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 陳 卓 隋 紅
自2005年我國現代第一所馬球俱樂部成立,到2022年中國馬術協會成功舉辦國內首次馬球等級考核,這是復興和弘揚中國馬球運動的重要標志。特別是2015年在新疆吐魯番洋海墓出土的馬球和球杖,是距今2800至2400年左右的馬球實物,將國內馬球記錄推前了400至800年,吐魯番有可能是國內最早的馬球發源地[1],比公元前600年起源的波斯馬球早了整整200年[2]。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2008年6月,馬球(塔吉克族馬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809 Ⅵ-37)[3]。20世紀80年代,在塔吉克族群眾中僅有較少年長者見過此項運動,隨著非遺傳承人的年老體衰,技藝流失,馬球項目已面臨瀕危[4],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瀕危,說到底就是傳承人的瀕危[5];口述史方法,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最得力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性手段[6]。口述歷史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活動,塔吉克族馬球已成為新疆地域性身體文化符號,通過“自下而上”的視角,記錄他們對馬球運動的理解及傳承經驗,探尋他們的身體文化認同方式,對文化潤疆工程的實施,積極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促進新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已是現實訴求。
“帕米爾”是塔吉克語“世界屋脊”之意[7],這里不僅雪山連綿、湖泊清澈、濕地蔥蘢,有《漢書·西域傳》中提到的蒲犁國——“石頭城”[8],玄奘東歸之路——塔莎古道[9],還有印證了“漢日天種”的“公主堡”[10]等歷史遺跡,生活在高原上的塔吉克族流傳著一項較為古老的馬球運動,由于缺乏文字記載,對其歷史了解多源于祖輩們的言傳。
非遺傳承人熱合曼庫力·尕夏(男,生于1943年,塔吉克族,以下簡稱“熱”)認為:馬球運動起源于古代中國,尤其在唐朝,經濟繁榮,國力昌盛,馬球運動從宮廷到民間開展較廣泛,目前塔縣縣城保存有馬球場遺址。據老人回憶:應該是20世紀30年代左右留下來的,還聽說其爺爺與巴基斯坦人打過馬球。
馬球不僅在新疆塔吉克群眾中開展,還流傳于藏民族中,并與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有關聯。據非遺傳承人居馬巴依·米爾孜買買提(男,生于1987年,塔吉克族,以下簡稱“居”)表述:“塔吉克族有一個傳言,吃過了糖粽子,藏族人就開始舉辦馬球比賽了。”在國內研究中也有學者認為馬球最早起源于吐蕃時期[11]。
非遺傳承人薩爾達爾·修地克(男,生于1977年,塔吉克族,以下簡稱“薩”)也聽老人提起過:在1856年,英國人與塔吉克族打過一場馬球賽,當時不是英國人帶來的馬球運動,而是在喀什的英國人聽到塔縣有人打馬球,才特意過來與我們打了一場比賽。
新疆帕米爾高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孕育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塔吉克族開朗豁達的人生態度和堅毅勇敢的性格。改革開放以來,馬球運動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
一是在場地器材方面有了進一步規范。據傳承人“薩”描述:球,由較早的“黑球”(動物皮毛)演變為目前使用的木球或橡膠球;馬的品種越來越好;以前場地簡單隨意,沒有標志線,現在有了球門和邊線。二是群眾在馬球運動中的參與度逐步升高,據傳承人“熱”回憶:其1964年開始打馬球,此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群眾體育運動活動越來越豐富,特別是過春節、肖貢巴哈爾節、國慶節,目前7個鄉鎮都有了自己的馬球隊。
關于馬球運動的復興,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在塔縣成立10周年(1964年)之際,據傳承人“居”回憶:有些熱愛馬球運動的老人給縣委寫了倡議書,提出要恢復馬球運動。由于他們的“聯名上書”,樸素而強烈的愿望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在塔縣成立10周年慶祝大會上舉辦了大型的馬球表演賽,這體現了塔吉克族老一輩民族傳統體育愛好者及馬球傳承者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1.政府主導
新中國成立后,在保護民族傳統體育方面提出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尊重差異”[12]的工作方針。熱合曼庫力·尕夏,2008年被評為馬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在其19歲時,即1962年參加縣政府組織的馬球學習班。可見,在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政策起步探索期(1949—1977年)[13],各省、市重視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工作,積極開展一些民眾喜聞樂見的傳統體育活動,以推動民族工作的開展。塔縣于2004年成立民族文化藝術中心,2008年開始,文化館每年定期組織馬球非遺傳承人開展集中培訓工作。
2.家族傳承
