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勝
新中國成立之后,社會各界十分重視“魯迅先生紀念活動”的開展,從1949年開始,為魯迅先生的忌辰組織紀念活動,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居中協調,聯絡文學藝術界、全國總工會、全國民主婦聯、全國青聯等組織開展高規(guī)格紀念活動。
官方通知作指導。1949年10月15日,新華社發(fā)表電訊稿《京、寧籌備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新華社北京十五日電)(甲)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為了籌備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個魯迅先生的忌日,13日下午特邀請全國總工會、全國民主婦聯、全國青聯和中共北京市委會等共同商討紀念辦法。”1951年9月20日,黨中央發(fā)布文件《中共中央關于紀念魯迅活動的指示》,指出:“9月25日為魯迅七十誕辰,10月19日為其逝世十五周年,決在10月19日合并紀念”。
重要人士出席活動。魯迅因其在文藝界的巨大影響和崇高地位,眾多社會團體的重要人士到場參加其紀念活動。黨中央文件《中共中央關于紀念魯迅活動的指示》指出:“在紀念會上望各中央局有負責同志出席講話,號召文藝干部認真研究魯迅。”1949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忌辰十三周年,首都舉行規(guī)格較高的紀念集會,文藝學術界重要人士如郭沫若、周揚等出席。
因魯迅先生紀念級別較高,其活動規(guī)模也較大,社會各界積極響應其紀念活動的開展,除文學藝術界作為紀念活動舉辦的主體必然參與之外,社會各界如青年界、婦女界,工商界亦廣泛參加魯迅先生的紀念活動。
參與人員數量眾多。1949年10月,魯迅先生忌辰十三周年紀念,首都舉行頗具規(guī)模的紀念集會,紀念場地在國民大戲院,到會的文藝工作者、青年、婦女各界代表等1000余人。1956年9月25日,北京900多個青年參加了青年團中央舉辦的“魯迅先生誕生七十五周年、逝世二十周年紀念會”,到會青年們表示要更好地學習魯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社會各界覆蓋面廣。1949年,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文藝工作者、工人、青年、婦女等各界代表到會參加。1956年,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舉行魯迅先生專題報告會,面向對象既有文藝工作者,也有青年、婦女等社會各界愛好文藝的人員,體現了魯迅先生紀念活動參與人員社會各界覆蓋面廣。
統(tǒng)一的文件、官方的指示對魯迅先生紀念的辦法做出規(guī)定;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作為紀念主體,組織開展各種紀念活動;社會各界聯合成立專門的籌備委員會,統(tǒng)一制定規(guī)程,協調開展活動,保證紀念活動規(guī)范進行。
全國文聯居中聯絡各方參與團體。1949年10月,全國文聯為了籌備紀念建國后第一個魯迅先生的忌日,在全國文聯會址邀請全國總工會、全國民主婦聯、全國青聯及北京市委等單位共同商討紀念事宜。1950年,全國文聯暨北京市文聯,為了紀念中國偉大文藝導師魯迅逝世第十四周年,于10月19日在青年宮舉行紀念會。郭沫若以全國文聯主席的身份主持紀念活動。
籌備委員會統(tǒng)一協調紀念活動開展。1949年10月,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在全國文聯的組織下,全國總工會、全國民主婦聯、全國青聯及北京市委等單位聯合發(fā)起成立了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籌備會,在籌備會的主持下初步確定紀念節(jié)目,并對即將在首都舉行的紀念集會、各地方的紀念活動等作出指導和安排。1950年10月,全國文聯和其他有關機關、團體組成籌備會,負責主持“魯迅先生逝世十五周年紀念大會”。
報告會是展示思想內涵,宣揚精神品格的重要儀式。紀念魯迅先生的專題報告會,報告人主要是其生前親友許廣平、馮雪峰等,報告對象則多面向青年學生,講解魯迅先生生平事跡和精神內核,使更多的青年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宣傳魯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
