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林
一、剖析學情,明晰教學背景
小學中年級段的學生已經適應了語文課程的教學模式,并具備了基礎的識字、閱讀和寫作能力。在此基礎上,中年級段語文教學對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以新課標為導向,關注學生的實際獲得,聚焦學生的語文素養,深化學生對文本的掌握,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增強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學生升入中年級段后,教師要提高長鏈條閱讀的比重,利用核心素養課程帶領學生精讀書籍,通過品析生動的語言,運用一定的閱讀方法去探索閱讀任務,并進行相應的閱讀成果展示。
二、建立長閱讀模式,指向深度閱讀
1.傳統教學模式下整本書閱讀教學的不足
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傳統教學模式下整本書閱讀常以推薦閱讀、課后閱讀的形式出現,教師精心選取與課文相契合的語段,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汲取最新鮮的養分。
但是,這樣的教學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其未對學生進行長鏈條追蹤,多數情況下僅僅以教師引導或學生推薦的形式出現,沒有讓整本書閱讀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真正生根;其次,傳統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沒有給學生搭建展示閱讀成果的平臺。
2.新課標明確整本書閱讀要求
教育部發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從第一學段(1—2年級)開始就要求學生“嘗試閱讀整本書”,到第二學段(3—4年級)要求學生“閱讀整本書,初步理解主要內容”,到第三學段(5—6年級)要求學生“閱讀整本書,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運用口頭或書面方式與同學分享自己整本書閱讀的經歷、體會和閱讀方法”。
由此可見,新課標首先強調整本書閱讀的“整”,也就是閱讀的連貫性,要求學生能靜下心來讀完、讀好一本書;其次,對中年級段學生而言,不僅要讀完,還要具備整體感知的意識,能夠讀懂、讀精。基于“整”和“好”的特點,教師要建立相應的閱讀課程體系,優化原先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同時還要創新分享機制,讓分享帶動閱讀,讓輸出與輸入有機聯結。
三、依托核心素養課程,構建整本書閱讀橋梁
1.以課程為導向,建立閱讀計劃
基于閱讀的主體地位,學校可以根據學情建立以核心素養為指向的校本課程。在核心素養課程中,選定閱讀書目,進行整本書閱讀。
優選閱讀書目 低年級段的核心素養課程以繪本為主,與單元主題相契合,每節課閱讀一本繪本,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在內容的選擇上,3年級以童話為主,幫助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童話世界生動的表達,體會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形成童話類文體的閱讀經驗;4年級以神話故事為主,通過聚焦情節、想象神奇和比較閱讀的方法來品讀經典神話,帶領學生感受神話中蘊藏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的魅力。
優化課程設置 每本書的整體閱讀都可以分為導讀課、品學課和展示課。導讀課以激趣為主,引導學生建立對整本書的整體感知,為學生整本書閱讀打開一扇窗;品學課以邊讀邊討論的方式進行,引導學生運用學到的閱讀策略(如預測、邊讀邊想象、做批注等)關注書中細節,通過關鍵詞、關鍵句的理解想象書中描繪的畫面,體會書中的情感;展示課引導學生對所讀、所感進行交流,側重分享與表達,鼓勵學生按照“主要內容+我的收獲”形式進行閱讀分享。
2.優化教學過程,明確課程目標
導讀課挖掘書中信息,提升學生閱讀興趣 為了幫助學生有效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學生的興趣所在,對書中信息進行挖掘,促使學生更好地進行整本書閱讀。例如在導讀課上,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從封面、作者、出版社信息等方面來熟悉這本書,然后帶領學生通過游戲等形式感受故事內容的豐富多彩,激發閱讀興趣,同時教學生在具體的語段中學習邊閱讀邊圈點批注、提出問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此外,教師可以學生已有的閱讀認知為設計原點,回顧童話和神話文體的特有風格,引導學生啟動以往的閱讀經驗,再對所教授的閱讀策略進行簡單梳理與回顧,比如以“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理念引入讀書方法——“圈、畫、注、摘”,為學生搭建自主閱讀的梯子。
品學課探索書中細節,提升學生語文能力 品學課指向學生運用精讀法進行深入閱讀。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賞析語言,讓閱讀有畫面。給予學生閱讀片段,通過討論“有新鮮感”的詞語,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方法關注生動的語句,說一說看到這些片段的時候自己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發散學生思維。逐字逐句對文章語言進行分析,對描寫人物或景物的語句展開豐富的想象,幫助學生理解從側面表達重點的烘托手法。以通讀形式展開全文閱讀,提煉文章中心思想,鼓勵學生將印象深刻的語句摘抄下來,通過互相交流感受童話的語言美、意境美。
展示課展示閱讀成果,提升學生表達能力 展示課尊重學生的閱讀需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個性需求設置教學活動,通過多樣化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從“會讀”轉化為“好讀”。例如《安徒生童話》中的大部分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對3年級學生來說有較強的吸引力,但是很多學生在讀完故事后不能準確地把故事復述出來。基于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思維導圖或魚骨圖的方式將故事情節在全班進行分享,同時進行展評式學習。
四、建立成果展示方案,落實活動反思
中年級段的語文學習需要邁上一個新臺階,教師可以分課時設計學習單,并在講解文章時引入一些學生閱讀后才能完成的課堂學習環節,這樣學生就能根據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結合教師的思路完成必要的基礎閱讀。
除了根據導讀課、品學課和展示課這三類課不同的特點來設計不同的任務,教師也要引導學生進行階段性閱讀成果展示,可以通過表演課本劇或開展小型讀書會的方式進行,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感受語文的豐富內涵,增強學習體驗感。
筆者一直強調,人要有智慧、會閱讀,希望學生不僅致力于成為人生的“舞蹈家”,更能成為生活的研究者,在書海里尋覓幸福和快樂的真諦。希望通過優化聚焦整本書閱讀的核心素養課程,學生能夠真正參與課堂中來,不僅能夠靜下心來閱讀,還能夠發展思維,提升審美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