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陸曉如/ 高仙菊
五建以走在前列的硬實力,書寫過去與未來的榮光。
70 年,在時代大潮中敢闖敢拼,在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中能戰能勝,五建為什么能?
堅持黨建引領,以高質量黨建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精益管理,以良好的現場贏得未來的市場;堅持科技先行,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支撐;堅持人才驅動,鍛造作風過硬、敢闖敢拼、能打勝仗的干部員工隊伍……
聚焦價值創造,奮力推動各項工作走在前列,奠定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就是五建為什么過去能的答案,也是五建未來實現“打造世界領先工程建設企業”目標的底氣所在。
“我們五建公司沐浴著新中國的陽光誕生,迄今已成立了70 年。70 年來,我們始終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形成了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五建執行董事、黨委書記衣浩指出。
“我們黨建管理工作在嚴格遵守各級黨組織要求的前提下主要突出在四個‘抓’上,尤其是近年來,公司黨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二十大和歷次全會精神,圍繞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強化政治責任擔當,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發展戰略和集團公司‘一基兩翼三新’產業格局,始終把準企業正確發展方向,在抓黨建促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實踐。”五建副總政工師、黨群工作部部長石坤介紹說。
抓思想強政治——始終把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作為最高政治原則和根本政治規矩,持續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

▲腳踏實地,精益求精。


抓方向把大局——充分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的領導作用,奠定了穩固的市場基礎,形成了明顯的競爭優勢,展現出了高質量發展新態勢。蹄疾步穩深化改革,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重點改革任務落實落地,“十四五規劃”穩步推進。
抓基層打基礎——始終堅持“根”從基層扎牢、“魂”從堡壘筑強,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統籌推進“三基本”建設,狠抓基層黨建的標準化、規范化、特色化建設,抓基層、打基礎,有力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為黨建質量和實效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抓班子帶隊伍——堅持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全面領導,打造學習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陣地,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守正創新、主動作為,堅持團結穩定、正面宣傳,同時發揮好各類群團組織作用,加強黨建帶群建。
黨建工作究竟做得怎么樣?黨組織的戰斗力到底高不高?項目最有發言權。
2020 年9 月28 日,五建承建的福建古雷煉化一體化項目35 萬噸/年聚丙烯裝置以99.25%的焊接合格率高標準中交。甲方評價:“為項目后期施工建設開了個好頭!”這背后就有黨建的引領促進作用。
“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設立黨員責任區,創建紅旗黨支部,開展了‘我是黨員我承諾’‘黨徽閃耀創精品工程’等主題活動以及‘比學趕幫超’勞動競賽。通過‘黨建+’模式讓黨建工作與中心建設工作深入融合,取得了顯著成效。”五建東南分公司黨總支書記宋濤介紹說。
科威特新煉廠項目執行期間,項目黨支部不僅把規定動作做到位,而且圍繞生產經營和隊伍穩定,做強自選動作——通過中國師傅帶外國徒弟、向分包單位派駐“黨代表”、出臺“五條禁令”、解決員工訴求“五加一”工作法等創新工作模式,掌握員工思想動態,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確保了項目安全平穩運行。
黨建做實了就是生產力、競爭力。不斷擦亮“姓黨為黨”的政治本色,有效地促進企業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高質量發展,五建為打造世界領先工程建設企業提供了堅強保證。
工程建設市場是完全開放的市場,機會人人均等。有什么優勢去贏得市場?
拿到的每一個項目,都要從挖基坑開始一磚一瓦地干,沒有任何捷徑可走,而市場競爭、勞動力成本上升等現實情況不斷壓縮項目的效益空間。怎么才能獲得更大的效益?
五建堅信:管理出效益,精細管理出大效益,精益管理出最大效益!
