自然全身安寧,這是養生的根本道理,也是防病的原則和指導思想。對藏醫藥文化的熱情使旺堆在研究文獻的過程中獲得了充實感和成就感,所以他很少有精神內耗,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鉆研學術、做臨床、帶學生。旺堆認為,學習可以使頭腦清醒,處在不斷思考之中,也能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儲備,更好地為藏醫藥的傳承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對旺堆而言,適度的運動也能起到調養身心的作用。在工作當中,他常常為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走遍學校的各個角落;工作之余,旺堆也會在茶余飯后散步消食,以消除身體的疲憊感。
旺堆堅持腳踏實地干實事,心存仁義行善舉。他以刻苦鉆研的內在精神境界,做到了心無旁騖、淡泊名利,真正做到了精神內守、怡情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