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婧,顏德彪
(1.西南醫科大學 四川 瀘州 646000;2.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 瀘州 646000)
在“互聯網+”背景下,現代教學模式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轉變。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被重新審視,而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逐漸受到重視。這種變革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為學習提供的廣闊空間、多樣化資源和實時互動的可能性。更具體地說,互聯網不僅拓展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邊界,使得隨時隨地學習成為可能,還通過多媒體和交互式技術豐富了教學方法,促進了個性化學習。此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也為精準教育提供了技術支持,使得教育更加因材施教,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1]。
“雙線混融”教學是一個結合了線上與線下教學活動的綜合模式。這種模式的核心特點是其在教學中同步進行線上的數字化學習和線下的傳統面對面學習。線上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兼具靈活性和個性化的學習路徑,使他們能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線下學習則強調師生互動、團隊合作和實踐應用,確保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和培養實踐技能。這種模式有效地結合了數字化學習的便捷性與傳統教學的互動性,旨為學生提供一個多元而高效的學習體驗。
“雙線混融”教學模式的成功實施依賴于一系列的核心要素和關鍵技術。首要的實施要素包括明確的教學目標、針對性的內容設計、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以及持續的評估與反饋機制。在這一模式中,線上與線下的教學活動需要緊密協同,確保學習內容的連貫性和完整性。而關鍵技術方面,首先是學習管理系統(LMS)的應用,為學生提供統一的學習界面,整合各類學習資源,并實現對學習過程的跟蹤與管理;其次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它們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分析,實現個性化學習推薦,以及自適應的學習路徑設計;接著是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它們在模擬實踐活動和場景式學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為了加強線上線下的互動與交流,實時通信工具和協同工作平臺也是必要的技術支持[2]。綜合考慮,這些要素與技術共同構成了“雙線混融”教學模式的基礎,決定了其教學效果和實踐價值。
在“雙線混融”教學模式中,教學效果的評估是至關重要的環節。首先,定性和定量的評估方法相結合,通過課后測試、項目作品、實踐活動和線上互動等來評估學生的知識掌握和應用能力。其次,數據分析技術,特別是學習分析技術,可用于挖掘學生在線上學習平臺上的行為數據,進而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習慣和可能存在的困惑。此外,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則用于收集學生對于“雙線混融”教學模式的感受、建議和反饋,為教學方法的持續改進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最后,為了全面評估教學效果,教師的教學反饋和同行評價也應被納入評估體系中,從而確保教學模式的實施是在多方反饋和持續優化的基礎上進行的。
3.1.1 互聯網平臺的教學資源獲取和管理
互聯網平臺已經成為教學資源獲取和管理的核心載體。首先,互聯網平臺提供了廣泛的資源庫,涵蓋了各學科領域,其中包括開放課程、學術論文、實驗模擬、多媒體內容等。這樣的資源獲取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選擇和學習。其次,這些平臺大多配備有先進的搜索引擎和推薦算法,能夠根據用戶的搜索歷史、學習路徑和偏好,為其提供個性化的資源推薦,從而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效果。在管理方面,互聯網平臺利用云存儲技術,使教育機構、教師和學生實時上傳、修改和分享資源,保證了資源的實時性和多樣性[3]。通過數據分析技術,教師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監控和分析,可以得知哪些資源受到歡迎,哪些內容需改進,為教學資源的更新和優化提供了科學依據。
3.1.2 線上線下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共享
在“互聯網+”背景下,線上與線下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顯得尤為關鍵,它是實現“雙線混融”教學模式的核心步驟。線上資源,如數字化文本、多媒體內容、模擬實驗等,具有易于訪問、自適應學習和跨時空共享的特點。而線下資源,如實體教材、實驗器材和面對面交流,則能提供深度的知識體驗和實際操作技能。這兩類資源的整合,旨在為學生創造一個連續性、互補性的學習環境。在整合過程中,教育技術可以發揮其關鍵作用:例如,通過二維碼技術,學生能快速從紙質教材跳轉至線上相關視頻或互動應用;借助虛擬現實或增強現實技術,線下實踐活動與線上模擬實驗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沉浸式學習體驗。此外,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還能支持線上線下資源的無縫共享和個性化推薦。
3.2.1 線上學習活動的設計與輔助工具的應用
線上學習活動已經成為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些活動的設計不僅要確保學習內容的傳遞,還要促進學生的互動與參與。首先,線上學習活動設計應考慮到學生的多樣性,從而利用模塊化、自適應學習路徑和個性化內容推薦等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其次,為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深度,教師可以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如線上討論、模擬實驗、互評和項目合作等。此外,輔助工具的應用在線上學習活動中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4]。
