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是作物的“糧食”,是農產品產量與品質的物質基礎。推進化肥減量增效,是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加快農業綠色轉型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為推動化肥減量化行動實施,加強“三新”集成配套,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制定本方案。
按照《到2025 年化肥減量化行動方案》《關于做好2023 年化肥減量化工作的通知》要求,以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種植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按照“高產、優質、經濟、環保”要求,鞏固提升測土配方施肥,推進化肥多元替代,加強施肥新技術、肥料新產品和施用新機具“三新”集成配套落地,強化高效施肥服務模式創新,建立肥效監測評價體系,促進施肥精準化、智能化、綠色化、專業化,提高化肥利用率,穩定農用化肥施用總量,為穩糧保供、綠色發展、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堅持生產與生態統籌。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統籌考慮作物增產與面源污染防控,科學合理確定肥料用量,在保證作物養分供應的基礎上,避免過量施肥和盲目減肥,推進生產生態協調發展。
堅持產能與效率雙提。聚焦新技術、新產品、新機具,充分發揮科學施肥技術在促進糧食產能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效促進單產提升。優化施肥結構和施肥方式,調整養分形態配比,注重中微量元素補充,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堅持有機與無機配合。綜合考慮作物養分需求和區域資源特點,統籌利用多種養分來源,引導農民種植綠肥、積造農家肥、施用微生物肥料等,與配方肥、專用肥、緩釋肥等施用相結合,替代部分化肥投入,促進作物養分均衡。
堅持集成與示范并重。因地制宜開展“三新”集成配套,強化機藝融合、技物結合、物械配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促進作物增產增收。打造“三新”示范核心樣板區,加強政策引導和宣傳培訓,提高關鍵技術到位率,促進“三新”落地。
鞏固基礎性工作取土化驗。建立常態化測土機制,統籌利用第三次土壤普查等數據資源,按需做好取土化驗,不斷完善和更新土壤養分數據庫。探索批量化、自動化快速測試技術,提高工作效率。以常規五項為基礎,重點加強中微量元素測定,全面掌握土壤養分狀況。田間試驗。按照《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程》(NY/T 2911)有關要求,結合各地科學施肥工作需要和重點工作安排,統籌開展有機無機配合、機械施肥、水肥一體化、中微量元素、新型肥料等田間肥效試驗,為優化肥料配方和施肥方案提供支撐。農戶調查。綜合考慮區域、作物、主體等因素,進一步優化調查點位設置,重點監測農作物的產量情況、施肥數量、施肥品種、施肥時期、施肥方式等信息,建立常態化調查機制。農戶施肥監測通過手機端微信掃碼“施肥監測通”小程序或PC 端登錄信息系統填報。
提升配方肥供應優化肥料配方。
充分挖掘測土配方施肥基礎數據,綜合作物養分需求、土壤養分供應和肥料效應制定肥料配方,統籌基肥追肥比例,注重養分形態配合和中微量元素補充。強化配方發布。采用聚類等方法將大量肥料配方綜合形成配比合理、便于生產的區域主推肥料配方。建立肥料配方發布渠道和發布機制,引導企業生產配方肥。做好配方肥供應。統籌各方力量,實現肥料配方“及時發布、按需生產、科學施用”有效鏈接。鼓勵肥料生產企業分區域、分作物設立智能配肥站,建立多樣、定點、精準、全面的配方肥供應體系,擴大配方肥生產供應。
提升科學施肥服務信息化指導。
及時制定和發布本區域主要農作物科學施肥指導意見,推動施肥方案進店、入戶、上墻、掛網,引導農民按“方”施肥。智能化推薦。推廣應用NE 施肥系統、縣域測土配方施肥專家系統等智能化、簡便化推薦施肥系統,指導配方肥科學合理施用,提升農民科學施肥水平。充分利用手機APP、短信微信、觸摸屏等方式,開展配方肥施用技術宣傳,提高配方肥到位率。專業化服務。積極培育科學施肥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肥料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個性化、定制化配方肥施用服務,推動配方肥下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探索構建配方肥供需網絡,形成“自主選擇、按需生產、精準配送”的配方肥供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