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北京師范大學師生在北師大文學院禮堂舉辦“紀念晚會”,并請許廣平、馮雪峰等講述魯迅先生的生前事跡及奮斗故事。許廣平先生回憶了魯迅先生在幾個時期內的生活故事,講述了魯迅先生的奮斗精神,還有他和廣大群眾、文藝創(chuàng)作血肉相連的關系[1]。
1954年10月17日,中國作家協會和北京圖書館在長安戲院聯合舉辦紀念魯迅逝世十八周年報告會,到會聽眾有1500多人。會上由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涌作了《關于魯迅文學遺產的一些問題》的報告[2]。1956年,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為紀念魯迅逝世二十周年,幫助青年文藝工作者及愛好文藝的工人、干部、學生了解魯迅的文藝思想和他的創(chuàng)作生活,決定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辦魯迅逝世二十周年紀念報告會。講述魯迅先生的生活故事,彰顯其高尚品格,體會其家國情懷,弘揚其奮斗精神,從而對青年學生起到教化作用。
舉辦實物展覽會是社會各界紀念魯迅先生的的重要儀式。實物展覽作為一種獨特的展示形式,通過空間布局、展線布置、展品組合、色彩變化等手段使觀眾在展覽中成為主動的文化建構者,通過參觀展覽獲取個體體驗和情感認同[3]。
1949年10月,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紀念,許廣平先生將魯迅先生故居(阜成門內宮門口西三條二十一號)依照魯迅先生生前之居住情形加以布置,并將其開放展覽。之后又在原有故居的基礎上建造了博物館陳列室,分兩大部分:生平陳列室和藏書陳列室。生平陳列室里有介紹魯迅先生生平的圖片、實物和魯迅先生的手稿。藏書陳列室有魯迅先生收藏的一萬多冊書籍和魯迅先生的珍貴的手稿。
人民美術出版社于1954年10月19至21日,舉行了“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八周年中國新興木刻展覽會”。展覽展出了以1933至1936年在魯迅先生指導下的當時我國青年木刻工作者為主的作品。在京的美術工作者及文化界人士百余人前往參觀。這些我國初期的木刻作品,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是“一點萌芽。然而要有茂林嘉卉,卻非先有這萌芽不可。”觀眾從作品中受到了感染,也體會到了魯迅先生的思想內涵。
作為大眾傳媒重要載體的電視、電影,借助影像傳播產生的視聽效果,可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非常形象而感性地銘刻在人們的腦海里[4]。為紀念魯迅先生而攝制的紀錄影片能夠將魯迅先生的生平事跡生動形象地呈現在世人眼前,影片形象生動,呈現人物場景。
為將魯迅先生的生平事跡完整地呈現在熒幕上,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攝制了《魯迅傳》紀錄片,將魯迅先生的事跡畫面、生活場景呈現給觀眾。電影主要是根據歷史發(fā)展的特點,突出魯迅在辛亥革命前后,“五四”運動前后,“五卅”到“三一八”、1927年大革命時期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左聯”十年的斗爭生活。影片描寫了魯迅先生從進化論到階級論、從民主主義者到無產階級戰(zhàn)士所經歷的轉變道路,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還請有關人員對當時的社會情況、時代特點作了分析介紹,對魯迅在廣州時期與黨組織的接觸和聯系作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對刻畫魯迅如何從進化論向階級論轉化的問題上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史料。
文章和講話歷來是人物紀念、記憶保存的重要儀式,魯迅先生深受社會各界人士愛戴,其所具備的勇毅、果敢的崇高精神更為人們所推崇。每逢魯迅先生忌辰周年紀念,《文藝報》《人民文學》等權威媒介會刊載社會各界人士的紀念文章,保存有關魯迅先生的記憶,抒發(fā)人們的緬懷情感。
1949年10月,魯迅先生忌辰13周年紀念,全國性兩大文藝刊物《文藝報》和《人民文學》均出版了紀念特輯。由全國文聯領導的《文藝報》,第三期刊登了郭沫若的《繼續(xù)發(fā)揚韌性戰(zhàn)斗精神》、祜曼的《魯迅教導我們向蘇聯學習》等紀念文章。由全國文協領導的《人民文學》創(chuàng)刊號有巴金的《憶魯迅先生》、馮雪峰的《魯迅創(chuàng)作的獨立特色和他受俄羅斯文學的影響》等文章,記錄魯迅先生的有關事跡。