這是痛定思痛后的教訓——管理粗放曾讓五建在初涉國際工程市場時遭遇過滑鐵盧。
“2012—2016 年,日韓工程公司涌入中東市場,以低價中標策略破壞了中東工程市場的價格體系。同時,人工成本不斷上升,我們又在風險管控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導致兩個海外項目產生了巨額虧損。”衣浩毫不諱言。
五建項目管理部副經理海亮在海外項目工作了14 年。他親歷了那段發展海外業務信心受挫的黯淡時光,也親歷了無數次國內外項目管理理念與方式的碰撞。
“比如開挖基坑。在國內,只要不是太深就只需圍上警戒繩做軟維護。而在境外,不論深淺都必須用腳手架做硬維護,還必須涂警示色、掛警示牌。當時就覺得外國人規章制度太多、程序太繁瑣,而且執行太嚴格,不知變通。”海亮回憶說。
吃著“生牛肉”,不斷摸索,五建逐漸建立了適應各種管理環境和不同標準的海外項目管理體系,先后建立了100 多項海外項目管理制度和規定,逐步適應了國際工程市場高標準、多體系、混合資源配置的管理要求,投標報價競爭力和風險防控能力不斷提升。
如今,高水平的項目管理能力,已經成為五建海外業務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支撐力——在建的工程項目,安全、質量、進度、成本均能受控;建成的工程項目全部高標準交付,贏得了海外業主和總承包商的高度肯定。
“向國際一流管理邁進,促使五建的國際化經營一步步實現了從零星到成規模、從勞務輸出到工程承包、從低層次合作到與國際一流公司合作的轉變。”五建總經理王建軍認為。
如果說提高海外項目的管理水平有被“逼”的成分,那國內項目則更能體現五建提高管理水平的主動作為。從海南巴陵SBC 項目的執行中即可見一斑。
海南巴陵SBC 項目是巴陵石化積極響應國家和中國石化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號召,“走出巴陵發展巴陵”的首個熱塑橡膠(彈性體)產業項目,被列為中國石化和海南省“雙重點”建設項目。
“整個項目計劃工期已經很緊,而期間極端天氣頻發,不僅38℃高溫持續,還出現了多次臺風暴雨,還突發新冠肺炎疫情,給工期帶來了巨大壓力。施工點多面廣,設備安裝高峰期平均每天有10 余臺駐點吊車,每天吊裝作業20 多起,安全風險極高。”五建西北分公司副總經理、海南巴陵SBC 項目經理牛朋飛回憶說。
以管理強力賦能。項目建設前期嚴密策劃,對存在的人力資源、經營風險、疫情防控等因素仔細評估,研究應對措施;對安全、質量、進度、成本等方面制定詳細目標計劃和措施,建立保障及監督體系;嚴格審核分包商資質,加強分包商管控力度,把分包單位納入到項目管理體系中,上下聯動,整體管理。
施工過程中,根據現場實際情況不斷創新管理辦法和施工工藝,實現工效倍增,高效運行。在工期嚴重受影響的情況下,以一次拍片合格率99.0%、連續安全人工時超過320 萬的優異成績,實現順利中交,再創奇跡!
以價值創造為導向,切實提升管理效能,今天的五建可以自信地說:我們走過了從粗放管理到精益管理的升級之路。2023 年,五建以近2600 人的隊伍,游刃有余地運行著56 個項目,就是這種自信的有力注腳。
科技創新是最大的變量。就像撬動地球的杠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
以科技創新解決施工難點,五建在吉林石化建設中完成了中國化工“第一吊”,在上海賽科項目創造了國內一天之內起重量最大的施工紀錄……
以科技創新形成競爭力,五建在大型儲罐安裝、大型機組安裝、大型電氣儀表安裝調試、大型設備和構件整體吊裝、特種材料焊接技術等方面具備了技術優勢。
“我們始終堅持‘石化發展、科技先行’。圍繞傳統業務的創新研發力求務實,重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引進消化使用吸收,促進質量工期效益提升。同時關注將來可以為我所用的技術前沿。”衣浩說。
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可以說是五建推動傳統業務向“新”而行的代表——

▲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是五建推動傳統業務向“新”而行的代表。
首次應用焊接機器人參與儲罐施工,完成了10臺儲罐的自動化焊接工作。在提升焊接效率的同時,焊接質量優良,一次焊接合格率100%。
創新采用ERP 信息平臺,對物資、費用、成本等進行量化管理;采用“安全眼”管理系統,對現場施工進行監督;采用鷹圖細化軟件、材料管理系統、管道焊接管理系統,對現場材料、單線圖、焊接信息進行管理……極大降低了管理成本。
“當前國家科技創新活動已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在石油石化行業,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目標的能源技術加速發展將引發重大變革。轉型發展的五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創新來發揮支撐作用,在創新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王建軍指出。
走進培訓設備設施先進、建筑面積達 20000 平方米的中國石化華南安全仿真與實操培訓基地,智能安全帶、現場“安全眼”監管平臺、高風險(受限空間)作業安全監管平臺、高空作業生命線、腳手架系列……五建因科技創新而發展壯大的安全業務,在這里有最直觀的呈現。


以“用技術、裝備和管理,讓世界不再有危險的工作”為使命,五建突出安全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專門成立了安全技術中心,研發建成中國石化第一個安全仿真與實操培訓基地。“我們在安全產品技術研發、安全實訓、安全技術服務上闖出了一條新路,形成了以自主創新為主的應急安全領域整體解決方案,取得國家授權知識產權 80余項,獲國家安全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石化華南安全仿真與實操培訓基地為廣東省危化品培訓示范基地,被廣東省工業工會命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創新先進團隊,榮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狀,是集團公司標桿基層單位。”五建安全總監、安全技術中心經理楊繼民介紹說。
