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朱大鳳
姓 名:申淑娟
身 份:浙江省測繪科學技術研究院工程技術人員
陽光雨露、山川河流、街道商鋪是我們觸手可及的細碎日常。然而,在它們的背后,看不見的數據、信息和系統,以及運用、操作它們的人,共同構筑起這個穩定運行、有序鮮活的世界。地理信息人就是其中的一員。我們穿梭于現實的地理和虛擬的技術之中,為保障一個更安全、更美好的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直到現在,我還記得研究生入學那天的情形:我乘坐火車跨越了1000 多千米,從河北老家來到江蘇南京。剛出站,眼前有一輛公交車即將啟動,我沒有多想就趕緊上前詢問:“請問這輛車到南京師范大學嗎?”司機點頭示意我上車,于是我就順順利利、搖搖晃晃地來到了學校門口。迷糊上車前,我只知道學校的地址是文苑路1 號,還沒來得及鉆研地圖和研究火車站附近的公交線路,只是憑著偶然搭上了“順風車”。
這也像我和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的緣分,誤打誤撞,又水到渠成。
高中時,作為一名理科生,我只在高一上過一年地理課。我對地理課抱有很高的熱情,在課上也樂于舉手回答問題,但奇怪的是,面對考卷,我總是一籌莫展。高考填報志愿時,在眼花繚亂的選擇面前,我想起微機課老師曾提及“地理信息專業有前途”的話,那就它吧,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我又考慮到母親一直向往南方水鄉,喜歡山水和花草,于是選擇了一所南方的大學。
真正開始學習后,我才發現,高中的地理學科與大學的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區別很大,前者是為了打下一個廣泛的基礎,而后者在探索一個縱深精細的領域,同時對數學和計算機有比較高的要求。我很慶幸,自己沒有因為不擅長高中地理考試而將地理專業拒之門外,而是抱著一種寬容、期待的態度,從自己對地圖和風景的興趣出發,加上那一點可能的“前途”,走進了這門學科的世界。
大學階段,除了專業課的學習,適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全面啟動,我作為專業對口的實習生也參與了這項龐大的工作。同時,隨著百度、高德等地圖導航軟件的普及,我也漸漸咂摸到了當年微機課老師話中的意味。
研究生畢業后,我來到了具有江南環境與GIS 專業能力雙重優勢的浙江,從事地理信息應用系統建設工作,在我人生的地圖上,延伸出了一條探索前行的新路徑。
“地理信息系統”中的“信息”一詞,注定了它與數據的聯系,不僅有平面的、對應的關系數據,更有多維度的空間數據。
具體來講,地理信息系統分為兩大塊內容:一是數據采集和處理;二是信息系統,或者說軟件開發,包含空間數據的可視化形式——矢量電子地圖、影像電子地圖等。在工作中,我們常會給相關政府部門開發應用系統。
舉個例子,開展“五水共治”工作就依賴于地理信息系統。“五水共治”的基礎工作是對河流進行數據普查,看一看具體是哪里的河段需要治理。首先,我們派出無人機,沿著河流航拍目標區域;接著,通過相機圖像判斷黑河、臭河、垃圾河等,在地圖上做上標記。數據普查完成后,各個河段就會分配給“河長”。依據河段治理的難度和體量,“河長”們的治理任務也按優先級進行劃分。這時,我們建立的系統需要滿足兩方面的需求:一是管理支持,也就是為“河長”的河道管理提供支持與服務;二是反饋,即專員對地方進行巡查時,可以對河道治理任務完成的情況進行評估與督促。
在四季輪轉中,風霜雨雪、霧霾臺風等自然現象總會攪亂人們平靜的生活。尤其是臺風、暴雨等預警,對浙江人來說不陌生,大家可能還經歷過緊急時刻的撤離。此時,地理信息系統支撐的層層網絡,就能構筑起強有力的生命防線。
拿防汛防臺來說,我們的應對系統包括六個模塊:應急準備、風險識別、風險研判、應急救援、災后恢復和復盤評估。
應急準備是我們應對災害的“出廠設置”,包括避災安置場所、應急物資等,并配備相應的人員,也就是省—市—縣—鎮—村五級防汛防臺責任人。
當自然災害逼近時,風險識別開始啟動,氣象、地質、農業、海洋等專業廳局會提供相應災種的分析數據,并轉接到風險研判模塊,交由防汛防臺指揮部進一步疊加分析,與專家一起確定應急響應的等級和預案,并將研判結果向各級責任人傳達。我們為基層防汛防臺人員建立了實時更新的移動端,幫助他們隨著臺風或暴雨的變化采取應急救援行動,告知他們需要轉移哪些人,應轉盡轉。
當災害過去,對水利、電力、通信等設施的恢復就屬于災后恢復。另外,復盤評估也不容小覷,它是在為將來的災害應對做準備,沒有每一次的復盤評估,就沒有當下我們相對完善的應對系統。所謂的“相對完善”,也就是說,理想狀況下這六個模塊能夠良好運作,但在實際中,根據每地每時的不同情況進行調整依然十分重要,比如某次臺風逼近72 小時、48 小時、24 小時警戒線時,對某地人員進行轉移是早了還是晚了。保障人們的生命安全是這個系統運營的基本線,但盡量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是我們追求的高標準。

