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巍
(吉林省永吉縣第四中學,吉林 永吉 132000)
在當下的教育格局中,教學和評估存在脫節的問題極易導致學生形成認知層面與評估準則之間的理解偏差,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因此,教育者必須重新審視和整合教學內容、方法和評估手段,確保教學目標、內容、方法與評價方式之間的高度協調.“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的提出為高中數學教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此理念主張教育者從一個宏觀、系統和完整的視角審視教學過程,從而更有效地推動學生的深度學習和全面發展.本研究將深入探討如何基于“教學評一致性”要求,構建一種高效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旨在塑造一個從課程設計、教學策略到評價工具均與數學教育的深層目標緊密銜接的教學模式,以期達到真正的教育一致性,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為堅實的支撐.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核心實質是確保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和評價標準的緊密結合和高度協同,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構建一個系統性的教學環境,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對數學的理解,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和綜合應用能力的發展.
基于“教學評一致性”要求開展高中數學教學,一方面,意味著課堂教學不應淪為單純的知識傳遞,即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不應僅僅停留在數學公式或定理的教授層面,而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實際問題探討其背后的數學思想,發現其在現實生活或其它學科中的應用價值;另一方面,評估方法也需與時俱進,評價機制不應局限于傳統的筆試形式,而應包含項目實踐、研究報告和團隊合作等方式,以真實反映學生的思維深度、問題解決策略和團隊協作能力.此外,基于“教學評一致性”要求開展高中數學教學注重教師通過針對每位學生的特點,提供精細化反饋,促使學生識別自己的長處與不足,激勵其自主調整學習策略,從而形成一個持續的、自我調節的學習過程.此種教學模式不僅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和對數學的真正熱愛[1].
“教學評一致性”要求下,教學目標的確切性、明確性和連貫性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具有核心作用,是教-學-評的靈魂.唯有設定鮮明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的開展才會更具目標導向性.教師才能為學生提供精準、深入的教學反饋,助力其更上一層樓.基于“教學評一致性”要求深度解讀課程標準、設定教學目標的具體做法如下.
當教師深入探討課程標準時,首要任務是透過文字,感知每個模塊、單元或主題背后的深層邏輯、思維方法和思考習慣.這種對課程的宏觀把握不僅限于明確知識點的列舉,更要洞悉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結構.繼而,教師需要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部分,對知識點進行層級分類,形成一個結構清晰的知識體系,確保學生在掌握每個知識點時,可以清楚地了解其在整個學科體系中的定位和價值.同時,教師需辨識每個知識點背后所需培養的深層次能力,如批判性思考、問題解決和邏輯推理.為了確保教學目標既具體又具挑戰性,教師可以按照SMART原則,構建明確(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達成(Achievable)、相關性(Relevant)和時限(Time-bound)的教學目標[2].從而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學習方向,也為教師設定教學策略和開展教學評估提供明確的參考標準.
開展“三角函數的圖象與性質”教學前,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分解課程標準,設立精準而科學的教學目標.教師應投身于對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深度剖析,特別是在三角函數的領域,對相關標準和要求有一個深入且系統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需策略性地將該主題劃分為三大核心模塊:正弦函數、余弦函數和正切函數.并對這三個模塊進行進一步的梳理,明確其內部的基本性質、圖形特點以及圖形的變換規律.以正弦函數為例,教師應進一步探究其定義域、值域、基本圖形、周期性、振幅、相位,并研究其與其他函數之間的內在聯系與相互影響.
依據教學標準確立精準且科學的教學目標后,設計持續性的教學評價任務就成為一個核心環節.此環節是確保教學過程與評價相互補充,推動學生在全面的認知、技能和能力層面得到發展的基石.具體做法如下.
