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超
(華僑大學美術學院)
“在閩洋樓洋房”不同于傳統的閩南紅磚大厝的單層結構,可以說是外來建筑文化與地域居住文化相融的結果,主要體現在“內部空間保持傳統形制的基礎上,具有外部建筑形式洋化與橫向空間樓宇化兩個主要特點”故衍生了幾種關于洋樓的稱謂“樓仔厝”“紅磚樓”“壩灰樓”“番仔樓”等。閩南洋樓的演變真實地反映了近代僑鄉錯綜復雜的生活。
閩南地區地處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其地形多為丘陵,山地多,平原少,耕地不足。清末到民國時期,國家積貧積弱,人民貧困,閩南先民只得漂洋過海下南洋,這也客觀促進了具有南洋特色的建筑材料及形式傳入閩南地區,并與閩南本土建筑相融合。在閩洋樓洋房住宅建筑將歐洲住宅和熱帶建筑特色的常見“殖民走廊風格”與閩南傳統紅磚風格融為一體,是體現中西融合的古老建筑。與鼓浪嶼租借洋樓相比,泉州地區顯露出更多的鄉土風格。因其融入了更多的傳統因素。
這段時間為在閩僑居建筑修筑的高潮時期,此時建筑融合了歐洲、東南亞,以及傳統閩南地區紅磚大厝的建筑樣式,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外廊的設置上分析,僑居外廊常采用拱券式,由柱頭起拱,多呈現為緩弧,或者為圓弧狀。在建筑平面設置看,有單面設置,有多面設置,但是一般設置在屋前單面居多。根據外廊設置的位置可分為幾種類型,“一”字形、“L”字形、“凵”字形、“口”字形、“凹”字形、“凸”字形等,在建筑材料上分析,其建筑材料多為紅磚混凝土混合而成。在外觀上極具西方建筑風格,但是室內的設計卻依舊采用中國傳統樣式,這反映了華僑洋樓的本質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的思想觀念。
董云閣故居建于1929年,董云閣故居在外廊的類型上分析就是典型的塌壽式外廓僑居,外廊主要材料為混凝土材質券柱式。整體朝向坐北朝南,建筑樣式為“凹”字形,主要設置在建筑正立面中央位置。正面為中間大兩邊小三開間,而中部開間正面底層設置石埕,底部開間與第二層開間大小樣式一致,底層方拱券弧度較為平緩,在拱券上方還用灰塑雕刻出的條形裝飾條以及花草裝飾紋,二層外廊筑有以綠釉瓶作為裝飾的圍欄對二層外廓空間進行圍合。無論是裝飾風格還是外廊建筑樣式,都體現西方建筑樣式與裝飾樣式的影響。
這段時間為華僑建筑修筑的停滯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日軍相繼攻陷南洋、香港、僑匯中斷僑眷生活陷入困難,僑居的修建也陷入停滯。1949年新中國成立,東南亞大多數國家追隨美國,推行反共政策,限制華僑入境及貿易,此時期修筑材料受到貿易限制,建筑材料轉變為本土材料,裝飾紋理進一步簡化及鄉土化。
以位于福建晉江武店市的涴然別墅為例,建于1957年,由香港同胞蘇孫江和英國夫婦柯梅擁有。主體為一棟兩層西式建筑,古典大理石柱和柵欄,紅磚墻,以及從小型西式建筑前后突出的陽臺。建筑的外表面裝飾著古典柱子,南陽臺裝飾著山花的幾何圖案。此時期主體建筑建材受外部因素限制,故大量采用泉州本土自產條石以及紅磚,隨之而來的是裝飾風格也有所改變,裝飾線條由民國時期繁瑣圓弧形多邊形轉化為較為簡潔的簡單直線條。
20世紀60年代之后是僑居建筑修筑的衰敗時期,受國際形勢以及國內以所謂“海外關系”之名及其他原因,把華僑業主、代理人掃地出門或壓縮其住房,把華僑房屋占用或沒收。在此背景下大部分華僑洋房的建設也就陷入停滯。
以位于晉江的施宅為例,外廊設置于建筑正面,呈內凹的塌岫式,內凹2.7米,外廊為五開間,中間一跨最大,梁柱式,柱梁均為石制,柱與梁之間有類似于雀替的形狀,整體造型簡潔,主要以功能性結構為主,正面頂部女兒墻造型受西方巴洛克風格影響,其上面的“共同努力”“團結”“一致”也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點。
泉州市西大街116號宋宅,1912年由菲律賓華僑宋文圃購房修繕。2013年,該住宅樓入選泉州市16個優秀現當代建筑保護名錄。是受外來文化影響的閩南住宅建筑“中西合一”風格的杰出代表,宋宅現由面臨街道的店面、古厝、后西式建筑組成。古宅布局三開間、兩院、雙護房。沿街店面、是典型的泉州紅磚住宅風格。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建筑工藝水平。
