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昕晟



近些年,抗腫瘤靶向藥物層出不窮,既豐富了惡性腫瘤的治療手段,提高了患者的生存希望,也極大地緩解了患者家庭的壓力。但是,乍一提到“癌癥”,尤其是當其發生在自己身邊時,仍不免“談之色變”。其中,肺癌以高發病率、高死亡率尤為人們重點關注。
不過,與其他惡性腫瘤一樣,如果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可顯著提高。那么,以“防癌于未患”為出發點,藥師就帶大家了解一下肺癌的篩查知識。
一、肺癌早期篩查有必要嗎
對于肺癌,盡管靶向藥物是重要的治療手段,但手術仍是目前唯一的根治方法—而肺癌發現得越早,手術根治切除的機會就越多。
據統計,肺癌早期患者的整體預后遠好于晚期患者,我國早期(Ⅰ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達60%~70%,而晚期(Ⅳ期)肺癌不到5%。問題在于,早期肺癌一般沒有明顯的癥狀,即使通過X線檢查表現也并不明顯;CT檢查時僅能發現肺部有微小的變化。待腫瘤發展到一定程度,進入中、晚期時,患者才會表現出咳嗽、痰中帶血、氣短喘鳴等癥狀—此時再治療,可能就錯過了最佳的手術機會。
因此,強調早期篩查,能夠使肺癌治療的關口前移,大幅改善患者的預后。
二、哪些人需要進行肺癌早期篩查
如果您有以下情況,則屬于肺癌的高風險人群,建議進行肺癌的早期篩查。
1.吸煙史
吸煙是肺癌的危險因素,可顯著增加肺癌的發病風險。起始吸煙年齡越小、每日吸煙量越大、持續時間越長,引發肺癌的相對危險度就越大。如果您每天吸煙的包數×吸煙年數≥30,即使已經戒煙,也建議進行肺癌篩查。
2.二手煙暴露或環境油煙吸入史
二手煙暴露可顯著增加肺癌發生風險。另外,炒、炸等烹飪方式產生的廚房油煙可導致人體DNA損傷或突變,引起肺癌。所以,如果與吸煙者共同生活或工作超過20年,或者長期存在環境油煙吸入,建議進行肺癌篩查。
3.職業致癌物質暴露史
如果工作中曾暴露于石棉、氡、鈹、鉻、鎘、鎳、硅、煤煙和煤煙塵超過1年,建議進行肺癌篩查。
4.慢性肺部疾病史
如果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結核和肺纖維化等慢性肺部疾病,建議進行肺癌篩查。
5.直系親屬肺癌家族史
遺傳因素在肺癌的發生和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曾被確診為肺癌,建議進行肺癌篩查。
【提示】肺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在45歲后顯著增加,我國相關指南推薦肺癌篩查的起始年齡為50歲。可根據篩查結果前往胸外科、呼吸內科等專科門診就診,依據醫生意見選擇隨訪或進一步治療。
三、肺癌篩查方法有哪些
1.低劑量螺旋CT
目前,在全球發表的肺癌篩查指南或共識中,均推薦采用低劑量螺旋CT作為肺癌篩查手段,不推薦普通X線胸片。這是由于肺部含氣量多、密度較低,輻射劑量較低的CT就能形成滿意圖像。另外,低劑量CT克服了普通X線胸片對非鈣化小結節不敏感的缺點,能發現直徑小于5 mm的微小病灶。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人體檢或篩查時發現肺部有結節,非常緊張。其實,肺結節不代表是肺癌,絕大多數的肺結節都是良性的,只有小部分是惡性,需要專科醫生根據其影像學、生物學與臨床特征綜合評估判斷。
2.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
PET-CT一次顯像可獲得全身各方位的斷層圖像,對肺癌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均很高,但是費用比較昂貴,所以不建議作為常規檢查手段。PET-CT主要用于已經通過低劑量螺旋CT、病理活檢等方式確診肺癌的患者,可以幫助醫生判斷癌細胞是否從肺轉移到其他地方。
3.痰細胞學檢查
如果在痰液中發現癌細胞,則提示患有肺癌,這種方法簡單、快捷、無創。但是,肺癌患者早期咳痰較少,痰細胞學檢查的敏感度和特異度相對較低。
4.腫瘤標志物
肺癌的腫瘤標志物是肺癌細胞在血液里面釋放的一種異常物質,它和肺癌的發生發展有一定相關性,分別為CEA(癌胚抗原)、CA125(糖類抗原)、NSE(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SCC(鱗狀細胞癌相關抗原)和細胞角質蛋白19片段。但是,目前沒有任何一種血清腫瘤標志物的檢查結果可以確診肺癌,作為早期篩查手段,它只能用于提示肺癌患病風險,不能作為確診標準。
5.病理活檢
作為肺癌診斷的“金標準”,病理診斷通常是在痰細胞學檢查、低劑量螺旋CT等影像學檢查結果提示肺癌時,通過支氣管鏡或其他有創操作,取出一些病理組織進行活檢,是最后的確診手段。
最后建議:符合肺癌篩查指征的人群應做到每年體檢,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提高肺癌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率。另外,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戒煙限酒、健康飲食、規律作息、加強體育鍛煉等)也能夠讓我們健康生活,遠離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