教師需要先明確評價的宏觀目的,識別評價與教學目標之間的緊密聯系,以確保學生能夠從知識掌握到深度應用逐漸進階.繼而,基于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將評價任務分為初、中、高三個層次.初級評價著重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而高級評價則可以關注學生的應用和分析能力.針對不同的評級任務層級,設計相應形式的教學評價任務.例如,針對知識型目標,可設計選擇題或填空題等形式的教學評價任務;針對技能型目標,可設計應用題或實驗報告等形式的任務;而針對態度型目標,則可以通過實時反饋、口頭答辯等形式進行教學觀察和評估.旨在從多維度全面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
例如,高中數學“三角函數的圖象與性質”教學中,需要完成目標:(1)掌握三角函數的定義;(2)理解三角函數式中各參數的幾何意義;(3)繪制三角函數的圖象;(4)應用三角函數圖象與性質.教師須設計與教學目標相應的持續性教學評價任務.以確保教學目標的逐步實現,為學生提供一個連續、系統的學習評價路徑.針對目標(1):掌握三角函數的定義,教師可以設計診斷性評價任務.例如:“在第二象限,哪個三角函數是正值?”或“描述余弦函數的定義.”通過簡短的測驗判斷學生的初始理解,據此定位教學起點.針對目標(2):理解三角函數式中各參數的幾何意義,采用格式化評價任務,結合數學圖形工具,提供一個半完成的正弦曲線,并要求學生標記出正確的振幅、周期和相位,以及完成曲線的繪制.針對目標(3):繪制三角函數的圖象,教師可以設計實踐性評價任務,教師設計一個工作坊.在工作坊中,學生將使用數學軟件工具,對給定的三角函數圖形進行平移、伸縮等操作.以此鼓勵學生動手實踐與創新思考,促進知識的內化.針對目標(4):應用三角函數,教師可結合實際生活場景,設計應用型評價任務.例如:“如何使用三角函數來計算太陽在中午時的角度?”學生在解決此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運用三角函數知識,還需要結合其他數學和科學概念,從而培養學生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的能力,增強學習的現實意義.
教學評價任務不僅僅是檢驗學生學習深度的標尺,更是指引教師朝向更為精準和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前進的燈塔.教師應充分發揮教學評價任務的指引作用,細致打造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并形成穩固的知識結構.
例如,在“三角函數的圖象與性質”教學中,對應評價任務(1),教師可以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三角函數虛擬現實探險”的教學活動.首先,教師須使用VR技術制作一個三角函數的虛擬世界.告知學生此世界有一個充滿動態的三角函數波的大海.繼而,教師設計一系列基于三角函數基本概念的任務.例如:“找到一個在第二象限正值的三角函數波”.隨即,教師組織學生戴上VR眼鏡進入三角函數的虛擬世界.在VR環境中,學生需要按照指引完成各種任務.例如,在大海中找到某種特定的三角函數波,或是根據提示操作虛擬的工具以影響三角函數的振幅、周期和相位.活動結束后,教師結合VR記錄的數據為學生提供反饋,幫助學生明確自己在三角函數知識上的薄弱點,同時組織學生分享自身在虛擬世界中的體驗,以此為契機,針對常見誤解進行深入解釋和再教.設計此教學活動旨在結合VR技術和教育內容,使復雜的三角函數知識變得直觀和有趣,為學生提供一個沉浸式的學習體驗.
又如,針對任務(3),教師可以策劃“三角函數美學工坊”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挖掘三角函數圖像的魅力,以藝術的形式呈現數學之美.首先,教師簡述三角函數圖形的各種變換技巧,如圖像的平移、伸縮等.隨后,教師為學生提供包括透明圖紙、量角器、搭配印有基礎三角函數曲線的模板的工具,并組織學生利用工具和自身對三角函數的理解,創作一幅融合數學與藝術的畫作,并附上簡短的文字說明創作時所融入的數學原理和操作.為加強實踐與交流,教師可以組織“數學藝術畫廊”展示環節.鼓勵學生講解自己的作品中涉及的三角函數性質和轉換方法,促使學生進一步探討三角函數圖形的深層特性.此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深入實踐三角函數的圖像性質,同時有助于學生在創作與交流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三角函數的本質與魅力,體會數學知識在實際應用中的無限可能.
本研究立足于“教學評一致性”的核心理念,系統而深入地挖掘了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路徑.為了更加明確“教學評一致性”的實質意義,本文首先解析了其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核心內涵,接著,選取基于此要求的教學設計“三步法”作為研究切入點,分步驟地提出了分解課程標準,確立既精確又注重科學性的教學目標;以目標為中心,制定持續的教學評價任務和細致打造目標導向的教學活動策略.未來,教育環境將不斷演變,教師應時刻保持敏感度,不斷地進行自我革新,探索更為高效的數學教學方法.通過進一步優化基于“教學評一致性”要求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推進教育的現代化和改革,培養出具備寬廣的知識視野、創新思維和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新一代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