宋宅后期已經無人居住。宋宅的修繕工作由政府投入資金,業主則可以選擇轉讓使用權,完成后,這些房屋將由政府和業主共同擁有,以滿足各種不同的需求。如今恢復了原有的格局與風貌,賦予了其新的功能,如今宋宅已成為泉州藝術展覽活動區,傳統的華僑建筑藝術與現代的藝術在此互相交融。
龍湖鎮是晉江著名僑鄉,近代以來,華僑衣錦還鄉?;仞佮l里。建造了眾多中西合璧的華僑民居或私塾書齋。2015年,晉江市政府撥款100萬元,聘請天津城市規劃設計局研究院恢復聯村進行規劃設計。
要對核心保護區內傳統民居及其周圍環境實施整頓,修復包括保護文物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修繕,歷史建筑及其建議,歷史建筑改善,傳統建筑風貌整治改造以及拆除風貌欠缺的建筑,風貌復原,環境要素改造,建設村民安置區,建造旅游服務設施等。未來福林村建設“一廊”“一環”“三帶”的展示布局,并最終形成四個片區,即精品文化商旅服務區,閩南新村體驗服務區,傳統農耕文化展示、體驗區、文化展示體驗區。
永寧衛城中最具盛名的僑居之一非漢林樓莫屬,華僑蔡澤恰于1947年建成,樓體為鋼筋混凝土水泥紅磚混合結構,其磚雕、陶塑、彩繪裝飾十分精美。2015年下半年,漢林樓屋主自籌資金用于漢林樓的修繕工作,因產權、修繕資金全靠自籌,這一工作完全成為一種私人行為,這種類型的修復對華僑建筑的維護和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其方法缺乏專業指導,不可避免地對傳統建筑風格的保護產生了負面影響,其所用的材料與原材料差異較大,房屋的結構雖得到了維護,但與當初工藝有很大出入,原有的木結構被水泥及石材代替,使得在整體感觀顯突兀。彩畫的修復上,室內天窗的彩畫修繕中直接用白灰涂抹,許多彩畫就此消失,破壞了原有的圖案,整體構思。通過漢林樓改造工程可以看出,民間的修繕工作主要為主體結構的維護和功能恢復為主且與主體結構的維修和功能恢復有關,能夠滿足住宅使用的功能要求。這種維護破壞了傳統民居建筑的文化內涵,違背了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原則
凍結式保護是一種特殊的保護措施,旨在恢復和重建歷史悠久的建筑,比如中國的故宮。此處的凍結是保護,不是將其原樣復原后空置起來,而是將其原有的功能也保留下來,例如歐洲的眾多教堂,雖然成為旅游景點,但是仍有宗教用途。這種方式適合重要的文物建筑,其優點是有效地保護建筑本身及其使用的功能的原真性,資金的投入上一般比較大,對于建筑形式、裝飾工藝以及建筑材料等原真性要求很高,因而適合采用這種保護方式的建筑較少。
在閩華僑建筑中,尚未發現國家級文物建筑,因而對于在閩華僑建筑的保護形式不需要采用此保護方式。
轉化思想,將僑居保護與村落發展作為一個整體,進而打破保護與發展相互矛盾的局面。文物建筑應當堅持不破壞歷史原貌的原則,充分考慮到歷史風貌的價值,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活化利用措施,以保持其歷史文化價值,并發揮出它們的最大功能。其優點是能夠將歷史建筑的價值最大化,也便于對于建筑的日常維護。在閩地區華僑建筑中,部分被評為市級或區級的文物建筑,或被評為市級的歷史建筑,這些僑居比較適合根據自身的特征或所在地周圍環境進行適當改造和活化利用。
新舊共生是指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礎上,根據需求對建筑進行擴建,或在原有建筑周邊新建建筑。此方式適用于歷史文化價值較低的建筑,其優點是能夠更加靈活地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在閩地區存在大量尚未被評定為文物建筑和歷史建筑的僑居,其本身往往不能滿足現代人的生活居住需求,或空置荒廢,因而可以根據使用需求進行改擴建。應該重視僑居與周邊新建建筑的和諧共存,因此,必須仔細研究僑居的建筑風格和周圍環境,以便確定最佳的建筑設計。
勞倫斯·哈普林(Lawrence Harpring)提出,為了更好地實現僑住區的功能,應當重新調整其內部結構,以便更好地適應當前的環境。因此,在改造和利用僑住區時,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的調整,以期達到最佳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提升華僑聚落的利用率。
