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花
[摘要]? 農旅融合發展作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和推進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有利于發揮“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的功能,是“三農”與旅游業實現雙贏、多贏的必要選擇,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宜良縣要堅持圍繞全域融合發展旅游戰略,按照“產業圍著旅游轉、旅游圍著產業干”的思路,通過政府統籌引導,優化管理模式,推進農旅融合研究與成果轉化,切實提升縣域旅游質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服務保障能力等舉措,不斷延伸旅游產業鏈,推動農旅融合發展,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 農旅融合;鄉村振興;農業經濟
[作者單位]? 中共宜良縣委黨校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通過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明確要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加快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鄉村旅游重點村一體化建設。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為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業態升級明確了方向。農旅融合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是當前實現農村產業興旺、經濟轉型提質的有效途徑。
農旅融合發展對鄉村振興的意義
農旅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創新途徑。農旅融合發展作為農村發展的創新模式,是充分發揮農村資源、促進農民增收、改變鄉風鄉貌較合理的方式。農旅融合發展在尊重農業產業功能基礎上,通過合理開發利用農業旅游資源,以農業為本,旅游延伸,形成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特色發展之路。
農旅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產業多元化的必然要求。農旅融合作為產業融合的方式之一,可以盤活農村資源,并在此過程中創造、激活更多的農村業態,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從而促進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多元化發展。
農旅融合發展是實現和美鄉村的重要舉措。農旅融合發展基本元素以農業、綠色、生態等為主,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載體,關系到提升鄉容村貌、推進移風易俗、促進農民增收和實現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目標。
農旅融合發展是提升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重要選擇。在農旅融合發展過程中,涉及農村產業謀劃、基礎設施建設、閑置資產升級、智慧文旅等,這些工作的統籌推進有助于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宜良縣農旅融合發展的實踐探索
近年來,云南省宜良縣圍繞全域融合發展旅游戰略,按照“產業圍著旅游轉、旅游圍著產業干”的思路,不斷延伸旅游產業鏈,推動農旅融合發展。
宜良縣農旅融合發展的優勢。宜良地處昆明東南,自古有“滇中旱碼頭”之稱;海拔1300—1800米,年平均氣溫16.3℃;116公里的南盤江縱貫全境;有儲量166億立方米的地熱溫泉待開發。旅游資源豐富多樣,產業發展基礎好。全縣各類大小旅游資源近200處,目前有1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1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1個國家森林公園、2個省級旅游特色小鎮(特色村)、3個省級旅游名鎮、3個旅游名村等。
宜良縣農旅融合發展取得的成效。農旅融合發展規劃不斷完善。在《宜良融入昆明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打造東部新興發展極實施綱要(2018—2035年)》、宜良縣“十四五”規劃及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重點工作中,均把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擺在首要位置,從景點定向游逐漸升級為全域深度游。
