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曉琳
(作者單位:湖北民族大學)
民族地區的發展一直是黨和政府關注的重要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要“用好紅色資源”[1]。鄂西少數民族地區的革命老區大多位處偏遠山區,存在人才稀缺、交通不便等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多重挑戰。紅色文化傳播對于革命老區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功能價值。通過紅色文化傳播,將紅色文化精神價值與新時代民族地區鄉村社會治理、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相融合,能為鄉村社會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新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化傳播賦能鄉村振興的具體實現路徑值得深入研究。
湖北省鶴峰縣五里鄉存有五里坪革命遺址。土地革命時期,中華蘇維埃湘鄂邊聯縣政府設在五里坪,這里成為湘鄂邊蘇政治、軍事中心和反“圍巢”斗爭的主要戰場。該地區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對該地區紅色文化傳播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進行研究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作用。
廣義的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中不斷發展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包含紅色價值、紅色精神、紅色資源等。紅色價值是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追求,即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紅色精神貫穿了理想、為民、奮斗、創新等精髓要義;紅色資源是紅色文化的載體,分為物質、精神和制度三種形態[2]。少數民族地區的紅色文化是在黨領導少數民族群眾得解放、謀幸福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文化形態。民族地區的紅色文化是各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的成果,具有其鮮活性,是新時代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科學、有效的治理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工作中,作風正、能力強的基層黨組織發揮著戰斗堡壘作用。紅色文化核心要義包括堅定信念、廉潔奉公、艱苦奮斗等。因地制宜做好紅色文化在基層黨組織中的組織傳播,在鄉村基層黨組織中延續優良的紅色傳統和紅色精神,可以有效提升基層黨組織人才隊伍的思想覺悟,培養真抓實干、清正廉潔、敢于創新的工作作風,為提高德治善治水平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實現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包括先烈遺物、革命活動遺跡、革命工作遺址、歷史文獻等。當地政府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和有效開發,利用不同媒介傳播方式打造“文化名片”,實現文化品牌傳播效應,充分利用新興媒介平臺傳播范圍廣、受眾量大、傳播迅速的特點,提升當地紅色文化品牌影響力。吸引商業投資,逐步形成產業形態,吸納老區勞動力就業,提高老區資源利用的經濟效益和附加值。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紅色文化精神包含堅定的理想信念、厚重的家國情懷等。紅色文化精神對革命老區人才培養與文化構建具有重要的價值示范和精神引領作用。民族地區紅色文化具有地方性和鮮活性的特點,對于當地群眾具有強烈的精神號召力,對于團結少數民族,筑牢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利用新媒體傳播民族地區紅色文化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紅色文化,把紅色文化價值觀滲透到鄉村的日常生活,強化民族地區鄉村居民的民族共同體意識,將紅色精神轉化為力量和智慧,培養高水平村民主體,構建文明鄉風。
為民族地區鄉村建設宜居環境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生態宜居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和自然生態良性發展。民族地區紅色文化傳播有利于提升民族地區人民群眾改善生產生活環境的主觀能動性。建設發展紅色文化產業可以帶動民族地區鄉村水電、交通、通訊、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例如,鶴峰縣五里鄉依托紅色文化旅游景點建設,完善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等建設,設計紅色文化彩繪墻,改善當地生活環境,營造紅色文化氛圍。
土地革命時期,五里鄉曾是湘鄂邊蘇區政治、軍事中心和紅四軍、紅二軍團、紅三軍反“圍剿”斗爭的主戰場。五里坪革命舊址是全國最早以土家族、苗族、白族為主體的革命力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武裝奪取政權,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歷史載體[3]。該舊址群房屋建筑均系懸山穿斗結構木質瓦房,其形態展現了土家族民俗風情。五里鄉現存紅色文化資源包括先輩遺物、歷史文本資料、戰爭遺址、建筑等。五里鄉同時保有極具地方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明清時期強盛的容美土司在五里鄉南村設置了南府行宮。南村被國家民委命名為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起源于容美土司時期的滿堂音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五里鄉獨有的文化品牌。
3.2.1 縣級融媒體中心推出紅色文化新聞報道
縣級融媒體中心主辦的“云上鶴峰”新聞客戶端是五里鄉紅色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窗口。在該平臺中,新聞報道的形式主要包括視頻新聞、圖文報道、直播等??h級融媒體中心以新聞報道為主,曾聯合央視對五里坪革命舊址進行線上專場直播,并取得了良好反響。此外,縣級融媒體中心還在特殊節慶日聯合當地相關部門策劃旅游打卡活動,并通過客戶端平臺吸引流量,該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五里坪革命舊址群已成為當地“網紅打卡地”。縣級融媒體中心在鄉村吸納簽約特約通訊員、簽約記者等,定期進行新聞業務培訓,培養鄉村文化傳播人才隊伍,深度挖掘地方紅色文化傳播資源。
3.2.2 基層黨組織舉辦線上線下紅色文化活動
