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對比分析、邏輯分析等方法,通過對比中美兩國的消防救援人員體能訓練保障機制,找出我國消防救援人員體能訓練保障機制的不足之處。主要提出以下優化措施:加強思想教育,重視體能訓練、制定合理的體能訓練計劃,全面提高身體素質、建立合理的體能訓練評價體系、完善經費保障機制,提高經費保障能力、尋求社會合作,解決場地器材問題、對外大力引進人才,對內培養專業化消防救援人才。
關鍵詞:體能訓練;消費救援;保障機制
消防救援人員是我國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守護神,在執行滅火救援任務時,消防救援人員需要攜帶將近45公斤的裝備在環境惡劣的受災現場救援受困群眾,無疑對他們的體能提出了巨大的考驗,良好的體能訓練保障機制是消防救援人員擁有充沛體能的前提條件。社會學上保障機制是指活動要想正常進行所必備的物質、精神條件總和。因此,消防救援人員體能訓練的保障機制主要包括:場地器材等硬件設施、體能訓練師資、體能訓練組織形式、消防救援人員選拔機制、訓練經費五個方面。
1中美消防救援人員體能訓練保障機制對比研究
1.1中美消防救援人員保障對比研究
1.1.1美國消防救援人員保障
在美國要想成為消防員首先要年滿18歲,其次要具有高中以上的文憑,最后須持有有效的駕駛執照。應聘者往往具有兩年制大專學歷,甚至有部分持有火災科學及其相關領域的四年制本科學歷。滿足上述條件的人員在經歷筆試、體測等測試被錄取后并非直接上崗,必須在國家或地方的消防學院接受滅火救援知識和醫療培訓并通過考核才能結業上崗,上崗后順利通過試用期才能成為一名職業制消防員。
1.1.2中國消防救援人員保障
2018年,我國消防救援體制完成改制。改制前,執行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征兵制度,每年都會有新鮮兵員輸入,隊伍年輕化雖得到保障,卻面臨著大量專業知識充沛、經驗豐富的優秀消防員因難以晉升而選擇在職業生涯的黃金年齡退役。大學生服役期短,往往在滅火救援的專業能力還未養成之時便面臨退伍。而合同制消防員,由于具有臨時性的工作性質,人員更換較為頻繁。因此,我國消防救援人員提升職業素質難度較大。改制后采用的是網上報名、錄取以后簽訂工作協議的形式,從全國征兵變為地方招錄。招募對象主要為退伍士兵和社會人士,他們的共同特征是滅火救援、體能訓練等專業知識能力不足。部分地區開始著力引進消防學院或者體育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但數量還是相對較少。
1.2中美消防救援經費保障對比研究
1.2.1美國消防救援經費保障
美國的財政制度為分級財政體制,各地方消防局和消防站的預算屬于地方財政。常松指出美國消防經費主要由以下特點。首先,經費非常充裕,消防投入大。據統計,美國每年正常的消防經費約 300 億美元(不包括新增裝備、車輛、新建消防站等專項經費),每年的裝備及基建費用約 400 億美元,平均到每個消防員身上高達1.3 萬美元。其次,分級供給基礎上逐步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從 2004 年起,聯邦政府將消防撥款加入財政預算,聯邦政府正式擔負起對各級政府的消防事業予以財政支持的責任。最后,支出管理科學規范。美國國家消防局(USFA)無權管理聯邦政府消防撥款,這筆財政撥款由國土安全部邊境和運輸安全部門下屬的國內安全項目辦公室負責管理,城市議會對支出進行審核。
1.2.2中國消防救援經費保障
中國消防救援的經費來源主要是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撥款,經費分為消防行政經費和消防業務經費兩種類型。消防行政經費包括消防救援人員的薪資、保險、醫療等,是消防救援人員基本生活的保障,由中央財政撥款。消防業務經費包括消防隊、消防站建設,消防車輛、器材采購以及開展訓練工作的支出,由地方政府撥款。市政府承擔、市財政局負責支出。
學者調查發現我國消防經費保障目前主要有以下不足之處:第一,盡管全國的消防支出在逐年增加,但是增幅存在地區差異性,不同發展水平的城市消防經費差額懸殊。第二,消防經費雖被列入當地財政預算但自行爭取,基層消防領導疲于奔走于上級領導和財政部門之間。第三,舊有的消防裝備、訓練場地已經不能滿足于快速發展的城市建設的需求,亟需更新換代。第四,經費的管理和使用效率不高,理財觀念落后。
1.3中美消防救援體能訓練師資保障對比研究
1.3.1美國消防救援體能訓練師資保障
消防員的體能訓練主要由專業的培訓機構及體能訓練師來指導。文獻指出美國幾乎所有的州都有自己的消防學院,程度從大專到中專不等。馬里蘭州立大學、俄克拉荷馬州大學和伊利諾斯州理工學院等幾所大學還設置有消防系培養消防專業的碩士、博士等高素質人才,以提高消防救援隊伍的滅火救援、體能訓練等專業能力。每年新入職的消防員必須經過四個月包括體能訓練在內的基礎培訓,經考試合格后才能成為一名正式的消防員。