1951年,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70周年、忌辰15周年,上海文聯的機關刊物《文藝新地》特開了紀念魯迅特輯。該特輯共有文章十數篇:有馮雪峰的《魯迅為什么不承認自己是天才?》、韋叢蕪的《回憶魯迅先生》、柳倩的《魯迅和他的先生》等文章;這些文章記錄了一些魯迅先生的生平,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緬懷情感,將其高尚的精神品質、處事風格展現給世人。
紀念魯迅先生,應該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評價他本人在文學藝術領域所做的貢獻。社會各界對魯迅先生在文學藝術領域的貢獻進行了明確的定位和充分的肯定。建國后開展的魯迅的紀念活動中,大家也紛紛表達了繼承弘揚魯迅精神遺產的紀念話語。
1949年10月,首都舉行魯迅先生忌辰13周年紀念集會,郭沫若在會上講話表示:我們應當感謝不朽的文化導師魯迅先生,許許多多的青年,在先生的偉大感召下前行。全國學聯謝邦定代表學生講話,他鄭重地說:魯迅先生的道路就是廣大青年奮斗的道路。被先生教育、培養(yǎng)、鼓舞感召下的中國學生,將努力學習工作,熱愛并保衛(wèi)這寬闊光明的地方。
1956年10月,魯迅先生逝世2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禮堂莊嚴舉行。大會號召廣大青年和知識分子繼承魯迅先生精神遺產,弘揚魯迅先生精神力量。與會代表回顧了以魯迅先生為旗幟的新文學在現代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做出的巨大貢獻,號召當代文藝家和知識分子要學習魯迅先生的文藝創(chuàng)作理念,同時也要學習魯迅先生對同志和朋友團結的精神[5]。
魯迅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在中國文藝界享有崇高地位,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魯迅先生的紀念活動成為各界精英、學術大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紀念話語具有充分認識魯迅文學貢獻的重要作用。
1949年,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為使廣大青年學生充分認識魯迅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的貢獻,繼承發(fā)揚魯迅先生的文學理念,北京大學學生會聯合北大新文藝社和中文系在北京大學北樓禮堂舉辦紀念晚會。大會邀請校外校內文藝界人士出席演講并舉行朗誦節(jié)目。演講和朗誦的內容充分展示了魯迅先生在文藝創(chuàng)作領域的突出貢獻,號召廣大青年積極學習弘揚魯迅先生的文學思想。
1951年,魯迅先生逝世15周年紀念,全國文聯和其他有關機關、團體聯合主持“魯迅先生逝世十五周年紀念大會”。文藝界、青年界、全國總工會等各界代表出席,會上朗誦了魯迅先生的作品,代表們一起學習回顧了魯迅先生的生平事跡,肯定了其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所做出的巨大貢獻。1956年,魯迅先生逝世20周年紀念大會,郭沫若發(fā)表講話,稱魯迅是新文藝的創(chuàng)始人和奠基者,對魯迅先生在文學領域的貢獻給予了正確認識和充分肯定。
魯迅作為中國近代著名作家,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和開山巨匠,是在世界享有盛譽的中國近代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的卓越成就、偉大精神和崇高品格值得每一位后來人深切緬懷。因此,魯迅紀念是文化界的重大事件,社會各界十分重視其紀念活動的開展。在全國文學藝術聯合會等各團體的組織下,高規(guī)格的紀念活動規(guī)范進行,多樣化的紀念儀式內涵豐富。魯迅紀念活動也是紀念話語表達與建構的重要場域,魯迅先生的突出貢獻和歷史地位得到充分肯定,拼搏奮斗、砥礪前行的精神遺產和文化形象通過紀念活動不斷輸出。魯迅紀念活動為傳承弘揚魯迅精神,堅持正確的創(chuàng)作道路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