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邢斐 明文彪
通過積極開展“身份“認定、加大內培外引力度、優化高端人才“引培用留”體系等方式,進一步提升寧波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成效
作為新時代促進科技與產業結合的新模式,新型研發機構逐步成為地方聚集高端創新資源、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開展產業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寧波新型研發機構建設起步較早,初步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模式。為提升寧波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成效,課題組對寧波市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現狀、主要成效、存在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提出若干建議。
數量爆發式增長,領域分布相對集中。目前,寧波已建成甬江實驗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寧波創新研究院、寧波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超50家,占全省比重超過25%,其中,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0家,在設區市中僅次于杭州。技術領域分布方面,重點聚焦高端裝備、智能制造、軟件信息、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布局基本集中在“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與寧波產業實際較為契合,為寧波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支撐。
機構類型多元化,產學研結合緊密。寧波的新型研發機構涵蓋了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等多種類型。從建設主體看,超半成機構擁有2個及以上舉辦主體1根據寧波市統計局《寧波市新型e研發機構發展情況調研報告》。,大致分為院地共建、校地共建、民辦官助、企業自建四種類型。寧波新型研發機構面向產業開展創新活動,與區域企業構建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如寧波材料所已與國內1500多家企業開展了多元合作,實現了100多項重大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寧波工業互聯網研究院與海曙區古林鎮政府開展戰略合作,為鎮域內142規上工業制造企業提供上門技術診斷,助推工業企業轉型升級。
政府積極支持,發展成效初步顯現。2014年以來,寧波相繼出臺了《關于引進共建科研院所的若干意見》《關于推進科技爭投 高質量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實施意見》《寧波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與發展管理辦法》等文件,在資金安排、企業法人建設新型研發機構、產業型研發機構等方面給予鼓勵支持,推動了寧波新型研發機構快速發展。如寧波市統計局調研的13家新型研發機構已孵化育成151家企業,均開展過相關科技服務,推動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管理制度現代化,運營支撐性較強。寧波新型研發機構運營管理模式較為靈活,集聚了一大批人才,實現了一批高技術成果的落地轉化。如中科院寧波材料所通過現金+股權、技術授權、合作開發與企業培育等轉化模式推動成熟技術轉化,帶動企業年新增銷售超300億元;甬江實驗室創新建設機制,實行“獨立法人+依托單位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協同研究中心+重大專項攻關聯盟”組建模式,僅用1年時間就吸引了8支研究團隊、20多名學術帶頭人和100多名科研骨干,搭建起“政產學研金”的創新共同體。
功能定位不清晰,政策體系有待健全。一方面,寧波對新型研發機構的界定不夠明確清晰,尚未形成明確的認定標準、考核機制與分類管理細則,造成日常管理和運行監管的困難,而杭州、嘉興、紹興、麗水等地均已出臺新型研發機構的認定管理辦法。另一方面,政策供給的協同性有待提高。如在甬省級新型研發機構中,有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重點實驗室、產業技術研究院和企業工程(技術)中心等,各類科研機構的支持政策之間有效銜接不足,系統性的要素保障仍有待加強。
創新資源分布不均衡,平臺能級有待提高。一方面,機構間創新資源分布不均衡。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寧波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等頭部機構在經費支持、設備配套、人才吸引、科研獎勵等方面占據大部分資源,其他機構財政支持相對有限,基本靠前期落地時少量的土地、場所和資金配套,創新支撐明顯不足,一定程度上導致建設質效參差不齊。另一方面,雖然寧波僅產業技術研究院已超過70家,但全市省級機構僅20家,與省內杭州(39家)和省外深圳(44家)等先行地區差距較大,仍缺乏區域內一流的戰略性創新研發平臺。
自我“造血”能力不強,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部分新型研發機構市場化運行機制不成熟,持續盈利模式多不明確,不少中小規模的新型研發機構長期依賴財政經費投入,部分新型研發機構甚至虧損,總體上沒有探索出有效的市場化持續盈利模式。根據寧波市統計局調研,有些新型研發機構的研發選題與市場需求結合不緊密,科技成果成熟度較低、轉化能力不強,制約機構運行效益提升,目前僅頭部幾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有成果轉化收入。《2022浙江科技成果轉化指數》顯示,寧波市2021年科技成果轉化指數為487.7,僅為杭州的49.0%,仍有一定差距。
高層次人才引留難,體制機制亟待突破。人才問題是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存在的普遍問題。與傳統科研院所和大型龍頭企業相比,新型研發機構在吸引高層次人才方面劣勢明顯,企業類新型研發機構在人才安置、職稱評審、子女入學等方面保障不足,事業單位類新型研發機構在股權激勵等方面仍存在較多體制機制障礙。此外,部分新型研發機構在人才聘用和薪酬制度上仍受傳統事業單位制度約束,如寧波部分科技項目要求申請者“在編在崗”,“3315人才工程”要求提供“個人收入所得稅證明”,導致高校派遣至新型研發機構的科研人員無法正常申報科技人才項目,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名校大院本部科教資源向新型研發機構的流動。
積極開展“身份”認定與分類管理。在梳理摸清全市新型研發機構家底的基礎上,在全市范圍內試行分類登記備案制,在認定條件、績效評價、補助激勵等方面制定具體細則和操作辦法。建立分級分類績效考評機制,定期對全市新型研發機構開展考核評估,以成效倒逼新型研發機構優化發展。探索實施差異化財政支持,針對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較為成熟,探索以專業基金公司直接入股的形式;針對運營相對成熟,但還處于快速成長階段的機構,探索以財政資金為引導、帶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科研成果產業化項目;針對處于成立初期的機構,重點從設備購置、運營補貼、科研經費、載體建設、稅收等方面給予直接財政資助。
加大新型研發機構內培外引力度。借力寧波高端裝備、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優勢企業,推動科研院所、龍頭企業、高校和地方政府等聯合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重點在新材料科技城、海洋生態科技城、各級各類創新園區和特色產業園區等區域大力培育引進一批“老母雞”式的新型研發機構,彌補寧波創新資源尤其是高端研發資源不足的短板。加大國際高端研發資源引進力度,推動各區縣、園區與全球創新國家或地區開展創新資源結對,對接引進一批諾獎得主、國外知名院士、海外高層次人才團隊等來甬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并采取“一事一議、一院一策”方式進行支持。
優化高端人才“引培用留”體系。實施靈活的高層次人才引育機制,授權新型研發機構自主認定高層次人才,對機構引入的高層次人才實施高級職稱評審不受資歷和工作年限等條件限制,對引進亟需緊缺外籍人才不受年齡限制,適當放寬外國留學生在甬工作限制等相關政策。建立“能上能下”的科學用人機制,靈活設立貼合寧波產業發展實際的“甬江教授”“特聘專家”“高級訪問學者”等崗位,與高校合作建立“雙聘教授”人才共享機制,實現非全時聘用。建立“優勝劣汰”的人才獎懲機制,對年度考核排名靠后的10%左右的員工實行減薪和淘汰制,優化機構人員。
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最后一米”。發揮新型研發機構連接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橋梁作用,建立完善新型研發機構與產業需求對接的溝通機制,從而提升新型研發機構市場化運營能力、解決產業發展問題能力,促進可持續發展。支持新型研發機構融合區域內技術熟化中心、中試基地、投融資平臺,共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面向市場需求共同開展技術定制、測試檢驗、中試熟化、產業化開發等活動,構建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基地,推動科技成果就地轉化。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設立新型研發機構產業化研發基金、孵化基金,針對性地對成果產業化環節進行投入,促進成果“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