1.3.2中國消防救援體能訓練師資保障
王墨等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我國消防救援人員體能訓練師資力量匱乏,專業程度不高。在接受問卷調查的5496名消防救援人員中,畢業于體育專業的人才僅為17.9%,不具備體育專業背景的人數高達82.21%。然而在僅僅17.9%的體育專業人才中,從事體能訓練崗位的人數鳳毛麟角,也就意味著我國消防救援人員體能訓練長期缺乏專業人士的指導。指導體能訓練主要由消防支隊隊長、值班班長及執勤干部等完成,他們往往只追求力量和速度,卻不強調動作的質量,導致訓練效果往往不如人意。事實上部分消防站也會從社會上聘請專業的體能訓練師指導體能訓練,并且取得不錯的效果。
1.4中美消防救援體能訓練組織保障對比研究
1.4.1美國消防救援體能訓練組織保障
美國消防職業安全與健康體系統籌考慮與管理消防員體能訓練。目前美國消防局大部分采用CPAT測試體能,主要包括八項測試內容:爬梯、拖拽水帶、搬運裝備、舉升及延展梯、強制進入、搜尋、人員救助、擊破并拖拉天花板。
在NFPA 1583中規定,消防部門組織實施的體能訓練方案中應包含以下8項內容:第一,描述訓練和健康組成和益處的教育方案;第二,基于體能測試結果的個性化運動處方;第三,熱身和整理運動指南;第四,有氧訓練方案;第五,肌肉抗阻力(力量、耐力)訓練方案;第六,柔韌素質訓練方案;第七,背部健康訓練方案;第八,安全和損傷預防方案。
1.4.2中國消防救援體能訓練組織保障
基層消防員體能訓練內容主要圍繞九項基礎體能課目(2分鐘俯臥撐、單杠引體向上(不滿40周歲)40公斤坐姿下拉(滿40周歲)、2分鐘雙杠臂屈伸、2分鐘立臥撐、單杠卷身上(不滿37周歲)單杠吊卷腿(滿37周歲)、2分鐘雙腿深蹲起立、3000米(備選800米游泳)、5×10米折返、坐位體前屈)和九項應用體能課目(5000米負重、400米救人疏散物資、100米消防障礙、5×40米折返搬運重物、30米拖重、4樓攀爬繩索、10樓負重、100米負重、60米肩梯)展開訓練,體能訓練的目的主要為了應付考核,在基礎體能不完備的情況下進行高強度比武備賽訓練往往會引發傷病;同時身體素質訓練不協同,只注重力量、速度、耐力的訓練,往往忽視柔韌、協調、平衡的訓練;按不同科目分組訓練的比例最高,人員隨機或自主訓練的比例最低。
1.5中美消防救援體能訓練場地設施保障對比研究
1.5.1美國消防救援體能訓練場地設施保障
美國消防救援人員體能訓練主要在體能訓練室進行,消防站擁有大量訓練設備。首先表現在種類繁多:主要有彈力繩、杠鈴、壺鈴、跑步機、風阻單車、戰繩、藥球、登山器等;其次,器材的數量充足,能夠保證每名消防員都有充足的訓練時間;最后,這些器材定期會檢查性能,質量不合格的器材會被新的取代。
美國消防站沒有專供長跑訓練的田徑場,長跑訓練主要到郊外拉練,例如爬山練習和長跑練習。
1.5.2中國消防救援體能訓練場地設施保障
由于消防站往往建設于城市中心地帶,寸土寸金的現狀也給消防站的建設帶來很大的局限性。《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明確規定:標準型普通消防站的體能訓練室面積為40~80㎡,小型普通消防站為20~60㎡,特勤消防站則為80~120㎡。標準型普通消防站配有120㎡的訓練塔,特勤消防站的訓練塔面積為210㎡,小型普通消防站通常不設置訓練塔。除此之外,大部分基層消防站都只擁有一個籃球場,進行體能訓練的訓練器械種類單一且數量較少,主要有臥推架、單雙杠、獨木橋、啞鈴、板障等。
1.6中美消防救援保障機制對比分析
經對比可得出以下結論:美國消防救援人員體能訓練保障機制顯現出消防員上崗要求嚴格、業務水平相對較高,師資力量充沛、專業知識豐富,經費充裕、分配方式合理高效,訓練組織形式靈活、全面等特點。而我國與之相比還存在巨大差異,主要表現為:體能訓練師資力量匱乏,新入伍消防員業務水平參差不齊、相對較低,經費匱乏、申請流程繁瑣,訓練組織形式陳舊、訓練手段單一枯燥等特點。表明美國消防體系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更加成熟,職業化程度高。我國正處于消防改革初期,可以參考美國的成功經驗,提升我國消防救援人員體能訓練的水平。
2我國消防救援人員體能訓練保障機制優化對策研究
2.1加強思想教育,重視體能訓練
伴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無人機、機動消防泵、液壓破碎鎬等新型消防救援設備逐漸在消防救援中得到應用。這些新型設備在給消防員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讓消防員產生錯誤的認知,即學會操作新型裝備即可,體能訓練不再像以往一樣重要。事實上體能是救援行動的基礎,隨著科技的進步不僅不應降低體能訓練的權重,反而應該更加重視。消防員必須端正體能訓練的思想,在參加體能訓練的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只有具備充沛的體能,使用“高”“精”“尖”消防救援裝備時才能如虎添翼。同時消防支隊應該制定相應的獎懲機制,以提高消防救援人員參加訓練的積極性,建立起正確的體能訓練價值觀。
