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慶安 冷 鵬,2 何原榮
(1.江西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江西 南昌 330038;2.福州大學 空間數據挖掘與信息共享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福建 福州 350116;3.廈門理工學院 數字福建自然災害監測大數據研究所,福建 廈門 361024)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調節氣候、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等多種功能。葉面積指數(leaf area index,LAI)是描述森林冠層結構的重要參數之一,控制著森林冠層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多種生物物理過程[1-2]。而LAI 的計算一般通過冠層間隙率進行反演,為此,準確有效地估算森林冠層間隙率對準確反演LAI具有重要的意義。
森林冠層間隙率的定義是指一束光沿一定的方向照射在森林冠層,未被森林冠層阻擋的概率。目前常用的測量方法有:半球成像(digital hemispherical photography,DHP)、植物冠層葉面積指數測量儀、跟蹤輻射和冠層結構測量儀(tracing radiation and architecture of canopies,TRAC)、DCP(digital cover photography)、多光譜冠層成像儀(multi-spectral canopy imager,MCI)等,這些方法受天氣的影響均較大[3-7]。而激光雷達(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作為一種新型遙感技術,有全天候作業、受天氣影響小、精度高的優勢,越來越多的學者將激光雷達點云數據運用于森林冠層間隙率提取[8-10]。如CHEN Y 等人基于激光雷達回波強度信息來反演間隙率,但該方法受回波強度校正精度的影響較大;ZHENG G 等人提出采用點云投影方法將3D 點云投影成2D 圖像提取間隙率,但該方法受采集數據缺失程度影響較大[11]。因此,本文基于激光雷達點云數據,提出一種立體體元模型法進行間隙率提取,該方法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通過設置體元大小,構建以體元為介質的森林場景,然后通過半球成像原理,生成光線集合,采用光線跟蹤算法,對光線與體元進行求交運算,最后根據生成的光線輸出DHP影像;二是根據生成的DHP影像,統計各個天頂角區間的黑白像素與空白像素,從而求得各個天頂角區間的間隙率。
半球成像方法是采用極化投影方式生成,極化投影采用式(1)計算,其基本原理如圖1 所示,O為光源點,點C為成像平面的任意點有一條光線與其對應,點B為點C在半球S上對應的投影點,則點C對應的出射光線為OB,?為光線OB的方位角,θ為光線OB的天頂角,D為C到O的距離,R為成像平面半徑[12]。
圖1 半球成像原理
點云投影方法是通過模擬半球成像方法的原理生成DHP 影像,然后基于生成的DHP 影像提取森林冠層間隙率。基本原理如下:先對采集的單站點云數據設置投影中心點與生產的DHP影像大小,從而構建像平面;然后將所有點云利用極化投影方法計算各個點云投影后對應像素,并對該像素賦值;最后根據像素值生成對應的影像[13]。
