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世紀的某一天,一艘商船滿載貨物在茫茫大海上顛簸航行,船長站在瞭望臺上,用單筒望遠鏡看著遠方,突然,一面海盜船的骷髏旗閃入了他的視線,船長驚慌大叫:不好,海盜……
在電影《加勒比海盜》中,無論是杰克船長還是巴博薩船長在海上搶劫時都要升起骷髏旗。歷史上真的是這樣嗎?難道他們不怕獵物逃跑嗎?
彼得·利森在他的著作《海盜經濟學》中仔細研究了這個問題。該書英文版的書名是TheInvisibleHook(看不見的鉤子),利森認為,人類商業社會中,普遍受亞當·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支配,而在海盜社會中,這個經濟規律同樣適用,于是作者形象地將其比喻成“看不見的鉤子”。
彼得·利森認為,海盜同樣也會考慮投資學的“風險報酬率”,因此當他們物色到“獵物”后要盡量避免兩件事:其一是別讓到嘴的鴨子飛了;其二是盡量不要動用武力尤其是開炮解決問題。
“獵物”逃之夭夭,搶劫成了竹籃子打水肯定犯不著。但如果動武就互有傷亡,嚴重到開炮互轟,那會使這票生意徒勞無功或事倍功半。貨物可能受損甚至貨沉大海,海盜船搞不好也會沉沒,這就造成經濟學家所說的“盈利損耗”。
懸掛骷髏旗是向要掠奪的商船傳遞出這樣的信號:一群兇殘無比的悍匪就要來占領你們的船了,與其徒勞抵抗不如乖乖交出你們的貨物。
為了鼓勵投降,海盜會對不肯投降的商船使用暴力,并適時透露一些消息給報社,讓那些血腥十足而又言過其實的細節公開發表。而對于合作的船長和船員,海盜一律優待,而且給予物質獎勵,目的是希望劫后余生的船員把海盜越貨不殺人的“事跡”廣為傳播。
海盜希望傳遞自己的兇殘形象,但是大多數搶劫和綁架事件都是以談判結束,比起殺人,海盜更喜歡商業談判。據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報道,從1575年至1739年間,北非海盜與代表西班牙家庭的僧侶之間發生過一萬多次的談判,僧侶通過延長談判時間,成功地減少了贖金。一些研究人員通過對現代索馬里海盜活動的調查發現,在談判策略中,索馬里海盜喜歡裝“老練”(再不給錢馬上喂鯊魚,我們可是殺人如麻的悍匪),而船主則會“哭窮”(大哥,別這樣,我們也是窮打工的)。
事實上,海盜船長也不像影視作品中那么獨斷專橫。資深記者科林·伍達德寫過一本名為《海盜共和國》的書,他說:17、18世紀是海盜的全盛時期,所有的海盜船都有明文契約,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海盜船上從船長到各級領導,都是海盜們一人一票選舉出來的。如果一個船長在運用船員所賦予的權力時稍微有點過界,那船員就會迅速地罷免他,同時選出新人船長。
18世紀的海盜頭目薩姆·貝拉米曾說:“在不損害我們利益的前提下,我蔑視一切傷害他人的行為”因此骷髏旗通過向潛在目標表明身份,其目的就是阻止流血戰斗,避免對海盜自身以及無辜商人不必要的傷害和殺戮。
那么掛起骷髏旗會不會使得“獵物”逃走呢?海盜船通常是在發現目標后才扯起骷髏旗的,而17、18世紀的海盜船無論在風帆上還是武器上,都比商船優勝。所以海盜確定“獵物”逃不出手掌心后,才敢大搖大擺掛起骷髏旗。
因為這種種原因,海盜認為最佳劫掠策略是虛張聲勢,令“獵物”既不能逃逸又能不戰而降。換句話說,扯起骷髏旗是實用又狡猾的理性商業行為。
(馮嘉運薦自《深圳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