薩爾達爾·修地克在2014年被評為馬球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家族式傳承,已是第三代,在他16歲時就開始打馬球。其父親1948年出生,身體健康,善于騎馬和叼羊,父親的言傳身教,給他的馬球技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傳承人“薩”在塔縣成立50周年的慶祝活動中還獲得了賽馬冠軍。
3.人生追求
(4)在混合料振動壓實時,嚴格控制其碾壓速度,若碾壓速度過小,可能會出現過振現象,易導致骨料出現破碎現象。
居馬巴依·米爾孜買買提于2014年被評為馬球地區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在家庭氛圍的熏陶下,其14歲時開始學習騎馬。2009年,塔縣組織了較大規模的馬球比賽,“居”參加的代表隊連續5屆奪得冠軍。可見,在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政策改革深化期(1995—2011年)[13],塔縣文體局積極落實國家政策,不僅大力開展民族傳統體育賽事,還注重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工作,“居”等新一代青年也從興趣逐步上升到熱愛,在馬球運動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1.榮譽與自豪
非遺傳承面臨的一大難題,是人才斷層,群眾及政府對非遺傳承人的認可和表彰對他們是莫大的鼓舞。傳承人“薩”:“我對馬特別有感情,自從打馬球以來,尤其是拿到傳承人證書后,我很自豪。”2009年至2014年,是傳承人“居”進步最快的階段,在各項比賽中積累了經驗,獲得了多項榮譽,“我最高興的是在肖貢巴哈爾節,各鄉之間舉辦馬球比賽,有很多觀眾,我們特別驕傲”。塔吉克族珍視榮譽與親情,總是將各種獎項、照片擺在房屋最顯眼之處。
2.熱愛與堅持
作為馬球項目非遺傳承人,榮譽感和自豪感的背后,是艱辛的付出。據非遺傳承人“熱”回憶:為了訓馬,幾晚上不睡覺,還要定時給馬喂飼料。傳承人“居”的父親不僅是教師,也是一名出色的叼羊選手,家中至今還保留養馬的傳統,其父親在叼羊中曾摔斷過7根肋骨,自己也在馬球比賽中受過傷,休息了近一年才康復。非遺傳承人受到了家庭氛圍的熏陶及父輩們榜樣力量的感染,對馬球的熱愛更加純粹和久遠。
3.責任與使命
新中國成立以來,塔縣積極組織開展馬球運動,面對訓練的艱辛、比賽的傷病等諸多困難,也深深烙上了他們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使命感。非遺傳承人“居”表示:將繼續組織好馬球比賽,帶領團隊取得更多的榮譽,培養出更優秀的選手,讓帕米爾高原馬球更具魅力。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熱”語重心長地說:“學習馬球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一項重要任務,見證了馬球的發展,我有培養后備人才的任務、職責。國家培養了我,我必須完成國家交給我的任務。”
1.環境制約
2.經濟滯后
傳承人薩爾達爾·修地克于2012年至2016年,擔任塔縣瓦恰鄉沙拉布迪村支部書記,2016年辭職,開始投資生產經營合作社,帶領村民開展畜牧養殖業,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發家致富帶頭人。當地經濟的發展決定了群眾體育活動的形式與規模,他表示:經濟好了,村民富了,才能買上好馬,否則怎么給馬球隊出力?由于近幾年馬的價格有所升高,飼養馬的成本也在增加,為了生計,勞作的村民想有屬于自己的馬還存在不小的壓力。
1.加強科學保護
隨著時代的進步,當地經濟的發展,馬球運動的影響力逐步擴大,包括非遺傳承人在內也會在激烈的爭搶中難免受傷。首先是對人的保護,防止馬對人的攻擊不可忽視,傳承人“居”:“一般不選脾氣暴躁的馬,(這樣的馬)不僅會踢人,還會咬人。”傳承人“薩”表示:如果統一穿護膝的長靴會更安全。
其次是對項目的保護,作為自治區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塔縣,旅游業已與文化、餐飲、生態、健康、體育等相關產業融合互動,需進一步統籌安排,加大傳統體育項目表演賽的力度;同時做好媒體宣傳,突顯體育旅游給家鄉帶來的經濟文化價值,吸納本地更多的青年群體參與到傳統體育項目中,參與就是最好的保護。
最后是可建立塔縣馬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習補償激勵制度,營造良好的傳承氛圍,在對馬球項目的保護與傳承中,通過資金補償、政策補償等方式,維護馬球項目傳承保護活動的可持續性。
2.堅持文化引領
2022年,北京冬奧會前夕,塔什庫爾干縣的馬球健兒自發組織了一場別樣的馬球比賽,傳承人“居”興奮說:“北京是世界上唯一舉辦過夏季和冬季奧運會的城市,作為中國人,我們很自豪,我們自發組織了馬球比賽,在我們使用的傳統馬球桿底部畫上了北京字樣和五環標志,縣文體局專程趕來拍了宣傳片,我們在祖國最西部的高原上祝愿祖國的運動健兒取得好成績。”
除了對北京冬奧參賽健兒的美好祝福外,非遺傳承人“居”也表達出希望能代表新疆隊參加全國馬球比賽,但也有一絲憂慮:“用傳統打法肯定是不行的,傳統歸傳統,還是必須要為以后發展考慮。”據了解,在塔縣文化館組織的馬球非遺傳承人集中培訓中,已將改良傳統馬球桿及優化馬球戰術配合作為今后的一項重點工作。
塔吉克族馬球是中華民族體育大家庭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在黨的民族政策支持下,馬球運動從落寞到復興,從“聯名上書”到“高原祝福”,塔吉克族群眾對馬球運動的認同感、參與感逐步提高。馬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馬球項目傳承與發展中,不斷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在鄉村振興,大力發展旅游經濟時,積極實踐文旅融合,展現出塔吉克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之美,使塔吉克族馬球文化適應新時代發展,為“文化潤疆”注入鮮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