立體體元模型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點云數據,構建體元為介質的虛擬森林場景,然后基于虛擬森林場景采用光線跟蹤算法進行DHP 影像模擬,最后基于DHP 影像提取間隙率。具體原理:首先將計算樣地所有點云數據的最小包圍盒;然后根據設定的體元大小將最小包圍盒體元化,并計算體元內是否包含點云數據,將所有不包含點云數據的體元剔除,保留包含1 個點云數據以上的體元構建森林場景;然后基于構建的森林場景,并根據半球成像原理,將成像平面每個像素生成光線集合,采用光線跟蹤算法進行光線與體元相交計算,最后根據光線求交結果生成對應的DHP影像。
本文間隙率計算方法是基于DHP 影像,采用圖像處理技術,統計各個天頂角區間總像素與黑白像素數量,然后根據式(2)計算各個天頂角方向間隙率[14]。
式中,θ為天頂角;Pgap(θ)為θ天頂角區域對應的間隙率;Nblank(θ)為θ天頂角區域空白像素個數;Nsum(θ)為θ天頂角區域像素總數。
本文實驗樣地在河北承德塞罕壩森林公園,樣地樹種為落葉松,樣地內單樹隨機分布。實驗樣地大小為25 m×25 m,點云數據采樣點均勻布設在樣地中,共布設16 個采樣點,每個采樣點間隔5 m。數據采集使用Riegl VZ-400地面掃描儀,掃描角分辨率為0.04°,測站高為1.2 m,每個采樣點均采集0°和90°姿態,點云數據采集時需要無風。DHP 數據使用Canon 6D 相機搭配Sigma 8 mm魚眼鏡頭進行采集,采樣點與點云數據采樣點一致。
點云數據的處理主要包括配準與去噪,各個測站點云數據使用RiSCAN Pro 軟件進行配準,以其中一個測站為基準站,先使用反射片模式配準,對不能使用反射片配準的測站,通過手動選擇同名點進行配準,配準中最大誤差為3.8 mm。配準后,需要進行去噪處理,先采用RiSCAN Pro軟件中的Deviation 去噪功能,設置去噪閾值進行噪點刪除,對于少量剩余零散的噪點,采用手動刪除[15]。
外業實地拍攝的DHP 影像數據需要進行裁剪、閾值化處理[16],先通過Photoshop 將圖像進行有效區域進行裁剪,然后英語伽馬校正與閾值化將影像進行分類,處理前后圖像如圖2所示。
圖2 DHP影像處理前后對比圖
根據1.2 節中點云投影方法的基本原理,該方法圖像模擬具體流程如圖3所示。首先加載去噪后的單站點云數據,計算每個點云的方位角與天頂角;其次設置模擬影像的分辨率與投影中心坐標,生成像平面;然后計算每個點云到成像中心點距離以及投影后對應的位置與像素;最后遍歷完成所有點云數據,生成DHP 影像,生成的DHP影像如圖4所示。
圖3 點云投影方法模擬DHP影像流程圖
圖4 點云投影DHP影像
立體體元模型方法與點云投影方法存在較大差異,該方法采用16 個測站配準后的點云數據,由于數據量大,計算量巨大,本文調用點云庫(point cloud library,PCL),構建八叉樹數據結構進行加速,同時模擬DHP 影像的采樣方案與實地采集點云的采樣方案一致,共16 個采樣點,模擬高度為1.2 m,DHP 影像分辨率3 000 像素×3 000像素,根據相關文獻的研究成果與實驗測試,本文設置4 種體元大小,分別為0.004、0.006、0.008、0.01 m。
根據1.3 節中立體體元模型方法的基本原理,進行DHP 影像模擬,具體流程如圖5 所示。先加載所有已配準、去噪的點云數據,計算森林樣地點云數據最小包圍盒;然后根據最小包圍盒與設置的體元大小,構建立體體元,并判斷體元內是否包含1 個及1 個以上的點云,剔除不包含點云的體元,將包含點云的體元構建森林場景;其次,根據模擬相機參數,將每個像素生成一條光線,并將每條光線初始顏色賦值為白色,即(0,0,0);在光線賦值后,采用光線跟蹤算法,追蹤每條光線是否跟虛擬森林場景是否有相交,對有相交的光線,將其顏色值修改為黑色,即(255,255,255),最后根據每條光線顏色值(即像素值)生成DHP 影像,如圖6 所示。
圖5 立體體元模型方法模擬DHP影像流程
圖6 基于立體體元模型方法模擬的DHP影像示意圖