基層黨組織是紅色文化在鄉村傳播的重要推動力。基層黨組織在線上平臺學習交流黨史知識,舉辦紅色主題學習活動,具有很強的傳播效果。同時,基層黨組織以多種形式強化村民傳播主體意識。五里鄉通過微信公眾號、廣播、宣傳欄等渠道,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宣傳。例如,村里廣播播放經典紅色故事,傳遞出“紅色聲音”。五里鄉組織錄制黨史學習教育快問快答節目,節目在微信和短視頻平臺進行推送,干部在快速問答中鞏固黨史知識,提升干部群眾學習黨史知識的興趣和熱情。
3.2.3 村民間傳播紅色故事
村民間的傳播亦是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路徑。賀龍等革命英雄的紅色故事在村民中代代相傳,讓村民形成了對于家鄉的紅色文化認同。部分村民參與紅色主題演講比賽、讀書活動和電影放映活動,通過抖音、微博、微信等平臺傳播紅色文化活動、紅色故事。村民還錄制發布短視頻介紹當地紅色文化旅游路線。少部分村民加入縣級融媒體中心的通訊員隊伍,參與到紅色文化宣傳報道中。
第一,紅色資源缺乏系統整合。五里鄉紅色文化資源形態多樣,布局較為分散。資源開發利用尚缺乏系統科學的整體規劃,未形成完整的紅色文化產業鏈。例如,五里鄉開發五里坪革命舊址紀念館,吸引周邊地區個人、單位前來參觀學習,形成了一定文化影響力,但相關聯的紅色旅游產品有待開發,未能形成資源開發、引資創收的閉環。其紅色文化產業布局亟待完善。
第二,文化符號開發較少。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中,需要文化載體,這便是符號。文化符號具有一定范圍內的社會認可,使得信息接收者在接收符號信息時直接聯想到該文化的特質。例如,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公布了“十大文化符號”,有歷史層面的符號成吉思汗、紅山玉龍,有生態層面的符號內蒙古大草原、蒙古馬等[4]。這些文化符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五里鄉的紅色文化傳播中缺乏對紅色文化符號的凝練,未能讓信息接收者對當地紅色文化產生深刻的具有區分性的紅色文化印象。
第三,媒介傳播形式單一。五里鄉紅色文化的媒介傳播形式以主流媒體新聞報道為主。目前的傳播形式下,受眾對紅色文化價值觀的理解不深入。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利用新媒體平臺和當地資源,以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紅色文化知識和價值觀的傳播。
第四,傳播主體意識、能力有待提升。村民是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主體。大部分村民對于紅色文化具有一定認知,但未轉化成為較強的行為動力。同時,本地缺少精通全媒體傳播的專業化人才,缺乏對紅色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和創新傳播。
當地政府在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中起主導作用。當地政府應梳理文化資源,提煉出五里鄉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提取特色紅色文化IP的內容及文化符號,將紅色文化內容與多種產業發展相連接。陳列館的在場傳播是當地紅色文化傳播的主要方式之一。所謂在場傳播是指在人的感官所及的范圍內進行的傳播[5]。當地政府應支持紀念館建設,對其視覺呈現技術進一步升級換代。利用5G、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 AR)、人工智能等新興數字技術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創作,打造互動性高、沉浸感強的虛擬影像產品,提升觀者體驗。例如,采用AR技術在紀念館的真實場景上疊加虛擬影像,豐富視覺呈現內容。觀者在虛擬環境中體驗紅色文化歷史氛圍,容易形成深刻的認識和強烈的思想情感認同。政府通過引進新興數字技術,可實現紅色文化立體化傳播,提升紀念館傳播效果。當地政府通過紅色文化資源梳理、產業連接和技術賦能逐步打造五里鄉紅色文化品牌。
縣級融媒體作為連接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在當地紅色文化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縣級融媒體中心應利用平臺優勢,依托融媒體客戶端打造紅色文化數字展覽平臺。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紅色文化實體和紅色文化史料的數字化呈現,并為受眾提供沉浸式觀看體驗,激發受眾的學習興趣。數字展覽平臺吸引受眾從線上平臺走入線下場館,實地深入了解紅色文化故事。其次,縣級融媒體應收集當地紅色故事,創作影視作品、綜藝節目、數字動畫、小品等群眾喜愛的文化創意作品。優秀的作品將吸引大量受眾走進線下紀念館,實現文化創意產品為現實場館引流。
在民族地區鄉村紅色文化傳播中,基層黨組織發揮著重要作用。基層黨組織要通過新媒體平臺學習紅色文化,強化自身思想建設,在群眾中建立公信力和號召力,同時需提升紅色文化傳播能力。一方面,相關基層黨組織要有意識搭建文化傳播平臺,如開通紅色文化傳播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賬號、快手賬號等,拓寬紅色文化傳播渠道。另一方面,培養一批專業化的紅色文化傳播隊伍,保證傳播人才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和專業的傳播技能。
村民對紅色文化精神的認識和踐行與紅色文化傳播效果直接關聯。一方面,村民應該積極參與村中的紅色文化活動,深刻認識和踐行紅色文化精神。在線上線下的交流與互動中強化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文化主體意識。另一方面,村民應積極提升媒介素養和新媒體傳播能力,自覺參加到紅色文化價值傳播的行列中。通過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發布優質的紅色文化作品,促進紅色文化的價值傳播,在鄉村中營造良好的紅色文化傳播氛圍。
本地企業是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傳播紅色文化的中堅力量。首先,文化產業應根據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特點開發影視、動漫、文具、游戲等文化產品,打造本地文化精品,實現紅色資源價值轉化。其次,將紅色文化傳播與飲食、旅游、游學、服裝等產業融合。通過開發設計紅色文化產品和組織商業活動,打造紅色文化產業鏈,以實現紅色文化的跨界傳播,吸引更多用戶,擴大紅色文化傳播的影響力。例如,根據本地紅色文化內涵設計吉祥物,用具有美感的視覺化符號展示紅色文化內涵,并設計相應的手辦、手提袋等文創產品。
民族地區紅色文化傳播對于該地區鄉村振興的推進有重要的功能價值,在完善基礎組織管理、促進產業發展、構建文明鄉風、實現生態宜居等多個方面發揮著助推作用。將民族地區紅色文化傳播活動涉及的政府、媒體、企業、個人進行科學組織和充分利用,把紅色文化精神融于當地的鄉村治理中,將有效賦能鄉村振興。在此過程中,當地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聯合多元主體進行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