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
你們好!
今年的冬天比往年都要晴暖,天空藍得像水洗過一樣,下班路上總能邂逅暖色調的夕陽。每年一到這個時候,南方家家戶戶的陽臺上就掛滿了臘肉、臘魚,成為冬日里的一道風景。熏制臘肉這門傳統手藝能夠穿越千年流傳至今,可以說,每個愛吃臘味的中國人都是“傳承人”。
然而,不是所有老手藝都這樣幸運,有許多傳統技藝瀕臨失傳,考古、文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等專業一度成為“冷門絕學”的代名詞。如何讓冷門不冷,絕學有繼?“獨家策劃”《冷門絕學》回答的正是這個問題:只要社會各界廣泛認識到冷門絕學的重要性,形成人人參與、人人保護、人人傳承的生動局面,冷門絕學必迎來新的春天。我們的編校專家陳方老師是每期雜志的第一位讀者,他看完這組策劃覺得很驚喜:“做得太好了,讓人看到那么多‘聞所未聞’的‘獨門絕學’。”讀者肖星平在給我們的來信中寫道:“這個專題關注到了一群卓爾不群的人。在從事‘冷門絕學’的人身上,我看到了他們如何將傳承傳統文化與實現自我價值相結合,我很敬佩他們。”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非遙不可及的事,我們每個人都是傳承者。“獨唱團”《一起趕集去》講述的正是歷久彌新的趕集文化。今天的趕集,既是傳統的回歸,也是創新的延伸。今天的趕集潮,更像是年輕人為自己選擇的新型社區,讓時尚感和煙火氣并存。讀者邱小平說:“這個選題讓人眼前一亮,寫出了年輕人的新時尚,也寫出了新意。”讀者林榮也喜歡趕集:“以前趕過農村的大集,沒想到現在城里也有這么多有意思的集市,看完這期策劃只想馬上去體驗一下。”
生活處處有風景。讀者吳倩被《搶救西紅柿》深深吸引:“作者不動聲色地闡述了時常被我們忽略的生活的哲理。”讀者朱小平喜歡《回不去的101》:“雖然說的是遺憾的事,但文字中滿是愛和溫暖。”讀者連紅喜歡《田野上的社會學家:在“最普通”的村莊關注“大多數人”》:“這才是真正的社會學家,讀完之后,我也開始暢想中國鄉村的光明未來。”讀者楊洛誼認同《人人都是掃地僧》的觀點:“每個人都有自己感興趣的事,并愿意為此努力、鉆研,這樣的社會才是有希望的,這樣的時代才是美好的。”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大雪”過后,隆冬將至,讓我們一起積蓄能量,待春來。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