另一項轉型業務,也在五建因創新破土而出。
“雙碳”目標下,石化行業加快“汰舊上新”。五建看到了其中的機遇——作為建設者,搞拆除有先天的優勢。但是,石化裝置拆除易燃、易爆危險性高。
采用AR 智能指揮平臺、5G 全球遠程操控系統和冷拆除、載荷式移位等新工藝,五建成功實施了西安石化、武漢石化等關停場地的石化裝置拆除。與傳統的火焰切割拆除工藝相比,降低了火災、爆炸等安全風險,提高了作業效率。拆除過程零事故、零傷害、零污染,社會各界紛紛點贊。
把科技創新的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增量,先后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環保工程專業承包一級資質等,五建為更高質量發展謀得了更多可能性。
如今,五建正積極響應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自主創新、合作創新、協同創新相結合。自主創新能力煥發勃勃生機,必將在五建打造世界領先工程建設企業的征途上爆發更強勁的科技支撐力。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千秋基業,人才為先。
但對工程建設企業來說,想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有著先天不足——普遍處于價值鏈的下端,人工時單價大概只有設計企業的1/5;工作環境差、勞動強度大,還要常年跟隨項目四處奔波……
“以前就算一些普通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到五建工作一段時間后往往說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現在不一樣了,研究生、博士生都來了不少。”衣浩說。
這是五建扎扎實實推動轉型業務發展帶來的變化——
環保節能中心、安全技術研發中心、SEG 土壤治理中心等創新平臺的創建,給高端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
“我們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成熟的科技創新管理制度,涵蓋了科研項目立項、科研項目管理、成果管理、激勵管理等過程,保證人才能擁有良好的創新環境,享有應得的待遇,并能獲得事業的成就感。”五建黨委組織部(人力資源部)部長莊志廷說。
這是五建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海外業務帶來的變化——
在國內提供人員、海外提供平臺、國內外人才互動的良好局面下,五建有400 多名管理人員從初學者成長為合格的工程管理者,一些管理人員已成為國際工程專家。
在積極拓寬國際化人才渠道的用人導向下,五建從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新加坡等國招聘了2500 多名外籍員工,既保證了項目所需的人力資源,又壯大了國際化人才隊伍。
“我們在外籍員工的管理上下真功夫。一方面,通過中國師父帶外國徒弟、選派外籍員工參加集團公司優秀國際員工培訓等,全面擴展優秀國際人才庫;另一方面,鼓勵并獎勵外籍員工為項目發展建言獻策,為外籍員工定制開展專屬節日活動,增強外籍員工對公司和項目部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五建副總工程師、海外分公司總經理王志偉介紹說。
這是五建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實施一個個有力舉措帶來的變化——
強化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完善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機制,加大競爭性選拔力度;推進優秀年輕干部選拔培養,完善后備干部梯隊建設機制;建立健全末等調整、不勝任退出工作機制,切實加大干部能上能下工作力度……
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制定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保障人才成長通道橫向縱向貫通;規范專家管理,突出專家的價值創造和作用發揮;強化青年骨干人才跟蹤培養,推進機關基層崗位交流;建立各專業領域人才數據庫和青年人才項目管理機制,完善教育培養體系……
強化激勵約束作用,真心關愛溫暖員工,完善薪酬考核激勵辦法,以崗位價值、業績貢獻、能力水平為導向,不斷激發人才創新創效活力;健全中層干部考核分配聯動機制,增強干部的壓力感和緊迫感……
作為五建的青年干部代表,西北分公司副總經理牛朋飛說,他是五建重視挖掘人才、培養人才的直接受益者。
“我2010 年進入公司,2015 年就被委以了項目經營負責人的重任,負責整個項目的費用控制。雖然壓力大得牙齦都腫了,但這種壓擔子的培養方式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成長迅速,真的非常感謝!”他由衷地說。
打造高質量發展所需人才,五建培養造就了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作風過硬、能征善戰的干部員工隊伍。近2600 名員工中,近1000 人取得各類專業技術職稱,近100 人獲得國家一級、二級建造師,近2000 人從事各項管理和專業技術工作。
把這種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成就了五建從施工到施工管理,從國內到國際化經營,從單一的施工業務到多元化發展的華麗蛻變。
撫今追昔,70 年的發展和所取得的成就,是一步一個腳印干出來的,五建人無比自豪。
展望未來,打造世界領先工程建設企業,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有黨建優勢、管理優勢、創新優勢、人才優勢……五建人自信滿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