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倩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1670 年前,王羲之酒酣意暢揮就《蘭亭集序》,筆法精湛、字形優雅、流暢自然,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蘭亭集序》全文28 行、324 字,每個字都蘊藏著生命, 特別是其中21 個不同的“之”字,更是“書圣” 王羲之下筆時不同心境的體現。2023 年11 月10 日-12 日,以《蘭亭集序》為靈感、演繹此“天下第一行書”傳世之路的原創舞劇《永和九年》,將亮相上海大劇院,在第22 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舞臺上進行首演。
作為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委約項目之一,舞劇《永和九年》由上海歌劇院創制,上海歌劇院、上海久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該劇以八個篇章,描繪了一位學習書法的當代青年探訪會稽山王羲之的故居,如身臨其境般地體驗“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序》誕生時的東晉時期的名士風情,從王羲之習字、成長,到唐太宗李世民推崇王羲之書法,令《蘭亭集序》得以傳揚,成為千古名篇。
如何用舞劇這種舞臺藝術形式展現《蘭亭集序》從誕生到傳世的歷程,向世界展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青春之姿繪就蘭亭之美?這應該是這部舞劇揭開面紗之前,每一位觀眾都會產生的疑問。
我們知道,舞蹈與書法都是中華傳統文化藝術,都具有突出的表現形式。而書法與舞蹈,是兩種不同的藝術門類,它們的表現載體和呈現形式不同——書法藝術的表現載體是紙張,是線的藝術; 舞蹈的表現載體是人體,是人體動作的藝術。但是, 書法與舞蹈的藝術表現規律又是相通的——它們抒情性的審美取向是一致的,韻律、意境是相同的; 二者又互為表里,相互融通。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之一,書法歷來是中華民族傳情達意的特殊藝術語言,是中國人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 無聲的樂”。有人甚至說過:“舞蹈是動態的書法, 書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
同作為視覺藝術的書法與舞蹈,可看作為“一幅圖示相對靜態與動態運動著的兩種呈現方式的不同狀態”。因其所具備的異質同構性,對應其表現手法, 可以“在一個圖示下,通過對于元素的摘取、融合、轉化和切分,將不同的符號元素進行整合”。《蘭亭集序》中的章法之美,一如舞者的舞姿之妙,書法筆底如行云流水而神形兼備,用舞蹈肢體來展現最是契合。
《永和九年》是國內第一部以書法作品為題材的原創舞劇,但主創團隊并沒有止步于以舞畫文, 而是希望帶領觀眾來一場以書法作品為載體的人文回溯與展望。“《永和九年》既不能脫離書法,也不能止步于書法。我們希望通過舞劇,表達王羲之的人生碎片、生命感悟,以及后世今人的文化傳承; 也希望在歷史回望中,觀照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自覺與人生態度。”藝術總監、編導王舸認為,舞劇傳達的正是豁達開朗、崇尚自由,勇于追尋生命意義的人生價值觀。
《永和九年》的導演、編舞王亞彬將中國古典舞元素融入現代舞蹈語匯,以多時空蒙太奇的結構方式完成故事的跨時空講述。通過巧妙編排,舞者們以肢體動作呈現“高山墜石”“千里陣云”“萬歲枯藤”等書法要訣,以中國傳統文化共通的藝術理念來勾勒書法魅力。“《蘭亭集序》是魏晉璀璨文化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它既是魏晉風度、文人風骨的縮影,也是那個時期審美自覺的最佳體現,更是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上海歌劇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趙蕾說。
成立于1956 年的上海歌劇院,無論西方經典還是民族歌劇,都可謂成就卓著、聲譽斐然。回望上海歌劇院的歷史,上海歌劇院舞劇團作為專業舞蹈團體,也曾為中國民族舞劇譜寫過輝煌篇章:最為觀眾熟悉的民族舞劇《小刀會》,被譽為中國民族舞劇的奠基作之一;舞劇團后來相繼創演的《寶蓮燈》《半屏山》《奔月》《鳳鳴岐山》《木蘭飄香》《大禹的傳說》《吳越春秋》等一大批在國內外頗具影響的優秀舞劇,也為中國民族舞蹈史留下豐富而珍貴的劇目。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沉寂之后,2017 年,上海歌劇院舞劇團憑借現代舞劇《早春二月》找到了突破口并成功轉型,迎來了創作的又一個春天。2020 年首演、2022 年煥新的原創舞劇《嫦娥》,則是在年輕主創的激情創想下凝結出的一部融合東方古典與當代審美,以當代人的審美與視角展現和弘揚真善之美的舞劇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舞劇《早春二月》《嫦娥》均借助了上海歌劇院的綜合優勢,融入了合唱及交響樂現場伴奏。
舞劇《永和九年》也將延續這樣的優勢。由指揮家張誠杰執棒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的現場演奏, 會是該劇首演的亮點之一。舞劇《永和九年》的音樂創作中,作曲家呂亮通過管弦樂隊與古箏、琵琶、竹笛、古琴等傳統民樂器的結合,實現了交響樂、傳統民族音樂與現代音色的融合,讓舞劇的音樂展現出豐富層次,也使得音樂聽覺“既古又新”,詩情畫意、水墨雅韻之余,不失磅礴大氣。
今年7 月開始排練的舞劇《永和九年》,目前已赴江蘇啟東進行總合成。“我們以舞蹈這一打破語言屏障的藝術樣式,向世界展示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中華文化魅力。”上海歌劇院副院長季萍萍表示,“期待觀眾們隨著我們國際化的舞蹈語言,共同‘穿越回千年前的曠世雅集, 感受中華民族延綿不絕、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
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一個偉大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趙蕾透露,《永和九年》將借助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平臺,讓《蘭亭集序》舞向世界。“首演之后,我們即將開啟全國巡演,未來還計劃赴海外演出。以高水準、高品質的藝術化表達,向世界展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即將與觀眾見面的舞劇《永和九年》,正是上海歌劇院用心、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最佳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