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君才
工業是現代經濟的基礎,制造業是經濟發展的命脈。四川省委省政府“工業興省、制造強省”戰略部署,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描繪了藍圖、指明了方向、細化了舉措。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深入推進,我國正在加快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全省工業化也處于中期向中后期轉型推進的關鍵階段。南江作為盆周山區、革命老區、脫貧地區“三區”疊加縣,特色農產品、礦產資源富集,但精深加工不足、產業鏈較短、產品附加值不高,制約影響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加快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優化升級迫在眉睫、正當其時。
當前,南江縣新型工業正逐步邁入快速發展的軌道,特別是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川東北經濟區振興發展、鄉村振興以及省委省政府“工業興省、制造強省”等系列重大戰略,為南江工業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南江必須要立足自身基礎優勢,找準戰略定位,發揮比較優勢,全力推動工業跨越發展,以工業振興賦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強化規劃引領,提升工業發展續航力
科學優化空間布局。緊盯“一區兩園四基地”發展布局和建設省級經濟開發區的目標定位,科學布局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飲料、生物醫藥產業,持續提升三大產業契合度、顯示度。科學編制園區產業發展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年度計劃,確保園區布局科學、產業集聚、配套優化,力爭到2025年,園區有效開發面積、工業營業收入、特色主導產業營業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達到預定目標,奮力創建省級開發區。
動態調整配套政策。進一步健全完善工業發展政策體系,研究制定《工業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加快推進工業強縣的實施意見》《工業園區發展規劃》等。嚴格落實省市《六大優勢產業提質倍增行動方案》,全面梳理全縣關于支持工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及時廢止、更新相關優惠政策,科學制定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大對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的相關政策,完善支持企業技術創新載體建設、智能制造、品牌培育配套政策,鼓勵企業參與建設各類科技創新平臺。
健全完善長效機制。建立健全東榆工業園區管理機制,整合縣經信局和東榆工業園區管委會力量,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建立健全“管委會+平臺公司”模式,管委會主要承擔規劃編制、行政審批、協調指導等職能,國有企業控股平臺公司承擔園區開發建設、投資運營、專業化服務等功能,切實提升園區管理能級和水平。建立完善企業準入退出機制,深入實施“騰籠換鳥”行動,清退低效、僵尸企業,取締不符合環保、規劃的散亂污企業。
聚焦產業定位,培育工業經濟增長極
突破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滾動謀劃儲備一批重點新能源項目,加快推動抽水蓄能、風力和光伏發電等項目前期工作,確保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納入“十四五”實施、風能資源開發初步實施方案盡快通過省級審查。依托全縣優質礦產資源,深化與石墨資源開發利用龍頭企業合作,盡快推動解決石墨領域碳納米管制造、碳基復合材料制備、氧化還原法制備石墨烯等關鍵技術,推動石墨烯、大規格特碳材料、功能涂料、阻燃材料、碳烯新材料等石墨精深應用取得突破。推動霞石精深加工(二期)落地,圍繞霞石產業園,延鏈引進一批玻璃、陶瓷等建材下游企業,加快推動霞石資源開發利用全鏈發展。加快推動納米鈣氫鈣新材料產業園竣工投產,逐步推動高端碳酸鈣粉體材料、改性碳酸鹽和納米碳酸鈣等產品開發,進一步發展下游復合材料,構建食品級、醫用級、高端工業專用型碳酸鈣及延鏈產業。
大力發展食品飲料產業。堅持“存量提質、增量聚焦”,圍繞南江大葉茶、南江金銀花,加快開發含茶葉、金銀花或茶葉提取物的保健品、化妝品等高附加值產品;重點發展南江黃羊系列罐頭食品、低溫肉制品、冷凍調理肉制品、肉干類休閑制品。依托楊壩、橋亭等地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飲用天然礦泉水、包裝飲用水,培育壯大植物蛋白飲料、運動飲料等時尚飲品,構建“水(茶葉)—飲用水—精制茶及飲料”產品鏈。深度謀劃儲備一批優質成熟的招商項目,力爭2025年創成食品飲料特色知名品牌3個以上,培育食品飲料龍頭企業3家以上。
