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曹林
每年開學季,校長和院長向新生的致辭,是學生們走進大學校園的第一課。眾多開學致辭中,我最喜歡兩篇,一是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教授的《放慢腳步,彌合裂縫》,一是華中科技大學張明新教授的《新聞傳播學的價值和底色》。
蘇必德教授說道:“希望你們能培養謹慎的、有條理的行動習慣——放慢腳步,不僅為了放慢白駒過隙般的時間,也為反思聽到的各種觀點,準備好進入世界,彌合裂縫。我們越來越傾向于瞬間滿足,仔細思考的時間越來越少。當我們在社交網絡看到一條推文,我們先受空洞的‘點贊數’吸引,然后讀到的全都是與我們想法一致的評論,而不是真正正確的觀點。”耶魯校長不是學新聞的,但致辭中閃耀著新聞人的敏銳和對新媒體的警惕。
張明新教授也有著同樣的問題意識,他說:“新聞傳播常常追求時間效率,但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習,需要靜水深流般的從容與舒緩。”進入績點導向、時效導向、流量導向的考評體系,人就像上了發條一樣根本停不下來,明新教授在第一課就給了慢的忠告,倡導從容、舒緩的學習價值觀。
我尤其欣賞明新教授直面新聞傳播專業所受挑戰的思考,前幾個月,網紅張雪峰關于“不報新聞專業”的言論,引發了一場對新聞專業價值的爭論,對新聞專業形成了某種嚴重沖擊,甚至影響了這個專業的招生。
一個新聞學院院長,如果不就新聞專業受到的挑戰給出鮮明的態度,是不稱職的,對不起坐在臺下那些期盼答案、召喚、信心的眼睛,對不起大學之大。明新教授沒有辜負學子們的期待,對新聞傳播專業受到的挑戰作出了正面回答。他開宗明義地說道:“讀大學絕不僅是為了找一份工作。如果只是為了找一份工作,在高度信息化的當今社會,即使不讀大學依然可以達成這個目標。參加一些職業技術培訓,甚至有可能找到薪水更高的工作。今天,人們的職業生涯并非一成不變,很少有人一輩子會在一個行業、一個崗位上一直干下去。相對于一個具體的工作崗位而言,人生是漫長的,我們更需要的是對專業的長久熱愛和持續的努力付出。”
大學和專業教育是給一個人的一生打底子,用知識和思想底座撐起一個人的40年、50年、60年。只有站得足夠高,你才會發現,大地其實是星空的一部分。
我相信,明新教授講這些話的時候,正坐在臺下、經受著“學新聞有什么用”打擊的孩子們,那一刻一定釋然并安靜了。他們并不一定得到了答案,但有了方向,在大學的高處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未來,他們一定還會經受同類問題的挑戰,反復懷疑,但第一課的召喚會在他們心中回響。
建議每一個新聞學院的院長、教授,都不要回避“新聞專業讀了有什么用”這個挑戰。新聞專業人士不能當鴕鳥,如果連這個基本問題都不去應答,不去直面,如何跟對這個專業充滿追求的學子講真理、真相、透明、輿論監督、批評反思?他們站在專業認知的彷徨路口,院長教授們需要與他們一起直面問題并為他們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