基于模擬的DHP 影像,采用1.4 節所述方法提取間隙率,采用立體體元模型方法提取的不同體元大小的間隙率結果如圖7所示。通過圖中可以發現,不同體元大小提取的間隙率整體走勢基本一致,立體方法提取的間隙率結果在天頂角0°~75°,呈現逐漸減小的趨勢,在天頂角75°~90°時呈上升再下降的趨勢。隨著體元大小的增大,提取的間隙率也逐漸減小,且差異在小天頂角區域較小,在大天頂角區域較大。
圖7 不同體元大小下提取的間隙率
為驗證立體體元模型方法的可行性,本文引入點云投影與DHP 兩種較為常用的間隙率提取方法進行分析對比,對比結果如圖8 所示。通過圖中可以發現,三種方法提取的森林冠層間隙率整體走勢大致相同,點云投影方法提取的間隙率結果均是隨著天頂角的增大,逐漸減小,直到天頂角80°以后,趨于穩定。立體體元模型提取結果與DHP、點云投影方法提取的結果在大天頂角(80°以上)區域存在較大的差異。
圖8 不同方法提取的間隙率對比
在Miller 提出的總面積指數計算模型中,主要采用了0°~90°、0°~80°、10°~65°三種天頂角區間提取的間隙[4],為此本文分別對該三種天頂角區間提取的間隙結果與DHP 方法提取結果進行相關性分析,相關系數如表1、表2 所示。在點云投影方法中,三種天頂角區間下提取的間隙率均與DHP方法有較高的相關性,相關系數均在0.91以上;立體體元模型方法與DHP 方法相比,在三種天頂角不同的區間下,隨著體元大小的增加,相關性也不斷增加,且當天頂角區間在10°~65°時,4種體元大小下提取的結果相關性均較高,在0.92 以上。而立體體元模型方法與點云投影方法相比時,當考慮整個天頂區域時,隨著體元大小的增加,相關性也不斷提高;而當在天頂角在0°~80°與10°~65°兩個區間段時,具有較高的相關性,相關系數在0.91以上。
表1 與DHP方法結果的相關系數
表2 與點云投影方法結果的相關系數
立體體元模型法通過16個測站點云配準后,因各個測站之前遮擋情況不一樣,可以有效地彌補各個測站之間因冠層遮擋引起的點云數據缺失問題,使得獲取的森林點云數據更為完整。但各個測站之間配準都有一定的誤差,特別是多測站存在誤差累積,這些誤差都會影響間隙率的提取。DHP 方法是目前提取間隙率較為成熟、使用較多的光學方法,該方法主要受DHP 采集時相機曝光度影像,在天頂方向容易曝光過渡,而在大天頂角區域容易曝光不足,從而使得提取的間隙率精度不高。點云投影的方法是通過單站掃描的點云投影生成的DHP 影像,該方法容易受冠層、單樹之間的遮擋的影響,同時由于激光在不同的距離采樣精度不一樣,可能導致獲取的森林點云數據缺失較多。當采用立體體元方法時,由圖6 可知,當體元大小越小時,在大天頂角區域,由于數據的不完整,導致存在較多的小間隙,使得體元越小時,與DHP 方法的相關性越低,這是由于在激光束角分辨率一定時,隨著距離越遠,采集的點云數據越稀疏,為此,當體元大小越小時,大天頂角區域存在較多間隙;而當體元大小一定時,隨著使用的天頂角區間不一樣,提取的間隙率結果與DHP 的相關性也不一致,天頂角在10°~65°時,相關性最高,這是由于在該天頂角區間,兩種方法提取的間隙相差較小,且走勢基本一致,均為隨著天頂角的增加,間隙率逐漸減小。因此,本文使用的立體體元模型法可用于森林冠層間隙提取。
間隙率是森林冠層重要的結構參數。本文以25 m×25 m 的落葉松林為實驗樣地,在樣地內均勻布設了16個采樣點進行激光雷達數據采集,從而開展基于激光雷達森林冠層間隙率提取方法研究。本文采用一種立體體元模型方法,基于立體體元模型構建的虛擬森林場景,利用光線跟蹤算法與八叉樹數據結果來模擬DHP 影像開展間隙率提取,共設計了4 種體元大小(0.004 m、0.006 m、0.008 m、0.01 m)下的虛擬森林場景間隙率,分0°~90°、0°~80°、10°~65°三種天頂角區間與DHP、點云投影兩種常用的間隙率提取方法進行分析對比,結果發現立體體元模型法與DHP、點云投影兩種方法結果整體趨勢基本相同,有較高的相關性,該方法可用于森林冠層的間隙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