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晶晶 張新剛
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城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在現代化城市建設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山東省德州市地理位置優越,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所以在建設“富強、活力、幸福、美麗”的新時代現代化新德州進程中,應進一步發揮現有文化資源優勢,通過深入發掘文化資源、建構新的文化符號,融入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共建“四大平臺”,抓好“三大工程”等途徑,實現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進一步提升德州市文化軟實力。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是推進文化自立自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關鍵舉措,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區域的也是民族的,區域文化匯聚在一起形成了全民族文化,所以進一步激發城市文化創新創造力又是實現城市現代化的內在選擇,更是推進城市文化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德州市作為北方歷史文化名城,素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其獨特之處在于她既是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擁有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也是一座充滿現代氣息與活力的城市。在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視角下,如何繼續深度挖掘德州市潛在文化資源,升級改造現有文化資源,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和城市吸引力,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創新在太陽之城、中國優秀旅游城碰撞融合,是德州面臨的重要課題。
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關系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強調一種主體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個人(團隊)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方式開發、營銷知識產權的行業。它以創意為核心、以文化為靈魂、以科技為引領、以經濟為支撐,集審美、人文、經濟、科技于一體,它本身具有較強的融合力、滲透力、吸引力、輻射力。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和各地區政府的產業發展共識。據聯合國統計數據,文化創意產業占全球GDP的7%,并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長。在一些發達國家增長速度更快,美國每年增長達14%,英國為12%。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城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一個城市的文化發展水平越高,它對人才的吸引力就越強,對經濟產生的附加值就越大,就越能帶動城市的現代化發展。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對新德州建設的意義
文化創意產業可以作為德州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成為德州經濟新的增長點。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德州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一方面,作為“神京門戶”的德州,將與北京、天津等文化資源豐富、文化產業發達的現代化大城市產生更加緊密的聯系,承接更多來自京津冀的人才資源和經濟文化資源,雙方在經濟領域、文化領域和人才交流互動等方面將引發高頻次互動與交流;另一方面,文化交流互動的頻繁與活動層次的提升也對德州的文化包容力與承載力、經濟接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為進一步適應新的經濟發展要求和市民對優質文化供給的需求,德州現有的文化資源配置格局必須進一步調整,文化資源必須進一步豐富,文化供給內容必須進一步優化,文化供給方式和渠道必須進一步創新,城市知名度和城市品位也必須同步提升。
文化為德州市發展提供了新的元素,有助于激發德州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文化是城市發展的內在活力,追求城市的文化內涵是新時期城市發展的內在要求。縱觀世界各大城市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城市文化、城市品牌、城市符號的競爭,以文化創意產業為核心的城市內涵發展已經越來越成為衡量城市品位優劣的重要標準。一座城市,如果缺失了鮮明的文化印記,那么這座城市就已經失去了靈魂、失去了發展的動力,最終變成沒有生命力的孤城。城市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當該城市國民經濟增長時,文化產業也伴隨發展;當經濟衰退,傳統工業發展陷入絕境時,也只有文化產業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繼續保持增長并很快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輻射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人民群眾的需要,有助于提升全體市民的素質。現代城市文化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全體市民對優質文化及文化產品的需要和城市提供的高質量文化及文化產品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只有在解決這一矛盾的過程中,才能不斷推動城市文化向前發展,而解決矛盾的關鍵點在于發展文化產業,尤其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基礎在產業、核心在創意、靈魂在文化,這種創意附加在文化生產上,最終實現了文化產品的增值。這種新的理念、新的設計、新的創意拓展了消費空間和消費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消費者對高質量文化的需求。
一座城市最大的財富是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市民,最鮮明的形象是市民整體素質的外在展現,最能代表城市影響力的也是每一位市民。文化興市、文化立市、文化強市的過程,是文化引領人、文化發展人、文化武裝人的過程,也是一座城市以先進的文化塑造人、以高雅的設施熏陶人、以優雅的環境陶醉人的過程,更是一座城市的城市文化、城市風貌凈化市民心靈、塑造城市靈魂的過程。所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有助于培育、塑造、激勵和凝聚人,有助于豐富德州市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使廣大市民擁有良好的精神風貌、振奮的精神狀態、高尚的道德情操。
德州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路徑
德州一方面是屬于山東省內經濟欠發達的地級市,另一方面又處于環渤海經濟圈、京津冀經濟圈、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以及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交匯區域,為天津市、北京市等經濟發達地區的輻射區和映射區域,德州市民對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需求,已經成為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德州必須解決的難題,物質需求的滿足需要大力發展生產,通過提升地方經濟硬實力來實現,而精神需求的滿足需要更高層次、更加先進的生產作為支撐,通過提升文化軟實力以及讓更加先進的文化產業引領地方文化的發展與創新來實現,這就需要堅持需求導向進行文化供給側改革,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從廣大市民對文化消費與享受的需求側出發,考慮城市文化的供給能力、水平與質量。
