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 問:
假設一個人從小到大處在不能接觸任何有關時尚穿搭的信息的環境中,突然把這個人放到現實社會中,然后給ta 看很多套衣服,讓ta 評價這些衣服是“土”還是“潮”,那么ta 能夠做出判斷嗎?
黃姝菲(意大利柏麗慕達時裝學院時尚造型專業研究生、獨立造型師、REBBIS H 品牌主理人) 答:
我們通常認為“土”是無趣的、隨處可見的,而“潮”是稀缺的、具有審美和創造力的,但這并不是絕對的,我們的流行文化也在經歷著“土出特色則潮,潮若泛濫也土”的過程。評判一件衣服是“土”還是“潮”,需要根據整體的搭配、所處的環境、呈現的方式等進行綜合考慮。就像我們很難評判一塊生雞肉好吃與否,需要根據烹飪方式和個人口味等做出綜合判斷。
說回時尚本身,它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就連設計師也會從藝術、哲學、建筑、個人成長經歷和生活中找尋靈感。Moschino 品牌曾在一季的設計中以“經濟通貨膨脹”為靈感,在保持一貫奇趣俏皮風格的基礎上加入了夸張的救生圈、浮床等元素。所以,即便我們沒有機會了解最新的時尚趨勢和品牌動態,但我們一定有閱讀觀影、觀察生活、尋找自我的時間,這就構成了我們對于自我風格和個人審美的塑造,而我們的穿著往往就是自我個性和審美的外化。因此,我們也許沒有機會直接接觸時尚本身,但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潛在構成了我們對時尚的認知。
時尚并非“土”和“潮”的非黑即白,任何衣服、配飾等單品都需要結合整體搭配、個人氣質和環境等因素綜合考量,就像一個黑色垃圾袋既可以成為設計時尚大牌背包的靈感,成為部分人街頭穿搭的亮點配飾,也可以只是一個垃圾袋。
劉小嘉 問:
購物網站如何識別我們給商品的評價是差評還是好評?
王振航(英國愛丁堡大學計算機專業碩士、程序員) 答:
近年來,網購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商品評論成了溝通消費者和商家的重要橋梁。消費者通過商品評論表達自己對產品、服務、物流等方面的觀點和評價,商品評論一方面幫助商家提高服務質量,另一方面為消費者之間進行交流提供渠道。
識別評論依賴于監督學習算法,它是指在訓練數據中已經標注了正確答案的情況下,通過學習建立一個從輸入到輸出的映射關系。

網購商品的評論頁面中有大量的好評及差評,其中評論的組成方式是顧客反饋的文字及所標注的“星級”。大數據模型的算法就是通過獲取文字類型的關鍵詞,比如服裝品類的“面料舒適”“尺碼合適”等,將商品質量與高星級關聯起來,然后通過學習這些關鍵詞條,選擇合適的算法,幫助平臺識別出新的評價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監督學習類似于“給事物打標簽”,這項技術在日常生活中與各種服務和應用密切相關,除此之外,也應用于過濾垃圾郵件、汽車自動駕駛等領域。
范志成 問:
影評和觀后感的區別是什么?
黃旭靜[浙江大學廣播電視專業(當代影視文化與批評方向)研究生] 答:
影評重“評”,是對電影的批評與評論;觀后感重“感”,是看完電影后的感受。我個人不偏好說哪種表述更理性(雖然某種程度上影評相較于觀后感確實更需要理性的分析,但是觀后感的表述也可以是理性的),而這兩者最本質的區別在于立足點。
影評需要基于某一電影創作的現象進行理性的分析和批評,目的在于分析評價電影中蘊含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和社會意義,對電影藝術創作、社會現狀認知和觀眾欣賞水平有一定的發展借鑒意義。從內容上來說,影評往往會涉及專業性的電影語言,如視聽語言、導演的風格流派等,更為專業一些的影評甚至會討論這部電影如何影響電影藝術的發展。
觀后感則是基于感受的表達和抒發,是一種表達欲的實現形式。電影在這個過程中是激發表達的一個引子,可以是因為看了這部電影,領悟、聯想到了某些道理或者思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了決心、產生了理想,進而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觀后感可以是圍繞某一中心主題的有感而發,也可以是看完電影后所有感受的集大成者,但核心一定是在觀看的基礎上抒發屬于自己的感想。天馬行空也好,理性剖析也好,重點在于這是屬于你的直抒胸臆。

圖/陳木小

不管問題大不大,問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