3.2.2 線下實踐活動的組織與指導
“互聯網+”背景下,“雙線混融”教學賦予線下實踐活動更為重要的地位和價值。線下實踐活動是學習過程中實際操作、體驗和互動的環節,它填補了純線上學習難以觸及的實際操作和人際交往的空白。首先,組織這些實踐活動教師要考慮如何與線上學習內容無縫對接,以確保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的整合。這要求教師具備跨媒體教學設計的能力,能夠結合線上學習內容,為學生設計出具有挑戰性、相關性和實用性的實踐任務。其次,為了提高實踐活動的效果,教師需要提供明確的實踐目標、指導原則和評估標準。同時,借助移動技術和物聯網,教師可以實時監控學生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反饋和指導。此外,為了鼓勵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性,教師還可組織多種形式的線下實踐活動,如實地考察、項目合作、工作坊和競賽等。
3.3.1 基于互聯網的學習效果評估工具和方法
基于互聯網的學習效果評估工具主要依賴于數據挖掘、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為教師提供了更為豐富和細致的反饋信息。具體來說,這些工具能夠實時跟蹤學生線上的學習行為,如視頻觀看時長、互動討論的參與度以及在線測試的成績,從而為教師生成學生的行為和成果分析報告。這不僅能幫助教師快速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和學習難點,還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教學建議。而在方法上,互聯網為學習效果評估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如自適應測試、同伴評價和項目評估等,旨在從不同的維度和層次評價學習者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此外,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教練和虛擬助手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學習策略建議和情感支持,以促進其持續學習和自我調整。
3.3.2 雙向反饋機制的建立和改進
在“互聯網+”背景下的“雙線混融”教學模式中,雙向反饋機制成為確保教學效果的關鍵,能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高效互動。這一機制的建立首先要確保信息的真實性與時效性,讓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精準指導。
流程如圖1:首先,采集數據,這包括學生在線上的行為數據、測試成績、線下實踐活動的反饋等。接著,通過數據分析工具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入分析,識別學習難點、需求及興趣點。然后,教師根據分析結果,為學生提供定制化的反饋,這可能是針對某個知識點的補充材料、技能訓練建議或是拓展閱讀。與此同時,學生也能通過平臺提供其對教學內容、方法、資源等方面的反饋。這些反饋會被系統整合,為教師提供關于課程設置或教學方法的改進建議[5]。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計劃,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教學效果的持續改進。

圖1 雙向反饋機制的建立和改進流程
在實際的教學場景中,為解決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不認真聽講、教師講課內容缺乏深度以及考試難度不夠等問題,國內一所重點大學對“C 語言程序設計”這門課程進行了教學方法的革新。其將MOOC 平臺納入課程體系,作為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主要工具。這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在線資源,還通過視頻、測驗和論壇等形式,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體驗。為了確保課堂的互動性和深度,該課程還采用了合作式教學方法。在此模式下,學生會被分組并邀請到講臺上進行知識點的試講,而教師則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對學生的展示進行補充和糾正。
根據表1 可知,“雙線混融”教學模式實施后,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顯著。首先,平均分從變革前的75 分提升到88 分,及格率從80%增長到95%,表明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良好,整體學習水平提高顯著,且低分數量明顯減少。其次,從掌握程度來看,掌握程度高的學生比例從25%提高到40%,掌握程度低的比例下降了10 個百分點,進一步證明了該教學模式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果。最后,課堂參與度的提高反映出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增強,這也是教學模式改革取得的又一成果,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術表現能力,更加增強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表1 學習成績和知識掌握情況的比較分析
隨著“互聯網+”戰略的深入推進,教育領域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革。本文深入探討了“雙線混融”教學模式在此背景下的應用,并通過實證分析確認該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知識掌握程度和課堂參與度。這種模式結合線上和線下的優勢,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更加豐富和個性化的學習環境。面對21 世紀的教育挑戰,教育界必須擁抱創新和技術,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而“雙線混融”教學模式很可能成為解決這些挑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