持續壯大生物醫藥產業。持續鞏固道地中藥材原料種植規模,年均新增道地藥材基地1萬畝以上,新增中藥材產量8000噸以上。加快推進高端肝素鈉生物提取加工廠、GMP中藥飲片加工廠、凱麗康金銀花基地等項目建設,金銀花綠原酸提取運行投產。同時,緊緊圍繞中藥飲片、中成藥、中藥保健品以及醫療器械等醫藥產業領域,抓好生物醫藥產業項目儲備包裝及招引,力爭2025年成鏈引進制造企業10家以上,生物醫藥產值達到30億元以上,打造西部肝素鈉生產基地,建成西部健康飲品聚集區。
突出平臺建設,提升工業園區承載力
提升園區用地效率。充分考慮園區發展需求,將園區現狀建設用地范圍、未來發展拓展區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統籌考慮,堅持工業用地指標向園區集中。推進存量土地集約高效利用,對批而未供土地,采取“落實項目供應一批、異地置換盤活一批、完善手續辦理一批”等舉措加大消化利用力度;對供而未用土地,堅持以用為先,采取“消除障礙動工一批、采取措施收回一批、幫扶解困利用一批”等舉措加快處置利用。堅持“畝均論英雄”,推進園區低效用地清理,落實低效用地認定標準,實時更新低效用地企業數量及用地面積、稅收、產值等,對“用而未盡、建而未投、投而未達標”的低效用地,按照追加投資、協商收回、協議置換、收購儲備等方式逐地塊、逐項目制定處置方案,倒逼低效企業加速轉型升級或搬遷騰地。
完善園區基礎配套。按照園區總體規劃、產業規劃,暢通園區之間交通聯結,形成聯動互通的大交通格局;進一步完善凰龍—樂壩、東榆健康食品產業園內部道路。持續優化重點用電區域電力設施布局,加快推動110kV、35kV變電站落地建設。高標準推進園區標準化廠房建設,重點規劃布局適合食品飲料、生物醫藥等產業需求的多層標準廠房,2023年新建標準化廠房10萬平方米,到2025年累計新建30萬平方米以上。同時,加快推動園區供水系統、燃氣管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園區保障能力。
提升園區服務水平。深化園區擴權賦能,依法依規推動審批權限向園區下放、政務服務向園區下沉,優化辦事流程,實現更多事項“園區辦”。持續推行“紅色代辦隊”“金牌保姆”“企業專員”及“1+6+X”項目審查機制,深化落實企業服務員制度和重點企業、重大項目聯系制度,拓展創新縣級領導掛聯、“駐廠聯絡員”等制度,提升園區服務水平。加大對中小微企業信貸投放力度,爭取“園保貸”“制惠貸”“訂單貸”等優惠政策,探索建立縣級風險補償基金為企業擔保貸款,最大限度提供多元金融產品,破解企業融資難等發展瓶頸。
堅持創新引領,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強化科技創新。聚焦三大主導產業發展需求,創建一批設計研發、中試生產、檢驗檢測平臺。加強與四川農業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加快推動南江金銀花申報入《中國藥典》,建立南江金銀花中藥材電子商務交易、現代中藥、動植物提取物實驗室等平臺。全面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立創新型企業培育庫,對入庫企業給予“一企一策”靶向指導和服務,鼓勵國有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支持園區與企業、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專業+研發+孵化”功能疊加、“技術+管理+資本”一體化運作的新型研發機構。
突出人才支撐。全面統計梳理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企業創新型人才需求,建立企業人才需求名錄庫;創新柔性引才模式,推行“編制吸引、政招企用”等方式,滿足重點產業、企業急需緊缺專業人才;積極探索實施“星期日工程師”機制,用好用活成都、重慶、西安等地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專業技能人才。進一步加強創新型產業工人培育,依托小河職中、縣職業中學,優化專業設置,深化“東遷西歸”職教協作,開展“訂單式”培養。堅持精準引才,加強與省內外高校院所合作,以在南江設立研究院的方式,引進急需創新型人才。
深化數字賦能。實施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項目,加快園區5G網絡布局,大力推進5G基站建設,促進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升級換代。堅持“互聯網+協同制造”,推動物聯感知設施共建共用,部署攝像、射頻、傳感、遙感和雷達等物聯網感知設備,構建全面高效的立體化感知體系、環境監測檢測體系及主要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在線防控體系。鼓勵礦山企業啟動“智慧礦山”建設,打造數字石墨礦山工業云,逐步實現礦山智能化升級。實施數字產業集聚升級計劃,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應用,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生物醫藥互聯網平臺、企業服務云平臺,推動重點產業數字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