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桂根 沈 楊 李 明
SEI 取得了超大型LNG 儲罐建設的工程創新和LNG 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
11 月2 日,我國首座27 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LNG)儲罐在山東青島正式投用,有效地保證了華北地區群眾溫暖過冬。
“這臺儲罐的投運,標志著我們不僅完成了超大型LNG 儲罐建設的工程創新,而且取得了LNG 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將LNG 的飯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敝袊こ探ㄔO有限公司(SEI)執行董事、黨委書記吳德飛表示。
經過十余年的聯合攻關,SEI 牽頭組建了多領域專家團隊,打破了國外對LNG 核心技術及關鍵裝備的壟斷,開發了具有中國石化自主知識產權的LNG 接收站成套技術,累計建造并投產大型LNG 儲罐16 臺,天然氣總儲存能力達到了18 億立方米。

●超大型儲罐,SEI技術顯底氣。供圖/王桂根
“這臺儲罐幾何容積30 萬立方米、凈容積27 萬立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容積最大的預應力混凝土全包容LNG 儲罐,罐內平面上可停放一架國產C919 大型客機、立體上可疊放3 萬輛家庭轎車?!闭f起這臺27 萬立方米LNG 儲罐,SEI 副總工程師、工廠系統室主任、大型LNG 接收站成套技術負責人李鳳奇特別自豪。
SEI 儲罐設計團隊在總結前兩代(16萬立方米、22 萬立方米)LNG 儲罐的基礎上,研究了不同高徑比的27萬立方米LNG 儲罐方案,確定了具有卸船流量大、施工周期短、抗震能力強、施工安全度高以及經濟性更優等特點的第三代“矮胖罐型”,被研發人員親切地稱為“胖三”?!芭秩钡耐鈴酱笥?00 米、高度超過55 米。
“直徑近100 米的鋼穹頂需提升至45米的高度,上面還要澆筑混凝土層,荷載總重達1.24 萬噸。鋼穹頂結構設計最大的難點是整體穩定計算,要避免‘突跳’現象?!盨EI 結構專業技術總監陳瑞金介紹說。
突跳,是結構術語,就好像一張微曲的金屬薄片,用手指輕輕按壓凸面,薄片就彈向另一面。“27 萬立方米儲罐建造沒有先例參照。相比16 萬立方米儲罐,其地震力增大了約一倍,從外罐到內罐都不是簡單的放大?!标惾鸾鹫f。
為保障鋼穹頂的整體穩定,SEI 儲罐結構設計人員開展了“超大型低溫儲罐帶蒙皮板鋼穹頂整體穩定分析技術”研究,提出了施加初始幾何缺陷的蒙皮板與鋼網殼整體分析方法,成功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大跨度鋼穹頂穩定分析技術,從根本上攻克了鋼穹頂穩定安全的技術難題。
SEI 研發團隊提出開創性的“流固耦合解耦分析法”的有限元分析技術,在外罐底板、外罐壁、穹頂均采用變截面設計,開發了全新的6 扶壁柱多線束預應力體系和流固耦合隔震結構動力體系模型,解決了高烈度地震區大型儲罐抗震設計的難題。最終,形成了大型預應力混凝土全包容LNG 儲罐國產化的核心技術,創造了目前27 萬立方米罐容積最大、9%鎳鋼板最薄且用量最少的工程案例紀錄。
雖然與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LNG 接收站的建設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很快。LNG 接收站成套技術涉及多個學科和技術領域,工藝流程復雜且技術壁壘高,自主創新研究難度非常大。當時,國內可以參考的技術與經驗幾乎為零。
LNG 儲存溫度是零下160℃,在接卸、儲存、運輸LNG 過程中,因吸收外部熱量會產生大量的蒸發氣(BOG)。
“BOG 再冷凝技術,是LNG 接收站工程一項關鍵核心技術。我們從零開始,逐步學習、創新?!盨EI 首席專家、山東LNG 三期接收站項目經理趙廣明自豪地說。
面對挑戰,SEI 攻關團隊迎難而上。經過“理論研究—試驗驗證—創新突破”多次迭代,通過可視化冷模和深冷冷凝試驗平臺、微氣泡冷凝流力場模型計算,首創了具有中國石化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BOG 再冷凝技術——微孔氣液預混集成旋流強化式再冷凝工藝技術,一次再冷凝效率達100%,遠高于傳統的填料塔式BOG 再冷凝器。同時,這一技術可使LNG 接收站最小外輸量降低30%,滿足LNG 接收站運行初期的低負荷運行彈性需求。僅天津LNG 接收站,每年回收利用的BOG 就達到8 萬噸,顯示出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SEI 攻關團隊還創新提出了LNG 冷能與乙烯裝置余熱綜合利用的理念,通過密閉循環的冷媒管道將LNG 的冷能輸送至乙烯裝置內,同時將乙烯裝置的余熱輸送至LNG 接收站,達到了能量利用的最大化。
“目前,從天津LNG 接收站至南港乙烯裝置的冷媒管道已基本建成。通過這種冷熱互供的模式,初步計算LNG 接收站每年可節省燃料氣6890 噸、乙烯裝置替代冷量56MW、節電約1.1 億千瓦時?!崩铠P奇說。
“國外技術不僅工藝技術費、咨詢費、開車費、現場服務費等居高不下,而且主要設備和材料價格昂貴、供貨周期長、服務不及時、維護成本十分昂貴。”趙廣明說。
SEI 攻關團隊在攻克BOG 再冷凝工藝技術的過程中,研制了微孔式錯流氣液預混集成旋流強化的BOG 再冷凝成套裝備并在LNG 接收站應用成功。BOG 再冷凝成套技術從投產到平穩運行僅用5小時,打破了引進技術從投產到平穩運行需要1 周的紀錄。
“目前,大型LNG 儲罐的工程設計、施工技術已全部國產化,建造材料國產化率從2013 年的16 萬立方米儲罐的60%到現在27 萬立方米儲罐的95%以上。”李鳳奇說。
作為LNG 儲罐的“銅墻鐵壁”,儲罐內壁板用材對耐低溫、硬度、密度、密封性等性能有極高的要求。SEI 技術團隊聯合鋼板制造商,成功研制推出了自有國產大厚度9%鎳鋼板及焊接接頭在超低溫條件下性能評價體系,從核心上保障了國產LNG 儲罐的本質安全。
從替代性研究新材料實現關鍵核心裝備國產化到不斷迭代提升技術,SEI 技術團隊攻克了20 余項核心設備的國產化應用。目前,LNG 儲罐及材料、挺桿起重機、LNG 卸料臂、氣化器、罐內低壓泵、外輸高壓泵及BOG 壓縮機等大部分關鍵設備均已實現了國產化。
“我們將持續優化完善薄膜罐設計建造、智能化裝車、冷熱能平衡利用等技術,推動LNG 接收站成套技術迭代升級并將先進技術經驗推廣應用,推動SEI 全力打造‘最強工程’,成為最可放心、最可信任的石化工程技術創新依靠力量和工程建設保障力量?!崩铠P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