通過對僑居的有效保護和激活,結合當地的社會環境,可以實現有效的商業改造,從而提升村莊的發展水平,釋放出更多的經濟價值。為此,應該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將原有的洋樓洋房改造成具有獨特風格的餐廳、民宿、工藝品店等,以滿足當地人民的需求。通過合理的利用,洋樓洋房不僅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還有助于保護和維護它們。根據它們的位置,這些洋樓洋房既可以成為村民的娛樂場所,又可以成為海外華人文化和鄉村文化的展示中心,從而為傳統習俗的傳承和弘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過改造,將歷史文化建筑轉變為博物館或展覽館,可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其歷史價值,尤其是對于規模較大的歷史文化建筑,比如中國的紫禁城、巴黎的盧浮宮等,更加合理有效。這類住宅的歷史一般是名人事跡展覽。不過,福建華僑樓的房主和名人較少,改造可能性相對較低。
創建旅游景點是許多歷史文化建筑的利用方式,如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花山鎮洛場村華山鎮,已開發為旅游景點,并具有餐飲、紀念品商店等商業功能。這不僅提高了僑屋的利用率,也使僑屋的日常維護成為可能。這種利用形式主要適用于洋樓洋房住宅和地區的大型和獨特的建筑風格,但是該指出的是,歷史和文化遺產是通過旅游業傳播的,應正確看待保護與發展之間的主要和次要關系,不應將旅游業開發視為保護的首要動機。
德國慕尼黑的馬里恩廣場上的新的政府大廳,以其獨具匠心的哥特風格,令人嘆為觀止。這里的景觀設計精巧,更有德國最大的木偶鐘表演,令人嘆為觀止,更能夠讓人們感受到這里的獨具魅力。這種以古為榮的古老建筑,應當受到慕尼黑新市政府的重視,并被廣泛采納。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要,市政府一樓經過重新裝修,變身為一家精致的商店和餐廳。一樓的巨型鏡面墻面完美地映襯出當前的景觀,讓消費者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盡情享受,同時也極大地增加了其實際的經濟效益。
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原有的僑居已經無法滿足當今人們的居住需求。為此,我們應該采取措施來改善僑居的環境,提高它們的舒適度,并且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屋主更好地利用僑居,以便更好地實現現代化的居住理念。
通過研究發現,在閩僑居的保護與利用存著一些問題。從政府的層面上看;首先文物保護觀念落后,重經濟、輕保護、重申報、輕管理,文物保護部門的只是“樂于錦上添花,卻不舍得雪中送炭”的做法也導致政府層面不能在深挖華僑文化內涵等方面下苦功。在基層保護隊伍建設方面,沒有建立起一支精干又專業的隊伍,在個人角度上看,受限于個人文物保護素質及開發活化的水平不同,在對建筑文物保護活化的過程中難免存在著使用性破壞以及改造性破壞的情況發生,最重要的是由于是私人產權加入文物保護單位之后難免需要受到多重限制,產權人不但需要承擔責任還需要履行保護的義務,這樣實際的受惠少,付出的精力多,更是影響到私人參與文物保護及活化利用的熱情。
對在閩僑居現狀與保護進行研究,不僅是閩南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一個補充,更是對廣大海外閩籍華僑的一種回應,建筑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鄉愁,是海外華僑在歷史進程中與祖國不斷的感情聯系,對建筑的保護就是對閩籍華僑“根”的保護,把“根”留住,就是把海外游子與祖國的連接留住,對今后福建地區僑務工作的開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