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卞永祖
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了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其中包括“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這一宣布立刻引起了世界各國學者的關注,在當前形勢下,這一舉措對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具有重要意義。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崛起,部分西方國家還不能適應自身實力相對下降的事實,個別國家利用掌握的國際規則話語權,大搞單邊主義、霸權主義,甚至不惜通過單邊制裁、脫鉤斷鏈等方式,來打壓、損害發展中國家的正當發展權益和空間。這種打壓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對所有經濟體都造成了傷害。
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已經認識到了人為脫鉤斷鏈對經濟造成的重大傷害,自發主動加大對華經濟合作力度。2023年9月25日,第十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在北京舉行,其中主要議題就是解決貿易壁壘和技術爭端,開拓新的合作空間,加強在貿易、投資以及金融領域的合作。本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吸引了150多個國家的高級代表團和數十位國家領導人參會,與會專家關心的主要議題也緊緊圍繞互聯互通以及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等,這都說明了各國有強烈的期待去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
毫無疑問,中國已經處于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關鍵位置,對于全球經濟的發展和穩定起到重要作用。中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業大國,制造業規模連續13年占世界首位,并且還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近些年來,中國企業在生物制藥、高端裝備、通信電子以及新能源領域都獲得了重要突破,產業鏈自主性、安全性不斷增強。同時,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對于大多數跨國企業來說,中國市場至關重要。
由此可見,在當前形勢下,中國取消制造業領域的外資限制,對于當前已經受到破壞的全球產業鏈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劑,有望依靠中國龐大的制造業和消費市場快速修復。
外企投資中國制造業,一方面,可以快速提升自身實力,實現本地化生產,降低成本,并分享中國消費市場的紅利。比如,西門子、博世等企業不斷擴大在華生產規模,化工巨頭巴斯夫更是計劃投資100億歐元在廣東湛江成立一家新的工廠,沙特、阿聯酋、科威特等中東國家的主權基金也大規模投資中國制造業;另一方面,這不僅可以快速將高科技發明產品化,縮短上市周期,取得市場先機,也可以加強同中國的技術合作,獲取先進技術。德國寶馬汽車為了應對新能源帶來的挑戰,正在不斷加大同中國相關企業的合作,以彌補它在該領域的短板。
可以說,在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下,中國取消制造業的外資限制這一舉措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不僅順應了各國需求,對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揮重要作用,也會促進世界經濟更快復蘇。當然,這對于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也將帶來巨大幫助。當前,中國正在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補短板、強弱項是當前科研工作的重點,讓更多的國外高科技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投資中國企業,可以推動中國經濟邁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更加安全的發展。另外,吸引外資加大制造業投資,不僅可以為市場提供更加優質的消費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有助于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以及資本,提高企業科技實力和服務水平,從而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下的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中國政府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的限制措施也再次說明,經濟全球化仍然是世界各國主要共識、歷史大勢,這恰如習近平主席所強調的“經濟全球化是時代潮流”。中國會一如既往加快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經濟全球化繼續前進,助力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