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高清 奚經龍 章古月 張文雄
重塑機制、下沉資源、打通末端,將“行走的醫院”項目與鄉村巡回醫療服務深度融合,讓優質醫療資源更好的惠及山區群眾
衢江區作為浙江省山區26縣之一,山區占區域總面積的70%左右,60歲以上人口占比26.75%,山區庫區老年人群就醫不便,優質醫療資源總量不大、下沉不暢等問題突出。近年來,衢江區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理念,依托農工民主黨的黨派資源優勢,出臺全國首個“行走的醫院”地方標準,將“行走的醫院”項目與鄉村巡回醫療服務深度融合,“行走的醫院”覆蓋全區所有自然村,重點服務5萬余名山區群眾,輻射服務40多萬衢江百姓,在實際運行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對山區26縣提升鄉村醫療服務質效具有較高的借鑒推廣價值。2022年,衢江基層就診率67%、區域就診率91%,分別比2021年提升了1.71個、0.57個百分點。
優質資源下沉鄉村,實現“看病遠”到“看病近”的轉變。身體不便、路途遙遠,是阻礙農村山區群眾就醫的“兩座大山”。通過實施“行走的醫院”項目,每個鄉鎮衛生院配備巡回醫療車或電動巡診車,組建健康服務隊直接開進鄉村,群眾不出村即可享受便捷的醫療健康服務。自2022年8月運行以來,累計上門診療2萬余次。
優秀團隊進村入戶,實現“看病繁”到“看病易”的轉變。出行繁、流程繁、檢查繁,是農村山區群眾外出就醫的“三大難題”。通過實施“行走的醫院”項目,群眾只需通過電話或者微信公眾號等方式預約,鄉村醫生開著巡回醫療車、背著智能助診包走進老百姓家里,針對常見病、基礎病、多發病進行初步篩查、診斷和一般治療,并對診療結果提出健康指導建議,讓群眾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就醫拿藥、健康隨訪、健康體檢等優質醫療資源服務。2022年,家醫簽約率57%、十類重點人群規范簽約率89%、老年人健康體檢率78%,與實施項目前相比分別提高了14個、4個、8個百分點。
優惠政策即時享受,實現“看病貴”到“看病省”的轉變。交通費、掛號費、檢查費、醫藥費是農村山區群眾就醫的“四大負擔”。“行走的醫院”項目實施后,村醫免費上門診斷、50-100個三甲醫院專家號免費義診,將優質醫療服務送到群眾家中。老百姓不僅省去來回車費、專家掛號費、檢驗檢測費等費用,還換來家人的省心和放心。同時,實行公立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兩慢病免費服藥等惠民政策,2023年以來為患者減少支出2000余萬元,大大減輕了老百姓就醫負擔。
構建巡回醫療體系,改善鄉村醫療設施條件。深入推進規范化村衛生室建設,合理規劃建設布點,投入1500余萬元,全區建成政府辦村衛生室達83個。在此布局上,通過配置巡回醫療車、全科醫生助診包并搭載醫療智慧管理系統,完善鄉村醫療設備配備,改善醫療硬件條件。其中,包含常規檢查化驗設備,可開展血液化驗、超聲、心電圖等30余項檢驗檢查服務,基本滿足農村地區一般性巡回醫療、健康普查、公共衛生服務的作業需要,實現醫療資源可移動、可攜帶,累計開展檢驗檢查3萬余項次。同時,配有“行走的醫院”系統、醫院信息系統等平臺,開展健康檢查、遠程門診、公衛服務等功能運營調度,實現醫保實時刷卡報銷,極大優化支付流程、減輕就醫成本。
完善全科醫生制度,提升鄉村醫療隊伍素質。針對基層全科醫生短缺等問題,實行“區招、鄉管、村用”的用人制度,將分院全科醫生下沉到村衛生室,目前已為村醫隊伍補充78人。以“行走的醫院”為紐帶,創新全科醫生培養制度,加強與北京等知名醫院合作交流,2022年,選撥7名骨干醫生赴相關醫院進修。理順全科醫生管理體制,在聘用管理上,對基層全科醫生優先安排編制;在拓寬職業發展上,增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比例;在薪酬待遇上,基層全科醫生工資水平不低于區級醫院同等條件臨床醫師,讓全科醫生安心、放心、稱心。
