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宏亮
近年來,浙江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精神,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牢牢把握“創新深化、改革攻堅、開放提升”的工作導向,永葆“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方顯擔當”的奮斗姿態,用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之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取得了許多具有全國影響、彰顯浙江特色的標志性成果,加速了高質量森林浙江建設和林業現代化先行省打造進程,實現了荒山育成綠山、農民捧上金山、發展有靠山的巨變。2022 年,全省林業行業總產值6064 億元,以全國2%的林地面積創造了全國8%的林業產值,林業對農民增收貢獻率達到19%,部分重點山區縣農民收入的50%以上來自林業。
堅持“三權分置”,創新集體林權改革機制,推動林地高效經營。
創新林地經營權流轉機制。堅持林地集體所有,穩定林地承包關系,在“三權分置”基礎上,尊重農民意愿,率先推行林地經營權流轉證制度。2013 年,龍泉市在全國率先試行林地經營權流轉證制度,形成“集體擁有所有權、農戶享有承包權、經營主體行使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格局,并對林地經營權進行發證確認權益。2019年,浙江省林業局印發了《浙江省林地經營權證管理辦法》,進一步維護林地流轉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拓展了林權抵押貸款、財政獎補等功能,促進了林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目前,全省累計流轉林地經營權面積860多萬畝。

鳳陽山風光 潘勁草 攝
創新林業股份化合作機制。圍繞林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鼓勵農民以保底+分紅的形式入股,探索建立國有林場和社會企業出資金、出技術,林農出土地的股份化合作經營機制,與社會資本結成利益共同體,推出林地股份合作制、林木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家庭林場模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目前,全省已建立林業股份制合作組織600多家。安吉縣橫溪塢村發展毛竹股份制合作模式,林農以毛竹資源入股、統一經營,形成按股分紅的經濟體,目前全村入社農戶占全村農戶的98%,比農戶自己經營高出20%。浦江縣發展林地股份制合作模式,林農將林地入股,實行勞動聯合與資本聯合相結合,形成按林地股份分階段分紅的經濟體,按50 年合同期測算,林農每畝林地可分紅超過5 萬元,比傳統流轉模式收益高出50 倍。新昌縣設立強村富民“平臺+基金”模式,通過低效林改造已為全縣農民增加集體經營性收入2200 余萬元,為農戶增收1883 萬元。
創新地役權共管補償機制。在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百山祖園區的創建過程中,開化縣、龍泉市率先開展集體林地地役權制度改革試點,受頒全國首本集體林地地役權登記證明。創新建立“三員管護”制度和林地地役權補償機制,明確每年每畝48.2 元的補償標準,高出省級標準13.2 元,惠及3.23 萬名村民,戶均增收約3868 元,探索出南方集體林地區實現自然資源統一管理的新模式,進一步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有效盤活了自然資源資產。通過這項改革,麗水市集體林地地役權改革制度入選《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典型案例》,麗水創建國家公園模式被評為“2020 年度中國改革十佳案例”,“錢江源國家公園集體土地地役權改革的探索實踐”成功入選2021 年在云南舉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生物多樣性100+全球特別推薦案例”。
堅持資源盤活,創新綠色金融發展方式,推動林業資產轉化。
創新推進林業信用貸款模式。深化與各金融機構開展合作,積極為林業規模化發展提供金融支撐。2020 年9 月,浙江省林業局聯合省財政廳、省銀保監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森林資源資產抵(質)押貸款工作的意見》,挖掘林權證收益權質押權能擴大抵(質)押范圍,推廣林權抵押貸款、林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創新林業碳匯貸等5 種金融貸款模式,推動林業融資從實物抵押向權利質押拓展。2023 年上半年,全省林權抵(質)押貸款發生額38.53 億元,貸款余額84.74 億元,林業碳匯貸余額3.18 億元,其中麗水市近三年發放林權抵押貸款36.27 億元、利息4.91 億元,貸款余額35.72億元,位列全國各地市第一。
開發商品林政策性支持保險。在公益林全部由財政補貼投保的基礎上,浙江在全國率先探索商品林政策性支持保險,不斷完善林業保險體系,消除林農后顧之憂,降低林業經營風險。2022 年浙江省政策性林木保險投保面積4886.54 萬畝(不含寧波),保額226.55億元,保費4530.04萬元,賠付金額2174.83萬元。同時,各地積極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林業保險,如常山、青田等地推行的油茶氣象指數保險、諸暨推出的全國首個香榧高溫干旱氣象指數保險,為茶農、榧農持續健康經營產業系上安全帶;安吉推出毛竹收購價格指數保險,有效地遏制了竹林的大面積退化和拋荒勢頭。
推動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為各地提供一個基本的林權價值衡量尺度,緩解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難題。2023 年3 月,浙江省林業局聯合人民銀行杭州支行印發《關于印發農村非國有森林資源資產估價技術指引的通知》,結合浙江金融部門主推的“農戶家庭資產負債表模式”,推動林權資產入池增信,為林農爭取更多更大的林業信用貸款支持。
堅持興林富民,創新培育五大千億產業,做大做強金山銀山。