深挖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打造新的文化符號。德州作為是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文化悠久,歷史名人輩出,歷史典故豐厚。現存禹王亭、秦漢墓群、東方朔畫贊碑、蘇祿國東王墓、四女寺、文昌閣、定慧寺、董子讀書臺等眾多歷史古跡。治水名人大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滑稽之圣”東方朔、大書法家顏真卿、邢侗等都在德州留下了熠熠生輝的印跡。但是,如何讓現有文化資源發揮更大的價值,如何讓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走進群眾心里,浸潤人心、凈化心靈,如何讓文化性與現代性接軌,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更多現代元素,在呈現出符合大眾需求的現代美的同時,也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需要通過“文化+創意+美學”來實現,需要通過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來實現。
按照“制定一項制度、完善一個機制、發揮三條渠道”的思路,深度挖掘和開發德州潛在的文化資源以及升級改造現有的傳統文化資源。德州市委、市政府根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制定出臺加快德州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系列制度;進一步完善“1+2+M+N”的工作機制,即:德州市委牽頭,德州市委宣傳部、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分工負責,德州市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屬地大中小學、社會團體等單位、組織協同,共同挖掘潛在文化資源和改造現有的傳統文化資源;進一步發揮駐地高校、互聯網、經濟產業鏈等“三大渠道”在文化傳播與發展中的作用。一是強化屬地高校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職能,以文化建設與改革為紐帶建立校地、校城深度融合發展機制,德州市及所屬縣(市、區)的部門與當地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校地合作深度挖掘德州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二是創新傳播方式、拓展傳播渠道,打造“互聯網+”文化傳播模式,通過文化宣傳與推介,進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與城市吸引力。三是以“內容為本”建設為核心,以數字技術融入為手段,培育數字化文創產品,重構文化創意產業新業態。緊密對接產業鏈,以滿足廣大市民對高品質文化消費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需求—創意—設計—制作—運營—衍生”的文化產業鏈,將文化創意、文化產品設計、文化產品生產、文化產品銷售、文化產品衍生等鏈接一起,相互促進發展,讓文化在生產服務中增值,讓文化在制作運營中傳播得更遠,讓文化在服務市民中提升品位,最終實現讓優質文化浸潤心靈、滋養心田、陶冶情操。
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契機,推動德州文化創意產業大發展。2015年,國家出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德州被正式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區,著力建設“一區四基地”(即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態功能區和京津冀產業承接、科技成果轉化、優質農產品供應、勞動力輸送基地)。德州應利用好京津冀協同發展契機,按照“全面融入、共享資源、借勢發展、實現共贏”的思路,主動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借助北京、天津等地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速、文化創意人才集聚、文化創意平臺集中的優勢,通過共建研究、創意、生產、育人“四大平臺”,實現文化產業錯位發展和文化創意產業的轉型升級。一是共建文化研究平臺,德州市內文化事業單位、文化研究機構應主動對接北京市或天津市相應單位,找準研究契合點,多方共建文化研究平臺,為德州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撐。二是共建文化創意平臺,德州市內文化創意園區均應與北京市、天津市的國家級文化創意示范園區開展深度合作,提出創意理念、進行創意設計、生產創意產品,為德州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研發平臺支撐。三是共建文化生產平臺,駐德從事文化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的企業應加強與北京市或天津市相應單位對接,共同設計、開發文化產品,進一步擴大市場與交流空間,為德州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發展空間。四是共建文化育人平臺,駐德高校應積極與北京市、天津市“雙一流”大學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交流與傳承等方面開展合作,明確合作方式與合作內容,為德州市文化傳承與發展提供適用的人才、技術和服務,三地高校在相互交流中進一步激活德州市高校文化交流與傳承的職能,為德州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抓好“三大工程”,為德州文化創意發展提供支持。美國創意產業學者理查德·弗羅里達在2002年提出了著名的創意產業3T理論,他認為只有通過有效地利用技術(Technology)、人才(Talent)以及擁有足夠的寬容度(Tolerance),創意產業才能高速發展。以知識含量高、環境污染少、資源損耗低、發展潛力大、輻射效應廣為主要特征的文化創意產業,在文化領域的衍生也同樣需要在技術、人才和寬容度的相互作用下才能高質量發展。當今社會,城市之間經濟的競爭最直接的表現是產業的競爭,產業背后是人才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的創新力、創造力的競爭。驅動產業發展的核心是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的人引領發展,尤其是以創意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創新力的人才在整個產業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該類人才中的核心階層是以腦力勞動者為主,是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和主要消費者,所以推動文化創意改革最關鍵的是要抓好“三大工程”。一是抓好學生創新素養培育工程。針對大中小學生的特點,構建重點突出、學段有機銜接的以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為導向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以學生創新素養培育為核心的評價體系,培養更多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德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抓好地方科技引領工程。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通過與發達國家的發達城市進行戰略性合作,引進與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等途徑,大力發展以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多樣化的技術支持與服務平臺。三是抓好開放包容城市環境的提升工程。通過美化、亮化、綠化、雅化城市環境,出臺人才引進政策,釋放人才紅利,弘揚與傳承城市精神等途徑,創建“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生態環境,營造一種既開放包容又具有現代活力的城市人文環境,吸引更多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意能力的人才留在德州從事服務文化創意產業,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人才資源支撐。
綜上所述,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文化標識和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更成了城市之間相互競爭的重要因素。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富強活力幸福美麗新德州,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是德州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是破除城市同質化發展的突破口,是推動城市產業轉型升級,轉變增長方式和發展方式,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和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德州向知識型、智慧型文化生產與消費城市轉變的重要支點。
(作者張新剛系山東華宇工學院副教授,本文系“調研德州”活動立項課題“德州市文旅融合助推城市文化軟實力提升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