搭建遠程診療體系,提高鄉村醫療服務水平。2021年6月,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中西部振興與發展辦公室與衢江區政府簽訂民生幫扶項目合作協議,國家標準化心血管診療中心、國家智能骨科疾病診療示范中心于2023年6月全面落地,推動高水平醫院新技術新項目精準下沉。同時,區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接入“行走的醫院”遠程問診系統,根據基礎疾病村醫診治、復雜疾病區級醫生診斷、疑難雜癥三甲醫院專家遠程會診的標準,實現不同醫療機構間互聯互通互動,累計開展遠程診療3000余次,打通群眾健康分級診療“最后一公里”。
堅持特色發展,構建亮點鮮明新模式。立足衢江地域狹長、山區庫區偏遠的實際,聚焦城鄉醫療資源要素下沉、鄉村醫療衛生服務提質、城鄉優質醫療服務共享,探索“行走的醫院”+巡回醫療服務模式,實現基礎醫療上門、醫療資源升級、遠程診療有方。
堅持標準引領,打造規范管理新樣板。基于工作實踐和前期調研,衢江區深入實施標準化戰略,探索發布全國首個“行走的醫院”鄉村巡回醫療健康服務地方標準,并計劃逐步申請升級為省級地方標準和國家標準,將“衢江標準”推廣至浙江全省乃至全國,推動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做法,持續為全省及周邊地區樹立標桿樣板。
堅持結果導向,激發工作落實新動能。充分發揮考核的引導作用,制訂以團隊管理、團隊任務、服務質量相結合的考核標準,并將全科醫生參與巡回醫療與職稱晉升、年度評先評優、外出進修學習等掛鉤,不斷提高“行走的醫院”醫生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確保“行走的醫院”工作任務真正落到實處。
打破“醫生坐診、群眾上門”模式,變“群眾跑”為“醫生跑”。在所有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配備巡回醫療車或電動巡診車,老百姓預約后鄉村醫生背“包”上門服務,為農民提供現場診療、檢查化驗、健康普查等醫療健康服務,實現常見病的早發現、早診治、早恢復。
打破“輾轉各地、尋醫問藥”模式,變“在院診療”為“在線診療”。依托醫生工作站終端,接入遠程問診系統,建立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等知名三甲醫院和衢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等區級醫院專家組成的遠程醫療專家庫,提升基層疑難病癥診治能力,免除患者長途跋涉異地就醫之苦,有效降低醫療開支,提升醫療服務。
打破“重復就診、重復檢查”模式,變“多頭檢”為“檢一次”。實現全區24家公立醫療機構檢驗檢查互認共享全覆蓋,減少了跨醫療機構就診的部分重復檢驗93項、檢查180項,有效規避了對患者的二次損傷,實現簡化就醫環節、縮短等候時間、減少就醫負擔的目標。
以技術成果補充基礎建設,促進醫療發展降本增效。往常,要推動基層醫療能力提升,一大重要舉措就是新建醫療用房。“行走的醫院”借助科技力量,在原有村衛生室基礎上,將30余項檢驗檢查項目集合在助診包內,實現了“一個包”代替“一棟樓”的效果。同時,通過遠程診療盤活分級診療,突破時間空間限制,為從上到下的醫療機構搭建互聯互通的交流平臺,促進醫療資源優質共享。可見,在民生事業發展中,要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應用、新產品,以小成本、小代價推動民生服務大提升、大優化。
以多元參與替代單打獨斗,促進優質資源精準下沉。衢江區借勢農工民主黨人才薈萃、專家云集的資源優勢,借力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中西部振興與發展辦公室經驗豐富、模式成熟的平臺優勢,整合力量、集聚資源,引入國家級醫學中心精準幫扶工程和“行走的醫院”數字化村衛生室援助項目,實現優質資源和先進技術下沉,合力推進衛生健康現代化建設。可見,基層黨委、政府要注意加強與各民主黨派的聯系和溝通,依托各黨派智能密集、聯系廣泛、資源豐富的優勢,謀劃民生事業發展道路。
以統一標準規范發展運行,促進創新舉措行穩致遠。一項創新舉措,若未形成一套可供復制和參考的規范化標準,不利于長期規范發揮,也將影響進一步的復制和推廣。衢江區探索發布地方標準,通過明確醫療裝備設施標準、醫療團隊配置標準和巡回醫療服務標準,總結出具有衢江特色的“操作運行指南”,推動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做法。可見,標準化建設對于一項工作的推動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