1 森林防火預警監測系統

2 遂昌老鄧家庭農場

3 竹林與林下經濟

4 香榧林
不斷壯大綠色富民產業體系。以林業適度規模經營為方向,實施竹產業振興計劃,推進“千村萬元”林下經濟增收幫扶工程,優化花卉苗木產業結構,提升木本油料產業保供能力,積極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形成了實木地板、木門、紅木家具、竹材加工、鐵皮石斛、香榧、山核桃以及生態旅游、森林康養、花卉苗木等產業集群。目前,浙江省累計建成木本油料基地429 萬畝、竹林面積1398 萬畝、花卉生產面積232 萬畝、林下經濟利用林地812 萬畝,國家級林業產業示范園區1 個、林特類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3個、省級林業特色產業示范縣8 個、林業特色小鎮49 個,創建國家森林旅游示范市縣7 個,認定國家森林康養基地、養生基地和體驗基地9 個,建成全國經濟林產業區域特色品牌建設試點4 個、省優秀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9 個和浙江名牌產品90 個。
創新林業碳匯價值轉化機制。浙江率先在全國編制實施首個省級林業碳匯中長期規劃,構建國家、省級、部門協同的一體化試點管理體系,國家林草碳匯試點市(縣)創建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省級林業增匯試點縣、林業碳匯先行基地實現全省設區市全覆蓋。加強林業碳匯基礎協作攻關,在全國率先實現省、市、縣三級森林植被碳儲量、碳匯量年度出數,林業碳普惠在浙江省“我為亞運種棵樹”活動中廣泛應用。積極推進區域林業碳匯開發交易,制定實施浙江省用于大型活動(會議)碳中和的碳普惠減排量管理制度,組織開展林業碳匯減排量開發43.26 萬噸。推動區域林業碳匯交易,2022年以來累計開展碳匯減排量交易15.70 萬噸,交易額超600 萬元,其中亞運會碳中和交易超320萬元,惠及9個縣(市、區)2291戶林農。
培育壯大新型林業經營主體。開展新型林業經營主體認定工作,制定示范家庭林場評選認定標準,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多樣化的產業組織形式;制定出臺相關管理辦法,提高林業經營的組織化程度。目前,浙江省現有林業專業大戶4906 家,經營面積153.28 萬畝;家庭林場2268 家(含省級示范性家庭林場236 家),經營面積74.89 萬畝;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5336 家,經營面積238.71 萬畝;省級林業龍頭企業292 家,其中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29家,聯結基地406萬畝,提供就業崗位10萬多個。如江山市狠抓龍頭企業發展,現有木門、人造板、家具、機制炭等龍頭企業63 家,其中產值超億元的16家,木材加工產業鏈不斷完善,專業化生產程度越來越高。