全縣農旅融合發展類型多樣化。一是依托自然生態型。比如靖安哨,依托菌類、農家菜發展了近20戶農家樂;月亮谷、新村、阿路龍等地,依托自然山水發展農家燒烤。二是節會帶動型。以縣級“花街節”“烤鴨美食節”為引領,全面整合各鄉鎮民俗和傳統文化,舉辦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昆明宜良烤鴨美食節、2020年開啟“云游宜良花街”平臺;2021年首推“燈光夜游櫻花谷”、2023年舉辦第十屆中國昆明國際觀賞苗木展覽會等。三是依托景觀型,打造創意農業。2017年耿家營與浙江大學共同打造創意農業示范基地,隨后麥地沖、阿路龍根據地勢打造特色民族彩稻景觀。
宜良縣農旅融合發展主要問題
監管存在短板。相關部門在農旅融合發展方面作了比較詳實的規劃,但在政策支持力度和監管方面存在短板。如:公共服務政策的普惠性不明顯,監管措施執行不到位,農旅融合發展存在潛在安全隱患。
農旅融合度不高。農旅融合的鄉村旅游離不開農業、農村與農民,農旅融合不單單指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同時還包含農村與旅游業的融合,以及農民與旅游發展的融合。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宜良縣農旅融合發展兩極化較突出:一是有項目和資金支撐,農旅融合度較高,比如世博集團開發的“大九鄉”旅游小鎮。二是項目和資金欠缺的地方,如:靖安哨雖是旅游名村,但因后續申請項目、建設資金較困難,建設后勁嚴重不足,原有發展規劃被迫擱置,只見“農”不見“旅”。
分類指導不精準,開發層次偏低。農旅融合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空間規劃、生態環境、民俗風貌、產業布局等多方面,在發展過程中要避免同質化建設,農業從誕生至今本身就是歷史文化發展的產物,蘊含著巨量的文化資源,而鄉村美的本質是體現千差萬別。但宜良縣農旅融合發展缺乏分類精細指導,農旅項目普遍存在特色不明、同質化嚴重、融合內容粗、開發層次低等問題。
基礎設施薄弱,服務能力有待提高。基礎設施條件高低直接影響旅游業發展水平,所以,要想推動農村旅游業的發展,首先要做好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基礎設施水平。宜良縣以山地為主,地勢起伏不平,道路等級不高,通行效率較低。同時,公共指示牌混亂或缺失、網絡信號不穩定、傳統建筑保護不夠、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游客進入村落基本是邊走邊猜邊問,這些問題影響了游客的體驗度和舒適感,嚴重制約了全域旅游發展。
宜良縣農旅融合發展優化建議
政府統籌引導,優化管理模式。一是政府要從制定政策、資金來源、行業監管等方面保障農旅融合的健康發展。二是相關部門加強聯動,形成支持合力。旅游、生態、農業、交通、金融、衛生、市場、消防等部門要形成共識,加強政策保障服務聯動。三是抓住政策機遇謀發展。基層政府要抓住國家和省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機遇,做到精準定策、因策發展、借策發力。四是鼓勵并引導建立現代化鄉村旅游合作社,讓科技賦能鄉村旅游。
深入推進農旅融合研究與成果轉化,切實提升縣域旅游質量。農旅融合需要兼具科學性和可持續性,科學性決定了發展的可持續性。科學性應側重對資源和市場的研究,結合宜良發展實踐和縣鄉村建設發展規劃(2017—2030年),研究宜良縣農業文化、農業產業及相關產品的開發,遵循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原則,合理布局產業,做精做細田園休閑觀光游、民族文化深度游、創意農業體驗游。市場分析應側重于“游”和“賣”兩個市場,要解決“游什么、怎樣游”“賣什么、怎么賣”等問題。
持續做優現有農旅產業,豐富農旅融合發展新內涵。宜良縣作為云南省旅游強縣之一,為進一步推動全縣鄉村旅游的縱深發展,需要在創新、深挖上下功夫,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獨”。一是依托區位優勢,發展研學項目。如:麥地沖村可面向黨員干部、學生推出研學課;白陶、“炕茶”等可推出家庭親子體驗課;還可推出彝語系列文化普及項目。二是景觀打造要突出地域風格,避免同質化競爭。農旅融合是由各具特色的若干小系統組成一個大系統,宜良地勢起伏,山區、半山區與壩區的農耕、養殖各具特色,只有分別呈現才能整體塑造。三是盤活農村閑置房產資源,以短租或長租方式,衍生出食宿、避暑、養老、康復、工作室、營地等各種功能,滿足不同客體的功能性需求。
農旅融合發展要注重綜合體系建設。一是農特產品與旅游品牌契合體系建設。要突出現有的“李燒鴨”、小哨干巴菌、靖安蘿卜、馬街白陶、九鄉泡缸酒等特色品牌優勢,促進農特產品與旅游品牌有機結合。二是農旅融合發展要注重田園綜合體系建設。現代農村既要有田園風光又要有現代文明,以“兩山”理論為價值追求,只有打造生態、生產、生活、效益于一體的多維格局,才能創造出農村新形象。三是農旅融合發展與農業科技體系建設。數字鄉村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無論是農旅融合田園綜合體建設涉及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還是農特產品涉及的收集、加工、包裝、貯存、運輸、銷售等,這些環節離不開鄉村數字化、電子化和信息化建設。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服務保障能力。優質的服務體驗,包括從業者的服務意識、業務能力等,根據宜良縣鄉村旅游市場現狀,在專業人才方面應該以本土培養為主,建立專兼職隊伍,儲備一批鄉村旅游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和服務人才,切實做到“一方人才服務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