2.2制定合理的體能訓練計劃,全面提高身體素質
消防支隊應該引進或培養專業的體能訓練師,針對消防救援工作的特點制定合理的體能訓練計劃,以科學化訓練代替經驗性訓練。不光要重視力量、速度、耐力的訓練,也要重視柔韌和靈敏練習;要充分利用各種體能訓練手段,在傳統的蛙跳、俯臥撐等無器械練習之間穿插啞鈴弓步蹲、翻輪胎等器械訓練;增加核心力量訓練的比例;不僅要重視單一方向關節的訓練,也要重視多元方向的訓練。
消防支隊應該詳細的制定年訓練計劃、月訓練計劃、周訓練計劃,避免訓練的盲目性。要考慮戰士們的個體差異性,做到“因材施練”。訓練后采取針灸、理療、按摩等物理、生理療法,保證消防員在大負荷體能訓練后能夠充分恢復,同時營養師應制定科學合理的膳食對消防員進行營養干預。不僅要注意對運動員身體的恢復,也要注意運動員心理的恢復。定期進行心理學監測,防止消防員陷入焦慮、沮喪的困境。
2.3建立合理的體能訓練評價體系
應構建一套符合消防員職業特點的體能訓練評價指標體系。以消防救援人員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的體能特征為參考,建立相應的體能訓練評價體系,對消防員的體能發展狀況進行監控,通過數據分析預測運動員體能發展走向,從而使消防員體能訓練與監測水平更加科學與規范。
2.4完善經費保障機制,提高經費保障能力
首先應積極與地方政府及財政部門溝通,及時向反應目前消防支隊消防救援裝備折損及落后的現狀,使其了解場地設施及時更新換代的必要性;其次應使有限的經費發揮最大效能,保證經費運用到急需的地方,壓縮業務招待費用的開支;最后應學習先進、科學的財務理念,充分發揮會計的監督作用,做好每一筆經費的支出記錄,防止違紀行為出現,同時可以考慮群眾監督和內部監督相結合,讓納稅人清楚經費的真實去向。
2.5尋求社會合作,解決場地器材問題
由于消防局一般建設在鬧市區,修建專業的跑道供體能訓練是不現實的,因此場地設施的稀缺可以向社會上尋求合作。例如:消防支隊可與臨近學校合作,消防支隊為學校師生提供火災防范、自救常識等消防救援知識、技能培訓,而校方在課余時間為消防支隊提供訓練場地供消防救援人員拉練。同樣消防支隊可以和社會上健身房共同出資購買訓練器材,只需保證在消防支隊體能訓練期間健身器材空閑以供消防隊體能訓練,其余時間可供其正常營業,這樣也可解決體能訓練器材破損和不充足的窘境。
2.6對外大力引進人才,對內培養專業化消防救援人才
消防救援支隊對外可以大力引進體育專業的大學生,因為改革轉制后,社會招錄制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可以在招錄政策上適度傾斜,加大對體育專業尤其是體能訓練領域的人才的吸納力度。對內要全力建設好消防院校,可以和體育院校展開深度合作,聘請名師教授體能訓練課程。完善學校的培訓及考核機制,保證學員們的學習質量,確保學以致用,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體能訓練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楊華,吳立志,李思成.美國職業化消防體制建設的探析[J].中國應急救援,2019(02):4-9.
[2]孟淼. 我國消防管理體制現狀、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東南大學,2019.
[3]常松.美國的消防財政供給[J].中國消防,2012(06):52-54.
[4]朱明. 鄭州市消防支隊隊伍建設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17.
[5]呂春娥.談消防經費保障機制的完善[J].武警學院學報,2013,29(03):94-96.
[6]王墨,畢洪一,郝金雷.我國消防員基礎體能訓練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中國應急救援,2021(03):31-34.
[7]肖偉.消防部隊體能訓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職業時空,2013,9(11):134-136.
[8]田亮. 消防員體能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D].成都體育學院,2021.
[9]皮嵐姬.新時期消防部隊經費保障的難點及對策分析[J].財經界,2017(11):48.
[10]王統領,陳文佳.關于消防救援人員體能訓練科學化的研究[J].消防科學與技術,2021,40(09):1398-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