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洋 趙立龍
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質量提升是浙江制造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必然要求
質量是企業生存的命根子,也是產業發展的生命線。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推動制造業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的戰略性轉變,讓提高供給質量的理念扎根于每個行業、每個企業心目中,使重視質量、創造質量成為社會風尚”。對于正在大力推進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的浙江來說,沒有引領全球的制造質量,就不可能成為參與國際競爭的制造強省,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質量提升成為浙江制造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必然要求。鑒于此,從產業鏈供應鏈入手來推動浙江“制造”向“質造”邁進成為值得探究的重要議題。
產業鏈供應鏈質量提升是在新發展格局下,供應鏈上核心企業在追求質量管理的同時,發揮領導作用來規范提升供應鏈上各節點運作績效,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增效,最終構建一個完整有效的產業鏈供應鏈質量保證體系。把握質量升級這一關鍵變量,提高產業鏈供應鏈供給體系質量,將是今后一段時期適應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求、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內容和主攻方向。為此,還需要進一步解析產業鏈供應鏈質量提升在新時期應具備的新特征。
更高附加值。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企業憑借勞動力規模大、成本低的優勢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創造了“物美價廉”的傳奇,但也背上了“廉價低質”的名聲。必須從增強供給體系適配性入手,生產更高附加值的優質優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質量水平。
更強創新力。科技創新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的根本。近年來,我國企業的創新能力與素質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有不少關鍵技術對國外依賴較大,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質量產品供給的能力。在當今全球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大變革的關鍵時期,通過科技自主創新提升產業供給質量,才能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源泉。
更加數字化。數字化轉型成為大勢所趨,為產業鏈供應鏈質量管理創新提供新空間。在管理范圍方面,隨著數字化的發展,企業邊界日益模糊,質量管理的范圍更加注重對產品全生命周期進行全面管理。在工作手段方面,質量管理數字化在傳統質量管理方法的基礎上,可以推進數據驅動質量控制和質量改進,進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質量協同水平。
更加協調融通。產業鏈供應鏈是一個復雜系統,多種主體、多種目標、多種要素、多個層級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產業鏈供應鏈質量提升的過程,就是以滿足顧客質量需求為出發點,發揮核心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幫助鏈上關鍵節點改善優化,使得各環節的質量管理提升活動更加協調順暢,從而提升整個產業鏈供應鏈質量滿足顧客要求的能力。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超大規模市場需求為浙江提升供給質量拓展新空間。2022年,我國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4.3%,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國內市場需求規模的持續擴張與需求層次的不斷提升,為做強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樞紐的提供了肥沃土壤。2023年初,浙江提出實施“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吹響了深耕“地瓜經濟”的號角。產業鏈供應鏈企業在“跳出浙江發展浙江”的過程中,可以把握國內消費升級機遇,生產更高附加值的優質優品,滿足消費者對質量、標準、品牌日益增長新需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數字革命引發質量理念、機制、實踐深刻變革為浙江加快“質造”升級帶來新機遇。當前,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快速發展,“質量+數字化”成為重要發展趨勢。質量管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為浙江發揮在數字科技領域先發優勢,助力產業鏈供應鏈企業推動數字化質量管理技術創新和應用,實現由過去傳統質量競爭時代的“跟跑”“并跑”向數字時代質量競爭“領跑”提供了重要機遇。
全球化退潮和再工業化提速加劇浙江參與全球質量競爭緊迫性。實踐表明,在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演變與重塑過程中,以質量、品質為中心的多維競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當前質量的競爭已不局限于產品壽命、可靠性的競爭,而是上升到地區產業鏈供應鏈整體生態圈的競爭。浙江作為制造大省和外貿大省,在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產品質量與發達國家地區還有一定差距,高品質產品供給能力不足,大量中小企業多停留在“粗放式”質量管理階段。外部持續深化的再工業化政策、日趨嚴峻的逆全球化浪潮,進一步凸顯了浙江制造質量升級的緊迫性,加快提升浙江制造的價值內涵與國際聲譽成為亟待突破的瓶頸。
創新鏈與產業鏈供應鏈發展不平衡加大浙江質量提升壓力。當前,浙江仍處于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關口期,體系化創新能力和整體創新效能還不夠強,一系列產業鏈高端環節的“卡脖子”核心技術難題還有待突破,“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尤其缺少。這在很大程度上給本地產業鏈供應鏈帶來沖擊和安全風險,也限制了浙江制造的高品質供給能力,使得浙江制造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環節攀升所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加大。
強化龍頭示范引領,推動大中小企業攜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質量水平。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是產業集群升級的高端形態,也是產業鏈供應鏈質量提升的重要基礎。依托龍頭企業,鼓勵組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體,圍繞主導產品核心業務產業關聯環節做優做強。完善企業質量管理制度,大力推廣卓越績效模式、精益生產、能力成熟度模型等現代管理制度,培育一批高質量標桿示范企業。做好“鏈長制”推進工作,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供需協同、良性配套。
優化質量創新生態,增強質量提升內生動力。推動實施重大質量改進和技術改造項目,培育形成以技術、標準為核心的質量新優勢。引導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設計研發能力、儀器設備、試驗場地等各類創新資源要素,加強對中小企業質量創新的支持。推動標準和專利布局,推動企業聯合制定完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等。引導企業建立以質量為核心的品牌發展戰略,變制造為創造、變貼牌為創牌。
深化數字賦能提質,加速全鏈條質量管理數字化轉型。引導企業主動實施數字化改造,更加體系化系統化推進數字技術和質量管理深度融合。同時,為了防止數字壟斷和確保數字安全,需要完善數字治理體系,完善數字治理中多元主體之間的合作共享機制,推動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之間信息數字的有序流通和交換。
完善質量基礎設施,筑牢質量提升服務支撐。聚焦計量測量、檢驗檢測等技術依賴型質量領域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突破一批不同行業領域的高精度工程測量儀器、科學實驗儀器和檢驗檢測儀器。創新發展云計量、數字標準、數字認證、“互聯網+”檢測檢驗、智慧監管等新型質量基礎設施,培育壯大一批專業化水平高、技術實力強的龍頭服務企業。
優化質量發展環境,健全社會質量共治良好生態。完善政府質量監管體系,完善產品安全、產品擔保、產品責任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強化知識產權創造和保護,推動知識產權數量多起來、結構優起來、運用活起來。聯合懲戒嚴重質量違法失信行為,推動構建公平、公正、開放、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