這份沉甸甸的工作,既有日復一日的基本數據的細化更新,也包括災難來臨時爭分奪秒的應對。從代碼的耕耘到實地跋涉,從自然的動向預判到人事的布局設置,地理信息人為各種各樣的生命、財產和資源的安全貢獻力量。風雨過境后,天空放晴,人們又開始了尋常而珍貴的一天。數據和信息支撐起來的地平線,是一個個具體的人的生活,也是一個有序運行的社會,這也是我覺得自己的工作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地方。
不同行業的人往往會有特殊的氣質和標志,在意精度就是地理信息人彼此心領神會的默契。因為數據的精度越高,生成的模型就越準確,后續設計與執行的效率就高,成果也越可靠。
和許多行業一樣,我們也要不斷追逐技術發展的腳步,這樣才不會被時代拋棄。目前,地理信息系統的工作已經從無人機、衛星、計算機語言等多種技術更新中廣泛獲益,從前老一輩地理人需要練習將鉛筆削至0.1 毫米,因為0.1 毫米是肉眼可見最細的線條,有助于圖紙的精確呈現,而如今,電腦制圖已經幫我們輕而易舉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人工智能的出現沖擊了許多機械勞動的崗位。在地理信息領域,它有望取代人類肉眼識別地圖影像,編寫簡單的計算機代碼,優化系統界面的操作與呈現,等等。
然而,“地理信息系統”不僅有“地理”和“信息”,還有重要的“系統”,即這一切知識的目的、組織方式,以及達成的成果。如果我們只滿足于按部就班地學習基本技能,人工智能對工作的威脅并非危言聳聽。但無論人工智能多么高效,目前它仍然只是完成某個任務的工具,而如何看穿系統的邏輯,有針對性地、有效地提出任務目標,并且提出檢驗成果的方式,依然離不開一顆會獨立、綜合思考的人類大腦。無論是在生活的地圖里,還是在時代的圖景里,地理信息人一直在路上。
采寫:俞盈盈 整理:韓 政
對話專業
地理信息科學
本科專業代碼
070504
在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科技日新月異的中國,“地理信息專業有前途”這句話自然不會過時!一個地理信息人是如何誕生的?大學畢業后,可以去哪里發光發熱?來聽聽老師和前輩是怎么說的吧!
李發源
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
Q1: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注重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
李發源: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要求學生能夠綜合分析多種地理要素,解決地學問題。比如在精細農業中,要確定某種農作物的最適宜種植區域,就需要在了解該農作物生長習性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待種植區的光照、溫度、濕度、土壤理化性質、交通等地理要素,確定最適宜種植區。同時,該學科注重培養學生的空間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要求學生能利用GIS 軟件采集、處理空間數據,比如同學們居住的小區的建筑物、道路、綠化帶等基礎地理信息,并熟練掌握GIS 空間分析的技能,以建筑物為例,可以分析其密度、空間開闊度、相互的遮擋關系等。此外,還要培養學生的軟件開發能力、知識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
Q2:學生從這個專業畢業后,一般可以從事哪些工作?
李發源:在教育和科研領域,從事與GIS 相關的教學研究工作;成為城市規劃師,研究城市發展趨勢、城市資源分配等;在土地管理領域,研究土地利用與地方經濟、自然因素等的關系;成為大數據分析師,分析和處理各類大數據;成為地圖制圖師,可以到高德、百度、騰訊等企業的地圖部門工作;成為遙感分析師,利用遙感數據進行圖像解譯和空間分析;還可以從事軟件開發工程、數據庫管理等相關工作。
李子桐/沈諾舟
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學生
Q:未來想報考地理相關專業的中學生,現在可以做哪些準備?
李子桐/ 沈諾舟:首先,建議大家了解一下中學地理與大學地理有哪些不同,推薦大家在B 站看南京師范大學湯國安老師創作的關于地理學的長詩。此外,在中學階段打好數理基礎,培養對地理的興趣,通過《地理學與生活》《地理學思想史》《國家地理》“地理公社”“星球科普局”等相關圖書、報刊、公眾號來了解地理學,多積累,多實踐,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