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四川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強調,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努力實現產業體系優、市場機制活、協調發展好、開放程度深,推動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全面躍升。阿壩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汶川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東南綠色經濟先行示范帶建設”“東南綠色經濟先行示范帶一體化協同發展”“支持建設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兩大勝地”等系列重大部署。推動汶川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省、州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是汶川實現跨越發展的迫切需要,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路徑。
堅定高質量發展信心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汶川縣域經濟經歷起步萌芽、探索發展、拓展深化等階段的演進,已經邁入總量跨越、質量提升、動能轉換、城鄉融合、開放協同的關鍵發展階段。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來汶川視察后,汶川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全力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經濟社會取得了良好發展成效。2022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41億元、增長1.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86億元、增長8.2%,規上工業增加值(含飛地園區)增長4.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02元、增長4.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62元、增長6.8%。近6年5次榮獲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稱號。這為汶川進一步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基礎,增強了信心。
破解高質量發展問題短板
面對復雜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對標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汶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還存在產業發展精細程度不高、基礎設施建設仍有欠賬、人才隊伍建設還需加強、創新創造能力依然不足等現實問題和短板。破解問題、補足短板,我們必須堅定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不動搖,才能推動汶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汶川現代化建設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汶川在奮力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中,唯有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艱苦奮斗,在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方面持續用力、精準發力,以效益提升質量,以質量帶動總量,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
堅持發展為要,全力沖刺目標任務。聚焦全年目標任務,攻堅克難,拼搏沖刺,在全省、全州發展大局中展現汶川更大作為。狠抓政策落實,聚焦“兩穩一保”目標,全面貫徹落實國家33條穩經濟措施和省州一系列政策,動態摸清各行業中小微市場主體現狀、痛點和訴求,向企業推送財政支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穩崗就業政策、減稅降費政策等,盡最大努力減輕企業負擔。強化要素保障,加大企業精準幫扶力度,做好土地、資金、人才、能源等生產要素的協調和保障,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切實解決企業后顧之憂,引導企業開足馬力抓生產、搞經營,確保項目不停工、企業不停產,助力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抓實項目儲備,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入研究,根據中央、省、州投向,結合汶川縣實際需求,利用好專項債券資金、專項基金、金融支撐城鎮建設補短板等重要政策機遇,深入做好項目策劃包裝,爭取2023年入選省州重點項目個數、總投資、年計劃投資持續增長。推進綠色發展,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貫徹綠色低碳要求,全面推動全縣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綠色低碳轉型。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綠色消費。
堅持產業為基,實現錯位發展。產業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命脈所在。堅持因地制宜、錯位發展,推動縣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產業化、產業集聚集群化。威州鎮、灞州鎮文化基礎優勢較為突出,依托無憂花果山、阿爾溝滑雪等品牌,全面構建以威州新時代無憂城、灞州特色體驗式文旅小鎮為核心的冰雪體驗勝地新格局。綿虒鎮甜櫻桃、青紅脆李、核桃、蔬菜等農特資源豐富,發揮人口、文化、農旅等方面優勢,大力推進大禹故里農旅融合發展區建設。映秀鎮交通便利、區位優勢突出、承載輻射力強,必須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打造愛國主義教育新高地。漩口鎮、水磨鎮、三江鎮屬成都地區半小時生活圈,著力打造集區位、交通、氣候、服務優勢于一體的理想慢生活避暑勝地康養區。耿達鎮、臥龍鎮自然生態環境良好,屬于大熊貓國家公園核心區域,統籌謀劃生態體驗業態,推動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釋放更大紅利。
堅持設施為重,改善發展環境。搶抓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機遇,統籌縣城生產、生活、生態、安全需要,因地制宜補齊縣城短板弱項,建設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縣城。圍繞推進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完善市政交通設施,暢通對外連接通道,健全防洪排澇設施,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加大老舊管網升級改造力度,推動老舊小區、城中村改造,加快“創新型”“數字型”汶川建設,夯實縣城運行基礎支撐。圍繞推進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全力推進區域醫療、教育中心建設,實施縣級醫院提標改造和疾控中心、急救中心建設項目,推動義務教育學校擴容增位,大力發展養老托育服務,完善文化體育、社會福利設施,增進縣城民生福祉。圍繞推進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加強濕地生態和水環境修復,完善垃圾收集處理體系,增強污水收集處理能力,推進生產生活低碳化,保護傳承歷史文化,提升縣城人居環境質量。
堅持人才為本,激發創新活力。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最強大、最持久的動力。由于受經濟發展不充分等因素制約,縣域經濟發展中人才支撐面臨著結構不合理、環境不夠好、流失較嚴重等問題亟待破解。堅持廣辟渠道引才,堅持引進智力與引進項目相結合,鼓勵采取兼職聘任、合作研究、聯合培養等多種形式,吸引省內外各類人才或團隊,提高科技創新人才集聚度。持續推進省級人才工作先行區創建,深入實施“碩博進阿壩行動”“阿壩英才計劃”“無憂·英才計劃”,讓人才“多”起來。堅持搭建平臺育才,采取上掛下派、定向委培等方式,培養一批名師、名醫、名家和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干部隊伍,吸引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務工返鄉青年等回鄉下鄉創業,挖掘一批“土專家”“田秀才”、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一批技能型勞務人員,讓人才“優”起來。堅持強化保障聚才,全面落實領導干部聯系人才制度,及時解決人才落戶、社保、就醫、住房、子女就學等后顧之憂,暢通流動渠道,完善激勵措施,拓寬創業平臺,讓人才“留”下來,以高素質人才賦能縣域高質量發展。
堅持改革為先,優化營商環境。營商環境是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抓好營商環境優化,就是抓住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以優質服務讓市場主體更暖心,緊扣時、度、效,快速反應、及時到位,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精準施策、確保效果,讓企業心無旁騖抓生產、抓經營、抓發展。以深化改革讓市場主體更順心,樹立“用戶思維”,注重“用戶體驗”,把困擾市場主體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納入改革范圍,讓每個市場主體都“能辦事、好辦事、辦成事”。以創新創造讓市場主體更舒心,堅持服務國家全局與推動地方發展相統籌、深化科技創新與強化制度創新相協同、激活資源存量與做優資源增量相促進、發揮政府作用與激發市場活力相結合,持續推進區域科創中心建設,常態化舉辦汶川“汶創HUI”,全力構建創新型汶川。以誠信建設讓市場主體更放心,加快推進信用汶川建設,以誠信政府引領誠信社會建設,引導企業強化誠信意識、質量意識、履約意識,努力營造重信踐諾的良好發展環境。以配套支撐讓市場主體更省心,強化產業配套,提高主導產業的鏈條完整度和龍頭企業的本地配套率;強化基礎配套,著力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助力企業降本增效;強化生活配套,努力提供高水平、高質量的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